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居延漢簡(肆)》綴合四則

http://www.newdu.com 2018-01-24 武汉大学简帛网 黃浩波 参加讨论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近日拜讀《居延漢簡(肆)》,[1]偶見可以綴合的四組簡號。簡述如下:

    
第一組

    第98頁465.13-465.20是一組七枚削衣,其中第一枚削衣釋文作:
    □黨□□
    □起居□
    圖版所見,第一行簡文僅存左半部分筆劃,唯一可識的“黨”字亦是如此。
    同頁465.7亦是削衣,釋文作:
    □ 梁黨□□□
    細審圖版,簡文“梁”字以下大多實存右半部分筆劃,“梁”字下部“木”字左邊筆劃略有缺失,“黨”字則是殘存右邊筆劃。
    試將兩枚削衣的圖版拼合(見附圖一),茬口大致密合,“梁”字筆劃得以補充,“黨”字筆劃連貫,其後三字可以辨識為“叩頭白”。因而,綴合之後,第一行釋文可作“梁黨叩頭白”。姓名之後的“叩頭白”與第二行的“起居”,皆是西北漢簡私人書信常見詞句。試舉一例,以概其全:
    郅嚴叩頭白/卒俱往取之叩頭
    夏侯掾坐前善毋恙獨勞疾起居毋它甚善□     231.13B
    以往的秦漢簡牘整理中,常以ABC表示一簡的各面,又以①②或(1)(2)區別重號之下的各簡。因而,在此姑且將465.13-465.20中可以綴合的此枚削衣記為465.13-465.20(Ⅰ),綴合之後的釋文與簡號如下:
    梁黨叩頭白
    □起居□    465.7+465.13-465.20(Ⅰ)
    
第二組

    第115頁484.36釋文作:
    其鄉官聽書牒署
    □□
    整理者在簡下有說明“‘聽書牒署’,見271.20A、EPF22:247A”。審視圖版, “鄉官”二字左側尚存殘斷筆劃。
    第116頁484.61+484.80釋文作:
    □候官聽書牒署
    整理者亦有與484.36簡相同的說明。審視圖版,可見“候官”二字右側筆劃略有殘缺。
    試將兩簡圖版拼合(見附圖二),茬口大致吻合,“候官”二字筆劃連貫完整,字體風格統一。綴合之後,釋文作:
    其鄉官聽書牒署
    □候官聽書牒署      484.36+484.61+484.80
    此簡將“鄉官”與“候官”並舉,前所未見,對探討西漢邊郡鄉官與候官在文書行政中的地位,反思“候官相當於縣”的說法,[2]皆有頗為重要的價值。為避免蕪雜,擬另文考述。
    
第三組

    第27頁332.18釋文作:
    閏月小 八月大 九月小 十月大
    可見是記載某年各月的大小。與之文例相同者,有《居延漢簡(參)》255.18,其釋文作:
    一月小 十二月大
    根據《簡牘文物形制與出土地資料表》記錄,332.18寬1.6公分,厚0.4公分;255.18寬1.5公分,厚0.4公分;兩簡皆出土於地灣。
    試將兩簡圖版拼合(見附圖三),雖然茬口不能吻合,寬度略有偏差,但是文例相同,字體風格統一,因而懷疑此兩簡當可遙綴。根據釋文與圖版,可知前端與中間仍有殘斷。
    
第四組

    附錄第272頁收有上海博物館藏居延漢簡一枚,其釋文與簡號作:
    其廿九石粟
    出穀四百六十四石  二百九十石糜  三月以食戍卒二百卌人人廿
                     百卌五石麥           SHM1
    審視圖版,對比同簡“四百”的“百”以及“二百卌”中的“百”“卌”等字上部稍顯誇張的橫筆,可知最末的“廿”字上部的橫筆略有缺失。在簡文結構方面,與此類似的完整簡文有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居延漢簡:
    出穀百六十八石二斗  百廿三石七斗三升少粟
                        卌四石四斗六升大麥  二月以食戍卒八十七人人廿九日積二千五百廿三人人六升大        NMC1(甲附2)
    對照可知,SHM1下端殘缺部分當還記有戍卒的累積人次和各人食量。循此線索,可以檢見《居延漢簡(貳)》112.7的釋文為:
    □九日積六千九百六十人人六升
    其中“積六千九百六十人”正是戍卒二百四十人二十九天的累積人次。
    試將兩簡圖版綴合(見附圖四,SHM1經過去色處理),茬口密合,而且112.7“九”字左上角的墨痕恰好與SHM1“廿”字的上部橫筆連貫,112.7所見“百六”的寫法與SHM1“百六”相同。
    當然,此組綴合在數量上仍有兩處疑點。一是《簡牘文物形制與出土地資料表》記錄112.7寬1.1公分,厚0.4公分;SHM1則寬1.0公分;兩簡在寬度上略有差異。二是112.7所見各人食量“六升”乘以累積人次六千九百六十並不等於四百六十四石,須“六升大”才符合。然而,從圖版上看,112.7下端空白處尚可容下“大”字卻未見。
    此外,SHM1釋文與《居延漢簡釋文合校》甲附8釋文相同,或是同簡,《居延漢簡(肆)》未有說明,不知是否。SHM1未見出土地點記錄,若是此組綴合成立,則可根據112.7而推知出土於A8破城子。
    
    附記:前三組曾煩請簡牘整理小組的石昇烜先生目驗原簡,可惜第四組無此機會。圖片則請謝坤師兄處理。在此一併感謝!唯文中一切疏失,概由筆者負責。
    
                                 
    附圖一:465.7+465.13—465.20(Ⅰ)    附圖二:484.36+484.80+484.61
    
                                          
    附圖三:332.18+255.18                   附圖四:SHM1+112.7
    
[1] 簡牘整理小組編:《居延漢簡(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7年。
    [2] 永田英正著,張學鋒譯:《居延漢簡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320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8年1月19日10:0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