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故事 > 中国历史故事 >

我们为什么会被称为汉人?

http://www.newdu.com 2018-03-1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我们为什么会被称为汉人?
    这要得益于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汉朝。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奠定了汉人的名字,树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尊严。以至于几百年之后,西方各国仍然称呼唐朝使臣为汉使,有一个西方小国的国王,看着唐朝使臣哭着说道“不想今日复图汉官威仪”。
    
    一、汉军的战斗力实现了虽远必诛
    汉朝建立的初期,国家一穷二白,人口数量稀少,田地荒芜。北方的匈奴偏偏选择这个时候南下,汉高祖刘邦在处于明显劣势的情况下被迫进行屈辱的和亲。随后汉朝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在汉武帝在位时期复仇的时刻终于到了。
    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率领汉军三路出击,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决战,将强势时期的匈奴打的节节败退。紧接着汉匈上演了百年大战,最后匈奴无力再战被迫开始迁徙。这里需要说一点,汉朝为了实现能够与匈奴骑兵正面较量,训练了一大批英武的骑兵士兵。汉朝饲养的军马超过60万匹,在大漠草原进行着一场又一场骑兵大决战。
    到了西汉王朝的后期,匈奴再次猖狂起来,杀死了西域地区一个小国的国王。这种事情汉朝如果不出头的话,以后西域地区的小国就很难听话了。西域副都护陈汤认为等待朝廷的命令已经来不及了,必须出兵。但是驻扎当地的汉军只有1800人,不足以完成使命。陈汤命令各国军队全部集结,带着多国部队奔袭一千多里以后,成功斩杀匈奴郅支单于。此战创造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壮语。
    至于汉军骑兵的战斗力如何,在汉书中有着这样的记载“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意思是说汉军和匈奴军的单兵战斗力是一比五,不要误会,是我们一个打他们五个。即使到了后期仍然能达到一比三。
    
    二、威震西域各国,被罗马帝国所尊敬
    在汉武帝去世以后,他的小儿子继位,由大将军霍光辅政。鄯善国国王眼见汉武大帝已经不在了,一个小孩有什么可怕的。便投靠了匈奴,并依靠匈奴的支持开始劫掠汉朝的商队,袭击汉朝的小股军队。
    有一位叫傅介子的官员主动请缨前往鄯善国问罪,他没有带什么汉朝大军,他只带了11个人。到了鄯善国以后,向鄯善人表示自己带来了大汉皇帝的赏赐,请他速来迎接。鄯善国王仗着是在自己地盘上便信以为真,结果刚到傅介子身边就被身边的汉人捅死了。鄯善人准备为他们的国王报仇,此时傅介子大呼一声“汉军将至,谁敢动?灭国!”就这样所有的鄯善人都低下了头,最后傅介子割下来鄯善国王的头颅,带回长安悬于城门示众。在别人的地盘上把别人的国王杀了,对方竟然不敢反抗,可见汉朝的震慑力之大。
    除了这些小国,汉朝还得到了罗马帝国的尊敬。不得不说在欧洲罗马帝国怕过谁?但是对汉朝这个东方国家却非常的向往。通过罗马的史料可以发现,罗马人竟然知道汉朝和他们的疆域差不多,在当时那个水平,罗马不可能画出世界地图,对于罗马的这个记载真不知道是罗马史官瞎猜的正好猜对?还是有什么神人托梦。这个问题非常的匪夷所思。
    
    三、汉朝人时时备战,崇文尚武
    在辽金元清等时代,总是会说汉人文弱,不堪一击。这话放在重文轻武的时期或许还有那么一点实用,但是放在汉朝会让他们有来无回。从现在出土的文物资料来看,汉朝人的备战程度让人叹服。出土的山东东海郡的武器库表中清楚的写着装备的种类和数量,说一个大概的数字:铠甲9万副、长矛5万支、长刀15万把、大小战车7000多辆,这还是一个郡的武器数量。而汉朝有107个郡,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全民皆兵。不得不说,不管是蒙元还是满清来了都歇菜。
    汉朝的普通公民也是十分的尚武,而且国家责任感特别强。汉武帝末年,丞相刘屈氂诬陷太子刘据造反,在汤泉宫的汉武帝一怒之下,命令刘屈氂带着军队去抓捕太子。此时在长安城中的太子刘据也没有坐以待毙,他谎称汉武帝已经在汤泉宫驾崩,丞相刘屈氂欲图造反。他打开了长安武器库,将武器分给了城中居民,命令全城抗击刘屈氂。守城的居民为了大汉,攻城的军队也是为了大汉,双方厮杀了五天,长安城中血流成河。由此可见汉朝普通百姓的尚武程度。
    
    如今一个个朝代已经过去,
    千百年的风沙吹着今人的脸庞
    我们还留着一个民族的骄傲——汉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