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专家、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21日电(记者 张群)“在非遗保护进程中,青年网络在维系文化认同和加强社会凝聚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青年赋权,即赋予青年更大的参与权和影响力,成为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及其实践的必要条件和核心要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专家、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表示。 日前,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共同启动“贯彻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全国青少年VR短视频大赛。活动中,巴莫曲布嫫作了《青年赋权与参与式发展:朝向可持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题发言,从非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维度发表了独特见解。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落实公约精神,2016年缔约国大会期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在《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专门新增了《在国家层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可持续发展》这一章节,以利将文化维度纳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截止2018年2月22日,已有177个国家加入该《公约》,约占教科文组织成员国的90.77%。 “基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诉求和其间凸显出来的代际责任原则,引导了包容性社会发展、包容性经济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考量,同时也成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际传承的内驱力。”巴莫曲布嫫说。 非遗传承重在过程性保护 围绕非遗传承的代际责任,巴莫曲布嫫认为,不妨回顾教科文组织于1997年通过的《当代人对后代人的责任宣言》:当代人应注意保护人类的文化多样性。当代人有责任确定、保存和保护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这一共同遗产传给子孙后代。 在巴莫曲布嫫看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力,通常有两个重心:一则在于人,在于创造、传承、施行、发展非遗项目的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同时也包括参与保护的多元化行动方,包括各级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学术机构、专业中心、社团组织,以及各类公营或私营的行业组织如互联网企业等社会力量。二则在于过程,《公约》强调的是一种基于过程性的保护,而不仅仅只针对结果。“活动现场展示的剪纸艺术、年画制作技艺等都是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都能代表我们国家相关社区的文化创造。丰宁满族剪纸项目示范的是传承人王秀莲拿着两种剪刀在剪蝴蝶的这一过程,非遗保护恰恰针对的就是这个动态的过程。” 巴莫曲布嫫指出,虽然我们看到的剪纸示范仅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实际上凝聚着这个知识体系的世代传承,正所谓,冰冻一尺非一日之寒。各地剪纸艺术或相关非遗项目都深蕴着自身的传统符号,比如母题、故事范型、审美观念及象征意义等。这些文化表现形式往往历经时间的积淀,需要几代人的不断实践和传承;而年轻人的参与和承继事关非遗项目的存续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过程所承载的价值观、传统知识和历史记忆,而许多非遗项目往往需要通过有形的载体方能具体呈现。”巴莫曲布嫫表示,在《公约》框架下,与某一特定的非遗项目相关的实物、手工艺品、工具及文化空间也在保护范围内,但我们一定要强调非遗的过程性保护及其间“以人为本”的原则。 青年赋权与参与式发展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强调,要“发挥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此次全国青少年VR短视频大赛,正是针对广大青少年人群而精心设计的参与式保护行动,而《公约》出台的一个背景是‘考虑到必须提高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因此,这次行动必将形成长远的影响。”巴莫曲布嫫表示。 近年来,新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不断涌现,这是由青年人推动的一个结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表明,当今世界18-24岁之间的青年人数超过10亿,他们是有史以来最明智、最活跃、连接最紧密,也是流动性最强的一代。在他们的参与下,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也获得了赓续、再创造和不断发展的活力。 “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探索,并乐于分享这种探索的结果。由此产生的互动环境也激发并加强了这一群体对于其他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并促使人们认识到学校教育以外的其他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巴莫曲布嫫指出,这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宗旨所在,就是要弘扬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化创造力。 巴莫曲布嫫认为,赋权是通过发展人的能力而获得自信、包容性、组织性、合作及影响力。在非遗保护进程中,青年网络在维系文化认同和加强社会凝聚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青年赋权,即赋予青年更大的参与权和影响力,成为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及其实践的必要条件和核心要素。而要让青少年成为非遗保护的生力军,还需依靠文化部门、媒体和社会的再次赋权,在文化实践和传播实践中将青少年人群整合为一个行动主体,从而为他们有效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并塑造可持续未来创造适宜条件。此次“大赛”便为全国青少年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 VR新科技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用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他们,就影响了未来,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非遗保护和新技术相结合的最佳时代。”巴莫曲布嫫对新科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认同。 她指出,中国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富集的国家,青少年无论将来在自我发展、知识养成和就业方面有什么考虑,作为国家成员中合格的一员就应该对传统文化有多方面的了解、有多方面的理解和多方面的再现。 “现在技术大发展确实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方便,新技术和科技手段使得非遗过程性保护更具多元化。”在巴莫曲布嫫看来,这也符合过程性保护的基本理念。 “VR技术代表了新的人类发展方向,学好、用好VR技术有助于青少年在成长中向新的知识靠拢,能促使他们随时随地记录身边发生的非遗故事;有亲身经历则更易于融入到这样的记录和建档过程中,由此激发他们在非遗领域的再创造,也确保他们的参与式发展有一个更大的想象空间和艺术创造力。” 此外,巴莫曲布嫫还强调了政府部门、学术机构、传播媒体和互联网企业等在助力非遗代际传承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她认为,在非遗的过程性保护行动中应该充分重视青少年人群的参与,闻其声、见其影、助其行;而倾听他们的声音,也能为非遗保护的政策和决策提供参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