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李熙积极推行光武革命,尽管在政治上非常的保守,但韩国社会依然因为这场改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韩国人的生活逐渐开始西化。光武改革期间,韩国的文化教育也在高宗的领导下开始发展。 随着光武改革的推进,韩国的社会生活也发生诸多变化。高宗虽然废除了甲午更张后期所颁布的断发易服的命令,但逐渐采用西式装束。1899年2月1日高宗李熙接见清朝使臣徐寿朋时就穿的是西服戎装。1900年4月,高宗皇帝以敕令第14号的形式颁布“文官大礼服制式”,规定韩国文官大礼服用西式大礼帽、大礼衣,小礼服真丝高帽、燕尾服,常服等“并用欧制”。此后韩国的大部分上层人士和一些百姓也相继断发易服,而韩国的警察和军人更是在1902年后全部换上西式制服了。随着铁路的修筑和海陆运输业的发达,大韩帝国的交通亦变得极为便捷。通讯快速发展,邮政、电报网扩散到韩国全境,1900年韩国正式加入了万国邮政联盟。电话也被引入韩国,到1902年汉城、仁川、平壤、釜山等地已开通长途电话。大韩帝国还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广泛开展社会救济。1900年,设国家医院广济院,同时设汉城种痘司。1901年10月,高宗皇帝以敕令第18号的形式设立惠民院,作为“掌歉荒之岁,饥馑人民赈恤;年丰之时,鳏寡孤独至穷无依者救护”的社会福利机构,同年12月又下令在汉城设总惠民社、在各郡设分惠民社,为筹集活动经费,皇室带头向惠民社捐赠2万元,并命敕任官捐赠半年薪俸的1/3,奏任官捐赠1/5,从而发展了大韩帝国的社会福利事业。 光武改革期间,高宗皇帝非常重视教育。他在1899年4月下诏:“国家之开设学校,作成人材,将以广知见而求进益,以为开物成务、利用厚生之基本也。现今世界各国之蒸蒸日上,富强无敌者,岂有他哉?不过曰从事格致之学,究解物理之蕴,识已精而益求其精,器已巧而愈出愈新也。有国之要务,宁有先于此哉?我国之人才,未必多让于外国,而特以教之无素,故人民之知见未开,农商之功业不兴,以致民产日蹙,国计日绌。……自政府另饬该部,无得踵前因循,一概认真办理,期有作成开进之功。”高宗皇帝颁布了大量近代学校教育规则,如《医学校官制》、《中学校官制》、《商工学校官制》、《外国语学校规则》、《中学校规则》、《矿物学校官制》、《邮务学徒规则》和《电务学徒规则》等。在大韩帝国政府的支持下,直至1899年,成立了10间汉城国立小学、6间外语学校、1间医科学校、1间师范学校及62间地方国立小学,同时也对外派出留学生。从新设学校名称来看,大韩帝国重点发展的是职业学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改革的技术人才。而灌输近代文明、培养更高层次人才的综合性大学则未在考虑之列,并且在推进新式教育的过程中,高宗仍弘扬儒学,自封儒教宗主,尊崇箕子、孔子,并宣布在成均馆设置招贤堂,聘请在野儒士鉴评政务。这反映出了大韩帝国进行改革的“旧本新参”路线。然而大韩帝国政府在教育开支上严重不足,常年保持在财政支出预算的2%左右,与连年增长的军费开支形成鲜明对照。所以日俄战争前的韩国新式教育尽管有所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教育事业直到光武末年才全面开花。 社会文化方面,光武改革期间,韩国报业发展很快,涌现了《独立新闻》、《皇城新闻》、《帝国新闻》、《大韩每日申报》等近代报刊,对国民启蒙事业起到重要作用。韩文(训民正音)得到提倡,成为韩国的国语,1902年设立了国文学校。政府公文不再只用汉字,而采用韩汉混用的字体(国汉文混用体)。随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也在持续输入韩国。社会文化的这些新变化为后来蓬勃发展的爱国启蒙运动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