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中国史 > 史学总论 >

“丝绸之路”与中俄文化交流

http://www.newdu.com 2018-02-19 文汇报 潘光 参加讨论

    在“上海五国”——上海合作组织进程启动之前,中国与俄罗斯(苏联)的文化交流与“丝绸之路”密切相连,但又不限于“丝绸之路”的地域范畴。
    自2017年6月接任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以来,中国积极推动上合组织各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发展, 主办上合组织峰会是2018年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之一。目前,关于上合组织经济合作和安全反恐合作的著述甚多,但人们对上合组织人文合作的历史和现状却知之不多。本文拟重点探讨上合组织进程的历史文化底蕴及上合组织人文合作取得的成绩。
    上海合作组织进程的历史文化底蕴扎根于中华文化、俄罗斯文化和中亚各民族文化之间上千年的交流和融合之中,而贯穿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与俄罗斯(苏联)幅员辽阔,两国的文化交往更超越了“丝绸之路”的地域范畴,但也与“丝绸之路”密切相连。以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基础, 上海合作组织的人文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丝绸之路”——中、俄、中亚文明交汇的桥梁
    据史家研究,早在距今约3000年前的中国西周时代,在中国和希腊之间辽阔的草原、半沙漠和山区地带,就散居着许多游牧部落。希腊人称他们为斯基泰人(Scythians,一译西徐亚人),中国人则将分布在河西走廊西端和天山南北的部落称为塞人部落。正是这些生活在亚欧大陆腹地的游牧部落建立了穿越中亚地区的最古老的贸易联系。英国著名的东西方关系史研究权威G.F.赫德逊在其名著《欧洲与中国》中具体描述了由塞人等草原民族充当中介的从欧洲到亚洲的商路,它从亚速海启程,经顿河、伏尔加河、乌拉尔河,穿过中亚大沙漠,到达高峻险要的阿尔泰山。公元前6或7世纪,一位古希腊商人亚里斯特亚士(Aristeas)曾随斯基泰人到达天山山脉,他的见闻录《阿里马斯比亚》不但记述了在中亚草原间往来的塞人部落,还提到在戈壁沙漠那一边,“有一片富饶的土地,人民定居务农,海水永不结冰”。 这可能是欧洲人对亚洲东部最早的朦胧记录。尔后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等人也对欧亚草原的各民族作了详细描述,一直谈到天山附近的伊赛顿人。 当时色彩艳丽的中国丝绸已进入希腊诸城邦,成为上层显贵的奢侈品。古希腊知道东方有一个生产丝的国家,以“赛里斯”(Seres)称呼它,便是根据汉语“丝”的译音而取。
    公元前334-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率军东征,横扫亚洲西部和中部,几乎叩到了中国的西大门,用剑与血开创了古代东西方文明交融和商贸大发展的新时期。如果说亚历山大帝国的出现曾在客观上有利于保障古代亚欧交往通道西半段的畅通,那么随后东方汉帝国的昌盛则有助于这一通道东半段的开通,从而为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汉朝的中国是亚洲东部最大的王权国家,其控制力达到天山脚下,中亚不少游牧民族纷纷向汉朝称臣纳贡。公元前138和前119年,汉武帝派遣其侍从官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实地勘察了东西交通要道的东半段,开始了内地与西域、印
    度、中亚和西亚的直接交往。由此,加之此前业已存在的中西亚与欧洲的联系通道,一条贯穿亚欧大陆东西的交通线便逐渐形成。由于汉王朝国力强盛,穿过该地域的商路安全畅通,以中国丝绸为主要商品的东西方贸易开始有了一条比较固定的陆上路线,即从中国渭水流域起,通过河西走廊由昆仑山脉的北麓或天山南麓向西穿越葱岭(帕米尔),经中亚再沿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到地中海东岸的安条克城,最后通向罗马。这就是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尽管这条通道途径许多浩瀚无际的沙漠,然而沙漠里的天然绿洲却为过往行旅提供休憩、栖身之地,故被称作“绿洲之路”。至于“丝绸之路”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 除了“绿洲之路”,也有学者将前面提到的由塞人等游牧部落自先秦时代就已开辟的商路称为“草原之路”。近来还有学者提出,在张骞通西域以前还存在一条“南方丝绸之路 ”,从今成都出发,经云南出横断山,经缅甸抵印度,而后向西北入中亚、中东,抵地中海沿岸。
