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我那届考博时,导师招两个学生,全国能考的也只有两人,一个是我,一个是同门同宿舍的王师兄,因为专业课是古埃及象形文字,就是把这个翻译成英文—— 看到里面有无数鸟没?我整整痛苦地画了5年,最终,我没去考博,回到家乡做了记者。临走前,师姐还说:可惜,长江以南,看得懂这鸟文的只有三个人(另两位师兄当时在厦门大学)。 说说这个神奇的古典文明研究所吧。 招生从大三开始,一是本校历史系的,一是外校历史系或英语系的——因为所里资料几乎是英文的,授课老师三分之二也是外教。 学两年入门,然后就是考研,再三年,再考博,又三年。 大三进了古典所,三片古文明选一个,也就是所里属于国家重点学科点世界史的三个专业方向:两河流域文明及楔形文字文献研究(亚述学),古埃及文明及象形文字文献研究(埃及学),西方古典文明及希腊、拉丁文献研究(古典学)。 这三个专业都是要漫漫长路学古文字的,这也是研究所最大的特色和强项——人家的文字都不认得,怎么看懂原始材料?还好意思说研究古文明的?所以国内会这三种文字的,可以说都是师出此门。 菜鸟们报古典学的最多,无他,就是相比之下,古希腊文和拉丁文看着貌似友好很多,好歹是个字母了嘛,觉得会容易学些。 我当时在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间犹豫,结果被学亚述的曲师兄棒喝,他吓唬我说,那个楔形文字,按在泥版上的深浅不同,意思都有差别,绝逼是个巨坑,嗯,曲师兄后来学得不错,深得犹太教授苗爱德(当时古典所头号捕手,你要写个东西没标注出处,他能直接报出这话是那本书第几页,不信直接带你进资料室抽出书来验证)喜爱,给他加了料学“死海文卷”,痛苦地欲仙欲死。 埃及学专业必啃的迦丁内尔的古埃及语法。 古埃及象形文字字典。 有次,在资料室找到一本迦丁内尔古埃及语法练习题的答案册,如获至宝,私藏起来,从此每每上课都轻松交差;后来问师姐,这答案是哪位高人写的? 答,夏鼐。 是那位夏鼐? 答,就是那位夏鼐,大概是先生留学时做的…… 用现在话说,当时那叫一个大大大的服! 最后,上这张照片,纪念恩师、古典文明研究所的缔造者——林志纯先生。 我是埃及学上的逃兵,但那5年是我最纯净的时光。 ———————————————————————————————————— 回来发现居然有那么多赞,谢谢大家了!我不怎么玩知乎,之前是看了同事 @滕腾 注册了也就弄了一个,所以也没怎么在这里分享过什么,非常开心看到有东师的学弟学妹。 学过5年古埃及象形文字,什么水平呢?连边都没摸到! 这是真的,这门早已死去的古文字实在太难了;还有就是要学好,英文必须要非常非常棒,像我以前一晚上只能看下五六页,进度实在是太慢了。所以有知友说开专栏讲讲,实在是愧不敢当——英语17年不用都忘了七七八八了,何况是这么变态的象形文字;从东师古典所出去的好多师兄师姐、学弟学妹,他们一直默默坚持着,我这半桶水都说不上的家伙,在专业上大放厥词,是对他们大大的不敬。 当初选这个专业方向,其实和很多朋友一样,就是来自从小的好奇——就想知道那么牛逼的金字塔到底是不是外星人搞的?人家公元前3100年就统一上下埃及了,这么灿烂的文化与科技,太不科学了是不是? 那学这些变态的鸟文有意义吗? 有的。 起码我磕磕巴巴地读出来是这样的:建金字塔的都是有田有地有手艺农民、匠人,大家是欢天喜地的去修建这一座座庞然大物的,因为正值农闲时,法老王还发工资,还有啤酒和面包…… 等等,画面不应该是尼罗河畔的酷日下,长千上万的奴隶被巨石压弯着腰,在万恶的奴隶主鞭子下哀嚎着,艰难前行? 那打小就印我脑海里的奴隶社会跑哪里去了? 学了5年,最终放弃了,可惜吗? 我觉得还好,毕竟,我满足了自己的一部分好奇心,这是很开心的,虽然到现在我还是不明白如此庞大的金字塔最终是怎样严丝密扣地合拢的,但在学习期间,拿着资料里那些壁画照片,看着古埃及人如何利用尼罗河的泛滥采石运输、利用杠杆、利用滚木、利用斜坡将一块块巨石送上去,向着至高无上的太阳神分毫不差地垒起来,除了震撼还有什么?法老王像在嘲笑我,你当我们是SB啊,其实我们可NB大了,你再把眼界抬一抬,上面还有帮天天拿芦苇杆子写泥版的家伙更NB。 我们太轻视古人的智慧了! 所以,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去了解他们。 毕业后到报社工作,某天看到一篇新华社的稿子,大意是中国有一大伯,自学N多年,终于破译并重新定义了古埃及象形文字体系,有关部门已联系埃及使馆…… 我很愤怒,给新华社发了邮件,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