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腾锡勒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察右后旗和察右中旗三旗县的交界之处,地处东西横亘的阴山山脉东端,若把阴山比喻成一条横卧的巨龙,那这一区域无疑就是龙首所在。“辉腾锡勒”为蒙古语,意为“寒冷的山梁”,当地人一直习惯称之为“灰腾梁”,即蒙古语的“辉腾”(寒冷)和汉语“梁”组成的复合词。 《辉腾锡勒草原访古》一书是由张文平、袁永明主编,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2017年底推出的一部以阴山地域考古为主题的新作。其实在本书出版之前,我就有所耳闻,很感兴趣。现在书已面世,且置于案头也有一段时间了,但因前一段临近学期结束,诸事繁忙,更兼本人冗务颇多,几次披览均未能读完。近日终于得暇读毕此书,阖卷后颇有感想,遂提笔评说一二。 地处北纬41度线的阴山山脉,作为中国北方的农牧交错地带,在历史上演绎了太多轰轰烈烈的民族征战与交融的大戏,因而也为我们留下了诸多色彩纷呈的历史文化遗存。因此,以阴山山地为主题的地域考古,近二十年来已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可以说,《辉腾锡勒草原访古》一书的出版,是内蒙古地区继以反映阴山中段考古的《阴山汪古》和反映阴山西段考古的《阴山沧桑》两部专著发表后,以反映阴山东段考古为主的学术型专著。然其又不同于此前发表的学术著作,在研究体例、学术探索和文字表述上都有所创新。 阴山东段灰腾梁(即近年习称的“辉腾锡勒”)一带的文物考古工作基础较为薄弱,相关文献也不够丰富,因而并非进行学术探究的“富矿”,多数学者原本也不指望这项研究能有多大程度的突破。然而,统观全书后,却感到作者在充分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遍搜文献史料,通揽各家之言,取得了不菲的研究成果。本书作者之一的张文平研究员,有在内蒙古从事20年考古工作的实践,将本项研究的视野扩展到上起史前,下迄近现代,从而使得灰腾梁及其周边的历史文化,得到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揭示。本书探究的重点显然是在汉代,但对北魏、隋唐、辽金元、明清乃至民国也都有所论述,其中不乏新鲜创见。本书的另一位作者,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的袁永明博士,承担了辽代之后部分的写作任务,通过收集历年考古调查与发掘成果,梳理大量文献史料,极大地丰富了灰腾梁及周边区域晚段考古编年体系。 读罢《辉腾锡勒草原访古》一书,我有以下三点感想: 第一,学术研究有突破。本书以阴山脉东段的辉腾锡勒山地草原为中心,以长城资源调查的最新成果为切入点,重点介绍了灰腾梁汉长城的调查成果,将原来被认定为“北魏御苑”遗址的性质加以重新认定,确证其为汉代长城。这一成果有着长城资源调查基础材料的可靠支撑,也有相关考古研究的实证,而且与历史文献的深入细致解读可以互相印证,因而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也得到了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现场首肯,并由国家文物局据此作出认定批复。应当说,这一成果既是相关专业人员辛勤工作的回报,也是孜孜以求的必然,更是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近年来的一个亮点。该项成果纠正了学术界多年认识的偏差,对于北方民族考古、汉匈关系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乃至其他学科的研究,均具有深远意义。 同时作者指出,北魏王朝虽然没有在灰腾梁之上建立过所谓的“御苑”,但也设置了数道烽戍线,形成了著名的拱卫京师的“畿上塞围”防御体系。此外,内蒙古历史学界曾有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巡幸灰腾梁之说,认为当时突厥启民可汗的牙帐就在灰腾梁九十九泉。本书中列出了多个证据,对这一缺乏历史地理学支撑的考证予以批驳。在辽代和元代,灰腾梁迎来了两位重量级人物及历史事件。一是辽兴宗耶律宗真于重熙十三年(1044年)亲征西夏,发生了河曲之战,九月间以九十九泉作为战争前期集结军队的场所;另一是1231年五月至八月期间,大蒙古国窝阔台汗避暑于九十九泉,坐镇指挥了攻打金朝的战争。对于窝阔台在灰腾梁的驻跸遗址,书中也有所推断。特别记述了元代以来,灰腾梁地区成为蒙古部落的优良牧场,清代后期又接纳了以汉族为主的大量移民,各民族和睦共处于这片富饶的土地,为了联合抗日、保家卫国,各族人民又共同铸就了民族团结、民族解放的丰碑。 第二,学术新人有成长。我曾经在内蒙古高原从事考古工作凡二十二年,对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怀着深厚的感情。自从调入中国人民大学以来,依旧关注着自己曾经洒下过汗水的那片沃土和不断成长的年轻学者。因而,那里的同行每每取得新成果、获得新发现,往往愿意与我分享,我也由衷地为他们而感到高兴。本书的作者团队成员,大多我都熟悉,有的还曾长期共事。第一主编张文平是1996年从山东大学考古系毕业后到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业务工作的,多年来一直孜孜不倦地耕耘在内蒙古文物考古第一线。我和他有过多年共同工作的经历,知道他肯于吃苦,善于钻研,在繁重的考古工作压力之下,还努力获得了博士学位。2012年,又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西部之光”计划,选送到北京大学跟从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唐晓峰教授做了一年访问学者,这些经历无疑给他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也拓展了他的研究视野。即便是这个团队中的几个年轻人,无疑也是成长中的有生力量。团队作风过硬,研究目标明确,这样一本学术成果的出版也就理所当然了,其中折射出的则是内蒙古文物考古事业的兴旺发达。 第三,写作方式有创新。多年来,我们的专业出版物很难脱离刻板的印象,往往因为太过专业化而让人难以接近,考古学的专业读物似乎更是这样。严谨则严谨矣,但未免失之呆板。《辉腾锡勒草原访古》一书则一反文物考古研究著作的常见套路,除在篇目设计上遵循了由早到晚的顺序外,在遗迹描述和具体考证方面的文字,都可以说是独出机杼,别开生面,在坚守学术本色的同时,非常具有可读性。所以,本书的一大突出特点就是图文并茂、文笔优美,读来既富于思考,也引人入胜。即便非专业人士,想必也容易读得进去。 需要指出的是,灰腾梁作为阴山山脉东段的一个独特地理单元,曾经在历史上发挥过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本书扉页上的几行字——“西汉武要北原长城要塞 北魏皇帝巡幸阴山驻跸之所 辽朝兴宗河曲之战集结大军之地 大蒙古国窝阔台汗征金九十九泉行营”,简明扼要地总结了这一作用。当然,放眼于历史的长时段,我们还应该有更加精到的感悟。也就是说,我们从《辉腾锡勒草原访古》一书可以进一步了解,灰腾梁不仅是骑马民族的舞台,农耕民族同样曾经在这里上演过一幕幕历史活剧,对其重要性也需加以重视,以此加深我们对于族群互动、文化交流、边疆与内地关系等历史要素的理解。 总之,关于灰腾梁乃至阴山山脉的系统性研究,本书带了一个好头,从研究的切入点、材料的解读和甄别以及方法上都为学界提供了一个较好的例子。这部书虽非鸿篇巨制,仅有不到四十万字,却有着独特的魅力。阖上书页,我的思绪依旧没有从灰腾梁出来,那里也印证过我的汗水与理想,期待他们今后能有更加出色的成果。 责编:韩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