    无论怎样定义“丝绸之路”的走向,中亚地区都是“丝绸之路”的中段和主干,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丝绸之路”对中亚地区的影响,不仅在于贸易对中亚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更重要的是与贸易紧密相连的文化交流使多种文明在中亚交汇、融合。从古至今,古埃及文化、古波斯文化、佛教文化、印度教文化、古罗马文化、古希腊文化、汉儒文化、突厥文化、蒙古文化、斯拉夫文化、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文化、犹太文化、俄罗斯东正教文化、苏联文化、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新中国文化等等都通过“丝绸之路”对中亚产生过或还在产生着影响。因此,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亚在历史上是各种文明交汇、碰撞的舞台和桥梁。这里不打算写一部中亚文明交往史,仅对此做一些案例研究。
    案例之一,中亚“胡”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近代以前,“胡”对生活在中原地带的汉人而言有多种含义。可以指“北方的游牧人”,即“北胡”;也可指葱岭东西两侧地区(今新疆及乌姆河—锡尔河流域)的民族,即“西胡”。 从赵武灵王引进胡服骑射以增强军队战力开始,胡文化在中国内地逐渐开始传播,至东汉繁荣,于唐代鼎盛。 其包括“胡服、胡饭、胡床、胡骑、胡笛、胡舞、胡音、胡乐、胡姬”等等,涉及衣、食、住、行、乐等方方面面。《本草纲目》中提到,由张骞从西域引入中原的植物有:红蓝华、胡麻、蚕豆、苜蓿、胡瓜(即黄瓜)、安石榴、葡萄等。其中苜蓿的原产地为伊朗,传入中原很可能是通过大宛国(今费尔干纳草原区域)。安石榴的原产国也在伊朗。
    案例之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和摩尼教从中亚传入中国。大月氏国于公元1世纪称雄中亚,其国王笃信佛教且大力支持佛教传播。据载,汉明帝时代从大月氏国来的迦叶摩腾、竺法兰等人在洛阳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将佛教传入中国,此后不断有中亚地区的高僧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布道。中国唐朝时,阿拉伯势力进入中亚。到10世纪末,伊斯兰教在中亚迅速传播。元朝时,蒙古人推行宗教宽容政策,伊斯兰教便逐渐进入中国,在中国西北地区流行、普及。初入中国的基督教派是“聂斯脱利教”,即景教。该教派在美索不达米亚较为活跃,后传至中亚地区,再逐渐进入中国西北边区。当时中国境内的景教徒,不少来自中亚。到唐太宗时,景教甚至得到了官方承认。来自中东、中亚的犹太人于7至8世纪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起先定居长安,后移居开封,人数最多时超过5000。大约在武则天时代之前,中亚的粟特人将摩尼教传入中国。摩尼教进入中国后迅速汉化,与中国固有文化传统相结合,逐渐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消融。
    案例之三,中华文明也对中亚产生了重要影响,并通过中亚传播到西方世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以丝绸为代表的纺织、服装文化,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缫丝术。玄奘高僧在《大唐西域记》中就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内地的蚕桑技术是如何传入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即以此命名,这里不再详述。同样,对人类文明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都是从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亚,再传播到西亚、北非、欧洲的,而中国的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对中亚和西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当然,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达和全球交通网络的拓展,以骆驼和马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丝绸之路”的作用逐渐衰退。到了今天,在当年的“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已是汽车和火车。但是,“丝绸之路”这一名词仍然被广泛使用,如人们把贯通亚欧的大铁路称为钢铁“丝绸之路”,把从中亚通往中国的油气管道称为能源“丝绸之路”,等等。2013年,中国提出了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又赋予丝绸之路与时俱进的全新内涵。更为重要的是,“丝绸之路”已成为不同文明沟通、对话、交流的象征。习近平主席指出:“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正因为此,上合组织从其前身“上海五国”进程启动之时便强调要从文明对话的角度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构建新的“丝绸之路”,将“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留下的宝贵财产视为各项合作发展的文化底蕴和文明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