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政府的危机应对 进入19世纪后,经济自由理念已日益为英国社会中上层所接受。1846年议会废除《谷物法》,意味着自由放任已成为政府的主流经济理念。但英国政府在整个19世纪中并非对经济活动毫不关心,而是采取许多积极的举措,在必要时介入其中并尝试对经济形势施加影响。1825年金融危机时,英国政府就做出一系列反应,包括拯救市场和金融制度改革。 市场拯救行动由一系列金融手段来实施。但英国政府本身不是金融机构,不具备这方面的操作能力,所以必须借助英格兰银行之手方能将其计划付诸实施,而英格兰银行并非政府的企业,故要就此与之协商并征得同意。(33) 伦敦的波尔银行深陷困境时,英格兰银行曾提供30万英镑的抵押贷款予以支持,(34)但未能改变其倒闭的命运。该行倒闭引发了“各类储蓄银行出现大量挤兑情况”,挤兑风潮形成。(35)12月中旬,伦敦的威廉斯银行和斯科特一威廉斯银行先后遭挤兑倒闭。(36)到23日,伦敦倒闭的银行已达5家(其他地方则不少于30家)。(37)伦敦银行业体系由英格兰银行和众多私人银行组成。这一时期的伦敦私人银行已不再发行自己的钞票,而是使用英格兰银行的钞票,需要现金时再到英格兰银行以钞票或汇票兑取黄金。(38)此时,挤兑导致私人银行家纷纷向英格兰银行贴现。同时,持有英格兰银行票据的债权人也出于恐慌心理要求该行兑现。挤兑在整个伦敦银行业爆发,且主要压力最终集中在英格兰银行。 面对蜂拥而至的挤兑客户,英格兰银行尽其所能兑付,但同时也提高了兑现票据的资格要求。1825年12月14日,英格兰银行的贴现额为104.9万英镑,15日为205.4万。(39)对比正常情况下的贴现额便知情势之危急,1824年平均每月的贴现额约242万英镑。(40)换言之,这两天的每日贴现量相当于正常情况下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数量。由于不断的现金兑付,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迅速下降。据银行董事哈尔曼(Jeremiah Harman)的证词,12月的储备已下降到130万英镑以下,而当年四五月的储备约有1000万英镑。(41)到12月17日之前,英格兰银行已经面临即将没有黄金可兑的情况。为此,银行方面不得不要求政府同意它止付现金,但遭到拒绝。(42)英格兰银行兑付能力实际上支持着整个伦敦的金融体系,对稳定市场极其重要。在挤兑成风、多家银行倒闭的情况下,如果英格兰银行失去兑付能力,无疑危机将变得更加深重。 面对不断蔓延的危机和恶化的局势,政府明显感受到事态的严重性和紧迫性。12月16日下午,首相利物浦勋爵(Lord of Liverpool)召开紧急内阁会议,讨论当前的经济状况。17日下午,政府又连续举行两次会议,一些身在外地的内阁成员也都被紧急召回。(43)会议的具体细节至今未见披露,但会后政府即开始推出相应的市场拯救措施。 第一项拯救措施是向市场注入流动资金,缓解兑付压力。12月20日,在政府的授意下,英格兰银行在市场上购买了50万英镑的财政部汇票。(44)财政部汇票是一种由财政部发行、可流通的纸面信用工具,用于支付政府债务,也可视为一种短期债券。英格兰银行收购财政部汇票的同时,即将等额的贵金属硬币或钞票注入市场,这实际上类似于当今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政府的这一措施起到了及时向市场注人流动资金的作用。 1826年1月,危机的事态并没有得到缓解。英格兰银行当月的贴现总额达到了这一时期的峰值——1367.4万。(45)这种情况下,政府开始酝酿更进一步的市场救助措施。 1826年2月2日,议会新会季开始,金融恐慌成为首要关注的问题。(46)同时,政府的第二项救助措施也大致筹划成形。该措施计划创造一定数量的财政部汇票,以此直接为深陷困境的企业垫付债务。因为财政部汇票具有极高的信用,债权人一般乐于接受这种支付手段。这样,商业信用网络就可以由于这笔流动资金的注入而得到修复。 首相利物浦勋爵2月14日为此致函英格兰银行:“在本城和本国当前危机的状况下,考虑到公众和私人信用,如果贵行为200万英镑的财政部汇票的收购提供管理,这样的做法对我们是明显有利的。如果贵行同意这一建议,我们将就偿清同等款额的事宜向议会提交必要措施的方案。”(47)这些汇票是一种可流通的信用工具,在当时的作用近乎于纸币,任何持有者可以之偿付债务。所谓要求英格兰银行提供管理,实际是要求该行为这些信用凭证承担贴现和到期赎回的义务。当然,政府并非要求英格兰银行无偿为这些汇票支付金币,英格兰银行也不可能同意。汇票是由政府发行的,理论上也要由政府最终兑现。受助企业借入财政部汇票(也就相当于向政府借款),并以此来偿清债务。此后,任何持票人均可在期满前向英格兰银行贴现,或在到期时要求兑取现金。而受助企业因为借入财政部汇票就成了政府的债务人,所以在规定期限内要将真正的货币偿还给政府,也就是偿还给英格兰银行。金融危机的特征在于,某些公司因无法收回债务而无法偿付债务,从而使得信用网络中某些环节丧失功能。通过政府向金融网络注入信用工具,受助企业可以恢复金融运转能力,其关联企业也就得以盘活,网络死结也就解开了。在这个金融运转中,受助企业所偿还的实际上是本来就该偿还的债务。收到政府的书信后,英格兰银行随即就此事进行了商议。2月16日,董事会决定:“授权总裁购买财政部汇票,数量不超过200万英镑,条件是在四个月内偿清。”(48) 在政府与英格兰银行交涉的同时,舆论要求政府对市场提供救济的呼声也变得日益迫切。1826年2月17日,兰斯唐子爵(the Marquis of Lansdown)在议会发言:“目前公共信用的状态使得议会干涉绝对必要。”(49)商业群体也呼吁政府救济。2月20日,“约克郡的几位大批发商、银行家和商人”要求议会采取措施“追回小额债务”。(50)2月23日,在获悉政府将发行财政部汇票的情况下,伦敦商人向下院请愿,声称该计划“不仅将对那些目前遭受暂时商业困境的人提供必要的救济,而且将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商业交易上的自信”,因此要求政府“发行财政部汇票”,为市场“提供救济”。(51) 利物浦政府显然在这几日中对局势和商界反响进行过反复考虑,认为有必要加大救助的力度。于是,28日又致函英格兰银行,提出“总量不得超过300万英镑之数”。银行方面同意这一新数目,以及商业企业“以货物为担保”的条件。但英格兰银行实际上只是“勉强同意实施这一措施”,(52)原因在于,该行本身就面临着现金兑付上的压力,再担负如此巨额的援助确有困难。政府也估计到这种情况,为了保证援助计划顺利实施而向银行方面承诺,将在“本届议会会季结束前”向它“偿还600万”政府债务。(53)为政府垫付款项是英格兰银行的一项重要义务,政府因此也就成了其最大债务人。这一还款承诺实际上构成对该行未来兑付安全的一种保障。 至此,为应对危机,英国政府先后实施了两项市场拯救方案,目的是救济困境中的企业,遏制危机蔓延,并进而恢复市场信心和结束危机。策划拯救计划的同时,政府也在筹谋应对未来金融风险的方式——改革现有的金融体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