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王少帅:从藏书到治学——近代藏书家的藏书之道(2)

http://www.newdu.com 2018-02-28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王少帅 参加讨论

    师生相传
    绝代峨眉王静安,赵商传业郑君门。
    手中何限名山副,眼底无涯山海观。
    王国维(1877—1927),浙江省海宁人。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他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成就斐然,多有创获。
    明伦将王国维与其弟子赵万里列在一起,赞诗中称“绝代峨眉王静安”,以中国传统意象符号“峨眉”相譬称,表明王国维学问做得相当好。因为宋词中有“峨眉曾有人妒”之语,何况王国维是“绝代峨眉”。所以就后世来看,称国学者必言王国维,就好像汉学家说郑康成、宋学家说朱熹一样,王国维对国学自有开拓之功。
    赵万里本人受王国维亲炙,王国维的许多手校之本多被赵万里移录副存。在继承王国维学问的同时,赵万里对王国维藏书以及著作保存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王国维的学问是走在当时学术最前沿的,就是放在今天有些也不会过时。赞诗中所言王国维学问无涯,无论是甲骨之学还是理论美学,涉及领域之广、成果之多、启发之大,后世如王氏兼通精善者十分罕见。
    以诗存史
    上述人物明伦均列为藏书家,但纪事很明显都是在讲其学问之大小、精粗等。这里就牵涉到学问和藏书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发出自古藏书常见的两种现象。其一,为做学问而藏书;其二,为藏书而藏书。
    以上所举的例子,在笔者看来均符合第一种情况,即在做学问的过程中积累藏书,并且在自己已有学识的基础上对所藏古书的版本流传、目录编排、思想源流等都有研究,进而收集更多的史料。这是一种在学问和藏书之间的良性互动。王国维就是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在接触到最新出土资料和已有藏书积累基础之上,他提出“二重证据法”,以出土甲骨文献与传世《史记》文本相对照,来印证商代世系的递嬗。
    第二种情况是一种藏书心理的满足。古往今来,对书文典册的收藏都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刻书、藏书兴盛之所,也必然是经济发达、财富集聚之地,所以明清藏书家尤以江浙人士居多。例如,黄丕烈对宋版书情有独钟,自号佞宋主人,名其书斋“百宋一廛”,足见其藏书心理。明代藏书家范钦建天一阁,学以世传,书以代增。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四库全书馆,纂修《四库全书》,向天下征求遗书,范钦八世孙范懋柱进呈阁书638种,在当时罕有其匹。后虽因各种原因并未如数归还,对天一阁来说可能是一种损失,但现在看来或许也是幸事。
    在以学问作为自己藏书传播的媒介发展来看,藏书不是目的,由之而起的学问才是目的。这种学问一方面是藏书这门学问本身;另一方面是因藏书而获得的知识,这才是最终的目的。因为“家传藏书,子孙共守”不可能永世相续。黄宗羲曾为天一阁作《藏书记》,其开篇道:“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所以,这种象征财富的一时积累,总会随着岁月流逝而出现变化,以致最后消失。
    就当前来看,在现代公共图书馆发展和电子媒介技术日益进步的情况下,阅读范围扩大,新的阅读途径产生,触目所及即是海量信息。因此,藏书也只限于部分做学问和藏书爱好者,与古代为藏书而藏书者也有所不同。
    用纪事诗记叙藏书这种形式本身就是继承古代“以诗存史”的传统,由纪事诗本身就可以梳理出因藏书而学问、由学问而学术的清晰脉络。因此,我们对这些藏书纪事诗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它不是藏书家的简单罗列,这种以大多数私家藏书而学问的研究,也可以成为学术史进程中的另一条线索,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对当下学术会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