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5:墙体画中的齐景公,陈志勤2016年4月8日摄于马厩村 在马厩集镇一带,总共是十七幅墙体画。关于国家政策法规的有七幅:有“践行群众路线”“加快建设和谐幸福的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等文字;关于中国道德传统的有三幅:是关于二十四孝的内容,与奥多奇农庄二十四孝图属于不同的版本;关于马厩历史的有五幅:介绍古镇马厩以及齐景公事迹等;关于马厩民俗的有一幅:介绍手马灯、钹子书、摇快船;还有学生涂鸦墙一幅。在方家村一带,墙体画总共有九幅,国家政策法规类的文字描述共有四幅,关于中国道德文化的有三幅,关于马厩民俗的有两幅。在沈家浜一带,一共有八幅墙体画,如关于国家政策法规的:“美丽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关于中国道德传统的:“德孝马厩”“文明马厩”等。在方家村一带和沈家浜一带的墙体画中,其中很多是和马厩集镇一带的内容相重复。 通过对马厩村墙体画中文字内容可知,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是占据最大比重的,文化方面的宣传相对较少,而其中又以反映普世价值如孝文化的中国道德传统的比重为大;而对于和马厩当地文化有关的内容中,历史方面的内容较多,民俗方面的内容较少。当然,这仅仅是以墙体画的文字内容而言的,而且,也不能避免历史、民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 马厩村墙体画的落实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组织村里文化人士和一些老人进行墙体画内容的讨论,村民统一意见之后,进行资料整理;二、需将资料送到马厩村上一级行政单位——曹桥街道进行审核,审核内容主要分为三方面:历史人物面貌和文字的考证、政策方针的控制和把关、考虑美丽乡村中的“标语”是否可与民众产生互动;三、再将曹桥街道审核好的资料送到墙体画公司进行设计和绘制,期间会进行资料确认、修改等几次反复的过程。 三、墙体画中的马厩村 关于在墙体上作画的这种形式,有不同的名称,除了墙体画以外还有文化墙、墙绘、墙体彩绘、涂鸦艺术等,甚至有的追溯到古代的壁画等。从知网检索到的一些文献可知,关于“墙体画”较早的报道见于2004年《浙江日报》的《美丽的墙壁会说话》这篇文章,报道了杭州上塘路一面70米长墙体彩绘,以展现“往来商旅如织”古运河风貌的一段上塘历史。而“文化墙”的较早报道见于1997年《瞭望》中《值得提倡的“文化墙”》的文章,主要报道的是河北邢台曹演庄300多米长的主干街道两侧墙壁,画满了30多种近百幅彩绘浮雕壁画,内容涉及勤劳致富、军民一家、一孩光荣、尊老爱幼、科技兴国等诸多方面。有学者认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墙应该是在20世纪上半叶出现的,主要以倡导文明、宣传公益、健康运动、绿色环保、宣传新型城市文化、推动城市品牌建设为己任,巧妙地把墙景美化与改善城市街景结合了起来。而现在,这种方法不仅仅在城市,已经被广泛运用于美丽乡村的建设中。马厩村村委书记和主任就提到过,村里运用墙体画这种方法也是吸收了外来的经验,他们在2010年就曾经组织人员去外地学习美丽乡村建设。关于马厩村的墙体画,在一篇《马厩村把村里“美景”搬上墙》的报道中,马厩村党委书记吕新提到:通过把村里美景搬上墙,希望在美化老街环境的同时,也能给村里旅游资源打广告。 马厩集镇、方家村、沈家浜三个区域的墙体画是在不同时期绘制的,因为不同时期的政策方针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其反映主题也有所差异:马厩集镇一带的墙体画重点是马厩历史和二十四孝图;方家村一带的重点是优美庭院;沈家浜一带的重点是美丽宜居。 马厩村墙体画的形成过程最初是和美丽乡村建设相关联的。2010年开始在马厩村展开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因为看到别的地方出现了墙体画,就把这种形式导入进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内容。马厩大桥、马厩遗址、马厩大王庙均分布在马厩集镇上,因此,马厩集镇在进行墙体画绘制的时候侧重点是马厩历史文化底蕴、二十四孝图和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呼应周围的历史景观和美丽乡村的主题。如图6展示的马厩历史,文字部分的内容是“人文马厩”“一代明君齐景公”,图片部分的内容则丰富多样,有江南风景图、齐景公人物图、马头等,呈现出江南宜居的元素和马厩历史元素,也由此交代了齐景公与马厩村历史的关系。同样展示马厩历史的还有马厩庙大桥和马厩大王庙两边的墙体画,内容有对马厩大王庙、马厩大桥的简介以及齐景公的介绍等。 图6:马厩历史,许静2016年5月28日摄于马厩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