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发展到公元前后数世纪,欧亚大陆两端各自出现了一个伟大而辉煌的文明:秦汉文明和罗马文明。它们一东一西遥相辉映,构成世界文明体系中浓墨重彩的华章。”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学者周繁文在她的近作《长安城与罗马城:东西方两大文明都城模式的比较研究》的开篇如此说。 长安城与罗马城,放在一起,并不新鲜。仅从书名上显示,就有凌沧州的《罗马与长安》、王蓬的《从长安到罗马》,英国爱德华·伯曼的《长安向西,罗马向东》。这些著作大体都是以这两个城市连接的丝路文明而进行的历史文化之旅。周繁文的角度有点不同,她是直接切入东西方两大文明都城模式,从考古学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 周繁文在2016年就经商务印书馆出版过《长安与罗马》。该书曾入围2016年中国好书,被《北京青年报》评为“2016年读者最喜爱的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期新推出的这部《长安城与罗马城》,与上一部作品的主干大致相同,不过内容增加了大约一倍数量,史料更加丰富详实,另外,逻辑结构也有了进一步的改善。 2016年版本的章节标题分别是城起、分区、基础、居住、中心、管理等;近作的章回标题改为建城过程的比较研究、城市分区的比较研究、生活空间的比较研究、神圣空间的比较研究等,除开始与结束的部分,每章分成三小节,把原来芜杂的标题,统一定为长安城、罗马城、比较研究,语序显得更加清晰,并且突出了“比较研究”,即本书的写作宗旨。 周繁文在绪论里解释,选题背景和理论基础来自比较历史学的启示,从考古学视角展开比较研究,有其独特的现实意义。最重要的前提是明确比较目的和选择比较对象,具体来说要做到:判断关系、解释现象、归纳特征和总结规律。为此,2017年版本确立的框架分为建城过程和城市分区两大系统。前者包括设计理念、规划思想等内容,后者是全书主体,包括都城的行政分区以及政治军事空间、经济系统、丧葬空间等功能分区。最后两章为总结,上升为城市模式与文明模式的思考。 从书中可以看出,长安城为中国历朝的都城建设提供了一个恒久的范例。《周礼》有言:“惟王建国。”汉长安城必须以政治功能为主导,受儒家传统的世俗权力掌控,所以要采取密闭式的布局,单中心布局,宫城是都城唯一而绝对的中心。“居天下之中,礼也。”长安城的行政管理为“三辅-县-(乡)-里”结构,形成严密的、封闭式的层级格状管理,皇帝、贵族与平民社会各阶层的公共生活基本是相互隔离的。这种集权式的都城模式与我国的内陆农耕文明相关,逐渐且长期巩固由天而人构筑的稳定秩序。 罗马城是商业城邦的延续,经由整合宗教信仰和有组织的军事力量来实现统治。城市布局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城内因政治、宗教、居住和纪念性等功能而具有多中心、资源分散、阶层混合等特征。更重要的是,罗马城市文明的繁荣不单单是政治权威的结果,基层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独立城市还可以实行相当程度的自治。罗马的都城模式源于海洋商业文明的熏染,呈现外向、多元包容的特征,都城近似于城市联邦的首脑。 两个城市,两种文明。从考古学角度挖掘它们的细部,对于当代城市建设来讲,我们可以从源头看到其衍变、创新与发展。本书的最大优点就在于资料爬梳与汇总,涉及到长安城与罗马城方方面面的全方位考察,专业领域的学者和普通的历史爱好者都可以从中搜寻到有用的信息。不过,作者建立在大量材料基础上的思维洞见,仍有进一步深入探索的必要。 (原文刊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02月23日第07版) 责编:李来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