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革命文化 发扬革命精神 回想革命峥嵘岁月,革命前辈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表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进行民族民主斗争,留下可歌可泣的革命传统与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坚定理想与信念,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不断前行,将革命文化世代传承,让革命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红色文化、革命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民族性、先进性、大众性、包容性等特征,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胡智锋称,第一,中国革命是基于全民族意识的觉醒,具有民族性。革命精神与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先进力量,为了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而奋斗,体现出中华民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第二,革命文化代表了时代的、前沿的先进理念,具有突出的先进性。革命文化包含一种特别的人文关怀,面向未来、面向人的解放,是符合时代前进方向的先进文化。第三,革命文化具有鲜明的大众性,面向百姓、面向普通干部群众、面向普通战士,是民主的、平等的。从革命诗歌、革命小说,到快板书、秧歌剧,都具有朴实易懂、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特点。第四,革命文化是古今中外融于一身、兼容并包的文化。革命文化具有非常清晰的政治价值观,能够吸收先进文化的营养成分,无论是在文艺创作还是在理论构建中,都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因此,革命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和进行国家建设的宝贵经验。在王长松看来,一切从实际出发、艰苦奋斗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式、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坚持党的领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这些革命文化精髓都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中继承和弘扬。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自信在很大层面上要对复杂的当代文化现实提出建设性方案。段吉方表示,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应当认识到,文化自信既是一种精神和信仰的自信,同时更要在文化实践中真正体现出自信。就中国当代文艺批评而言,应当深入认识文艺生产作为“非物质性劳动”、“智性劳动”在时代审美精神建构方面的重要意义,辩证思考文化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这既是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具体的实践和行动。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胡智锋表示,对哲学社会科学界来说,引领和锤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新”上,即与时俱进提出新的理论框架和体系,大胆提出新观点以及敢于使用新方法。 胡智锋认为,扎实的理论学术研究只有和现实相结合,才能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推进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框架应该是扎根中国大地,借鉴古今中外人类文明,在实践中锻造磨砺,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标识性概念、范畴、表达。面对不断变化的新环境、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勇于提出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深刻性的新观点。此外,还要注意不断更新研究方法,通过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努力找到与研究对象相匹配、适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的理论方法。 记者 段丹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