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君子為禮》的“生民未有”

http://www.newdu.com 2018-03-26 武汉大学简帛网 梁靜 参加讨论
(武漢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簡帛研究中心)
    

    上博楚簡整理者在介紹《孔子詩論》時談到一枚不屬於此篇的殘簡文曰“不曰生民未之也”,并謂“此為論《大夏·生民》斷文,然而無可歸屬,今暫附於此”。[1]
    李松儒女士指出,此簡字跡與《君子為禮》一致。上端殘損,下端平齊,長9.3釐米,未見契口。《君子為禮》下契口與簡尾距離為10.3釐米。從形制上看,“也在《君子為禮》竹簡形制的資料範圍內”,因而很可能應歸入此篇,釋文應為“囗不曰生民未之又(有)”,拼合位置還不能定。[2]
    李松儒女士對這枚殘簡歸屬的判斷很準確,最後一字的改釋也符合字形。不過這枚殘簡並不是在談《大雅·生民》,而很可能屬於《君子為禮》的最後一段行人子羽與子貢關於孔子與子產、禹、舜“孰賢”的討論中。此引釋文並補入這枚殘簡如下[3]
    行<子>人子羽問于子貢曰:“仲尼與吾子產孰賢?”子貢曰:“夫子治十室之邑亦樂,治萬室之邦亦樂,然則11〔賢於子產〕矣。”“與禹孰賢?”子貢曰:“禹治天下之川15囗以為己名,夫13子治詩書16亦以己名,然則賢于禹也。”“與舜14孰賢?”子貢曰:“舜君天下12……囗不曰生民未之又(有)……
    行人子羽先後拿子產、禹和舜與孔子對比,子貢對於前兩問的回答基本保存了下來,答案基本都是孔子“賢於”他人。這裡補入的殘簡“囗不曰生民未之又(有)”,應該是子貢對第三問的回答,即孔子是“生民未有”的賢人。
    如今挂在孔廟大成殿外據說是雍正親筆所題的“生民未有”匾,語出《孟子·公孫丑》孟子之言:“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此篇為孟子答弟子公孫丑問,談論古今聖賢。“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這一段落集中在孔子是否是聖人這個話題上。對於孟子來說,顯然答案是肯定的。
    簡文這段話,應屬於孔子去世後“造聖”過程的一部分。行人子羽與子貢的對話,與《孟子》中公孫丑和孟子的很像。子羽曾與子產共事,故稱其為“吾子產”,公孫丑為齊人,開篇就問孟子“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接著被孟子批評“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雖然在列舉了曾西對管仲的看法、文王和武王的事蹟等故事後,孟子與公孫丑的對話才轉到孔子身上來。但總的來看,其推崇孔子的邏輯與簡文驚人地一致。徐少華先生曾詳細對比過這段簡文與《孟子·公孫丑上》的相關段落,指出它們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具有內在的聯繫。[4]這種“生民未有”的說法,從簡文看來,是源於孔門後學“七十子”之一的子貢,早在孟子之前的時代就已經出現了。這是簡文帶給我們的新認識。
    
    
[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35頁。
    [2] 李松儒:《戰國簡帛字迹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352-353頁。
    [3] 編連、釋文,參考陳劍:《談談〈上博(五)〉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簡帛網,2006年2月19日。
    [4] 徐少華:《論竹書〈君子為禮〉的思想內涵與特征》,《中國哲學史》2007年第2期,22-31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8年3月23日12:3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