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宣法师 总监 释永真 彭殿清 撰集 东晋何充(公元292~346年),庐江郡灊县(今属安徽霍山)人,又名何次道。俊逸而能文章,秉性雍和,官至吏部尚书,东晋成帝时(公元337年)为尚书令,刚强果敢,才识度量过人,执掌国政,正气凛然,以国家兴旺为己任,凡是选任官职,无不以功臣为先,不为私人树立亲戚党朋。后辅佐幼主,尊王攘夷,国家安定。 《晋书》-〈何充传〉载:何充性好释典,笃信佛法,供养僧人,兴修寺宇,不遗余力。亲友至于贫乏,则无所施遗,因此屡遭获讥于世。时人阮裕(东晋尚书郎)嘲之曰:“卿志大宇宙,勇迈千古。”何充不明其意,问其缘故。阮裕解释说:“我图数千户郡尚未能得,卿图作佛,不亦大乎!”何充不以为然。他常与高僧交游,持八关斋戒,结会诵经,终生不怠。比丘尼明感与慧湛等十人,来到京师建康。于时京师未有尼寺,何充舍以别宅,为之立寺。住持明感经历十多年磨难,常念三宝誓愿出家,何充一见甚加敬重,问:“此寺应叫什幺名字?”明感说:“大晋四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今日始备。檀越所建皆造福业,可名曰建福寺。”(参考《比丘尼传》卷一)何充从之,建福寺是为京师第一座尼寺。 知归子曰:“成帝咸康六年(公元340年),庾冰(中书监)辅政,奏沙门应尽礼王者,下礼官议。何充等以为不宜坏其本法,执奏至三,冰议遂寝。”庾冰从维护儒家名教的立场出发,上书提出沙门应当像普遍臣民一样向王者致敬。当时身为宰相的何充与庾冰辩难,主张沙门不须向王者屈膝跪拜。三次上疏成帝,当尊重佛教律仪教规,说:“寻其(佛教)遗文钻其要旨,五戒之禁实助王化。”又说沙门“慎戒专专然,及为其礼一而已矣。至于守戒之笃者,亡身不吝。何敢以形骸而慢礼敬哉,每见烧香咒愿,必先国家欲福佑之隆。”(见《弘明集》卷第十二〈尚书令何充奏沙门不应尽敬〉)沙门所作所为都是希望国家隆盛,于“王化”只能有利而无害。由于何充等人的极力辩护,“沙门向王者致敬”一事终于没有得到实行。 何充的弟弟何准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高尚寡欢,不愿致仕为官。在兄长影响下,一生“唯诵佛经,修营塔庙而已。”。 穆皇帝永和二年(公元346年)何充病卒,享年五十五岁。赠司空,敕谥“文穆”。(佛法金汤编 晋书卷七十七 比丘尼传 据网络资料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