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时,我读过一本日本人写的书,叫作《世界之谜》。书中对埃及胡夫金字塔和图坦卡蒙墓的发现有着浓墨重彩的描写,从此,在我幼稚的小脑袋瓜里,埃及就与“探险”“宝藏”联系起来。事实上,这些年来,以埃及考古和文物为题材的电影还真不少,例如美国的《木乃伊》《木乃伊归来》《博物馆奇妙夜》《夺宝奇兵》《古墓丽影》等,印第安纳·琼斯、劳拉等银幕上的考古学家在埃及古墓里的冒险,也为埃及考古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了“埃及考古系列学术讲座”。考古所邀请6位国内外知名的埃及学专家、埃及考古学家,举办了13场专题学术讲座。之后,研究人员对讲座的内容进行整理,并且精选近300幅照片和线图,附上古埃及历史年表,于201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结集出版。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有埃及考古的历史、古埃及的年代学、古埃及的国家和城镇变迁、古埃及的宗教与神庙、当时人的生死观与葬俗、最新的考古发现等。这是迄今介绍埃及考古最全面也是最通俗的一本书,它介绍了西方学者进行埃及考古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埃及考古的发展历史,为读者揭开了埃及考古的神秘面纱。 1798年,拿破仑率领十万远征军占领埃及。随军的还有一百多位法国的东方学家、科学家、制图家、画家,他们记录了埃及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抄写并临摹神庙和墓葬墙壁上的文字,同时收集各种文物。回国后,他们把上述成果整理出版,这就是20卷的《埃及志》。之后,法国学者商博良利用罗塞塔石碑,花费十几年时间,破解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这为现代人了解法老的世界打开了大门,同时也燃起欧洲人对古埃及的热情。 首都师范大学的金寿福教授在本书第一讲谈道,提起埃及考古,人们马上会想到图坦卡蒙墓的发现,认为这是猎取宝藏的活动,进而把埃及视为创造考古奇迹的天堂。实际上,作为严肃的考古学家,英国人卡特在帝王谷寻找了十几年,终于在1922年发现了图坦卡蒙墓。而且,由于当时媒体和公众的过分关注,卡特对陵墓的发掘和清理工作也受到了干扰。但是凭着考古学家的执着,在随后的十年里,卡特率领团队,对这座王陵进行了科学的发掘和整理,图坦卡蒙墓遂和金字塔一样,成为古埃及的象征。 与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埃及考古相比,中国的考古学还比较年轻。最近一二十年,由于某类题材的小说和电视节目的出现,中国考古一下子“火”了起来,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考古就是挖宝。我在博物馆参观时,曾有观众指着一件陶器问我:“这东西值多少钱?”当时我回答:“无价之宝。”文物的价值不应该用金钱来衡量,在文物的背后凝聚着古代人类的历史信息,蕴含着当时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信仰,许多文物还是难得的艺术品,所以,每件文物都有着无法用金钱标价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无独有偶,早期的埃及考古也曾经被人误解。1886年,埃及考古学之父——英国学者皮特里向大英博物馆提出,把自己在埃及各地发掘的陶器和小件出土文物捐赠给大英博物馆,竟然遭到了东方部主任的拒绝,理由是这些东西看起来毫无价值。皮特里只好将其私人藏品捐赠给伦敦大学。 在埃及进行的考古发掘也是一个日渐完善的过程。早期的考古学家将注意力集中在金字塔、神庙等用石头修建起来的大型建筑遗存,尼罗河三角洲地区长期被忽视。20世纪90年代以后,考古学家开始在埃及的尼罗河河谷、三角洲地带以及沙漠地区开展考古工作。在英国、美国、法国、荷兰、日本、波兰、捷克等国考古学家的努力下,一些古代城镇和祭祀遗址被发现,官员和平民的墓室纷纷被发掘,学者们对古埃及的人种构成、宗教信仰、文化生活、阶层划分等有了更多的认识。所以,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施耐德教授认为,这些新的发现和出土文物,“会使我们对古埃及文明的认识有所改变”。 许多年前,有朋友问我:“考古发掘好玩吗?”我回答:“好玩!除了刮风、下雨、下雪、天太冷、天太热、太阳太毒……其他时候都好玩。”当然这只是玩笑话。随着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的诞生,正是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的艰辛付出和不懈努力,才有了严肃严谨、蓬勃发展的中国考古学。 考古一点也不神秘,从某个角度来说,它甚至是枯燥而且乏味的。但是,无论是埃及考古还是中国考古,对考古学者来说,它们都具有相似的魅力。诚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雷兴山教授所言:“考古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发现。当你停留在田野的时候,你不知道前面有一个什么重大的发现在等着你;当你拿起手铲的时候,你也不知道下一铲会有什么样的惊奇在等着你。”这就是考古最吸引人的地方。 责编:韩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