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情怀 《师声》的出现,源于纪念北平师范大学及西北师范学院成立四十周年。创刊号中刊载有这样一副对联: 历经四十周年论事可称教育母 造就五千君子一心永作青年师 这既是对学校建校以来办学理念的总结,也是学校教育精神的完整显现。“称教育母,作青年师”,这一深厚的底蕴浸入在师范大学的诸多元素中,《师声》所显现出的正是这一高尚的教育情怀。 与杂志的惯例不同,《师声》并没有发刊词,但李蒸校长在创刊号所发之《本校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日感言》,其间显现的教育情怀可以看作这本杂志的宗旨。李蒸校长在感言中有这样的表达:“本校为西北师范教育最高学府,对于整个文化建设事业均应参加。总括言之,本校应致力于(1)恢复民族固有道德;(2)提高社会文化水准;(3)推进西北公民教育;(4)供给人民精神食粮。”朴素、精到,直接切入大学之根本,正是抗战时期西北师范学院的教育守望。这一守望为其时西北师范学院的诸先生所阐释。作为国语运动的先驱和实干家,黎锦熙先生之《四十年来的国语运动》《中国语文之历史的演进》尽显了先生在其中的身影、思想及其实践话语;王凤岗先生之《中国教育之传统及其动向》,提出并考察了中国教育“重德主义”传统的流变及时代显现;“不能三等体格的国民,造就第一等的国家”,董守义《中国体育之症结》以此为开篇语,表达了他精到的体育思想,并就抗战时期国民体格问题进行了论述,这在民族危难之际的中国,实在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徐知良先生所作《师大精神与今日西北师院之使命》,分析并总结出了北平师范大学之精神:(1)以教育为终身专业;(2)教法教材的学习与改进;(3)高深学术的研究更注意传授与应用;(4)言教而外尤重身教以教育者为修养之目标;(5)依教育宗旨而转变教材教法。作为北平师范大学西迁而来的西北师范学院,其使命自然在于发扬师范大学之精神。李瑞征先生在《四十年来之中国社会教育》一文中除做了社会教育的考察,更是结合情势呼吁:“当此抗战建国最艰巨之际,教育对国家民族所负之责任,更千百倍于往昔,本校应本四十年来之奋斗精神,完成自己使命……”李蒸先生之《吾国教育方针与西北文化建设》,指出“文化建设是国家百年大计”,并表达了西北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针对时局的严峻,他深切地呼唤:“现在最好是能奖励全国的人才多多到西北来工作。” 除此而外,《师声》还显现了西北师范学院教师与学生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样态。佟学海之《致谢与自勉》慷慨而动情地宣称,“要造就适应开发西北需要的师资与青年,引起中西文化融合之大潮流”。这不仅是自勉,更是一种西北师范学院人的精神写照。在物质处境艰难的时期,西北师范学院的师生们并没有为物质之困顿所困,而是积极寻求精神的动力,丰润自己的生活。齐振鹏先生的《安宁堡春游(词二首)》中“杏花开过碧桃浓,态轻盈,笑东风,一望红颜十里到安宁”,“此即是桃园,避秦何必还”,把我们带到了充满活力的十里店。现在我们可以想象的是,时人借助于教学、研究与西北的环境,建构起了一幅丰盈的精神画卷,这正是《师声》馈赠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编审、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