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现代史学语境下的经学认知:顾颉刚经学批评探析(3)

http://www.newdu.com 2018-03-31 《安徽史学》 王红霞 参加讨论

三、顾颉刚经学批评的特点
    在经学研究中,一方面,顾颉刚能够保持史学工作者独立的人格意识和价值取向,不墨守经说,另一方面,除研究经的内容外,顾颉刚的重点是研究经学发展的社会背景,目的在于寻求历史真相。他兼收并蓄,建立了一种新的经学研究范式,颠覆了传统的解经模式,可以说,顾颉刚的经学批评是在现代史学语境下对经学的新认知。
    1.以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经学史的演变
    在经学史研究中,顾颉刚特别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经学发展的脉络,他通过对经学思潮演进的梳理,归纳出经学发展连绵不断的内在联系。
    顾颉刚指出,清代经学远迈汉、宋,是经学的终结,但是,从影响力上看,汉代经学对清代的影响最大。清代朴学致力于恢复东汉古文经学,因而被称为“汉学”,这点自不必多说;同时,清代今文经学也师承西汉今文经学。西汉树立起来孔子的神圣形象,影响了清代今文经学的立场,顾颉刚这样解释二者之间的关联:
    西汉人的崇圣程度同附会手段本是最高的,他们看得圣人的一言、一动,一出、一入,莫不有“精微美妙可以赞叹”的地方,竟把孔子当了“全知全能普遍永存的上帝”,一切政治、学术、宗教都从孔子的言行里演绎出来,所以清代的今文学派也就如法安排,保持“天诞圣人”的尊严。适此时外国来中国传基督教的人渐渐的多,他们也略略听得些教义,觉得与本学派的推尊孔子也差不多,遂立了“孔子是中国的教主”一个观念,所以今文学的影响在学术上是“深探孔子的微言”,在政治上是“提倡改制”,在宗教上是“建立孔教”(28)。
    清代今文家吸收了西汉今文家“崇圣”的态度,在学术、政治、宗教方面分别更进一层,“实在清学到了乾隆时,古代的偶像又唤起来了,清初的实事求是的风气已变成信守汉人师说的风气了。”(29)
    同时,顾颉刚又指出,宋、清经学并非截然不同,他说:“宋、清两代的经学,通常给人误会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学问,因为清代中叶以后的经学标榜为‘汉学’,自以为直接汉人之传,和宋学处于对立的地位,它们之间只有攻击,决不相通。不过,到了今天,我们知道,一切新东西都是从旧东西里发展出来的,宋在汉后,所以宋学必然从汉学里蜕化而成;清在宋后,所以清学也必然从宋学里蜕化而成。所不同的,宋学对汉学,除了名物训诂之外,在思想和方法上都起了显著的变化;而清学对宋学,在考订古文籍的一切方面都是紧紧地衔接着的。”(30)他依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性梳理出经学演进的变与不变,得出结论:“清代的汉学即是宋代的朱学的演进。”(31)顾氏从宏观上着眼于经学思潮的演进,指出汉、宋、清三代经学在承袭的基础上又各有所突破,体现了历史演进法的灵活运用。
    1946年,顾颉刚构思出了经学史的发展脉络,“假设辩证地论经学,其大势如下”(32):

这一示意图清晰地反映了顾颉刚对经学史脉络的认识,是他的“经学分期观”,共分七小段三大期。墨子、孔子时代为经学开创期,两汉今古文、唐代义疏、宋学、清代是经学发展期,“今日的经学”则是“经学结束期”,“古史辨派”是完成经学结束任务的主体。顾颉刚眼中的“经学大势”,每一个时段都先有两个相互对立的学派,而后被“第三”学派统一,由二合一的趋势非常明显。这说明,经学是在不断地对抗、吸收、合并的方式中发展的。不同时代的经学虽然价值取向与风格各异,但在顾颉刚的视野中,它们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通过一系列反向性运动与合并性运动构成一个动态的辩证统一体。
    1951年,顾颉刚在致好友王伯祥的信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经学史的整体认识,可看作对这一示意图的阐释,他说:
    所谓立一骨干者,盖孔予以六艺教授,欲以周公之道行之后世,是为正;墨子反周法夏,
    抨击儒家,是为反;孟子一方面接受孔之亲亲,一方面又接受墨之尊贤,是为合。合又为正,而荀子主以礼法易王道,是为反。及今文家起,一方面发扬孟之王道,一方面又扩展荀之礼法,造成汉代外儒内法之制度,是为合。合又为正,而古文家反之,欲以古史料压倒纯任主观之经说。今古文争二百年而马、郑起,沟通令古,号为通学,是为合。合又为正,然信谶纬,又沟通多不合于理,故王肃反之。郑、王之学争四百年,而唐人作《正义》合之。《正义》为正,而两宋诸儒反之。清代学者表面上尊汉排宋,而实际固惟善是从,则又合之。然清之经学渐走向科学化的途径,脱离家派之纠缠,则经学遂成古史学,而经学之结束期至矣(33)。
    这段话,反映了顾颉刚对经学史的总体性构思。从孔子讲授六艺开始,经学一共经历了五次正、反、合的演变,先确立正统,后出现反对家派,最后由一家派兼采两派之说,是为合。从整体上来看,顾氏的经学史构思按照时间发展顺序逐一梳理,以经学家派之间的正、反、合运动轨迹为主线,这三种力量形成了一个循环的结构——“反”均由“正”而来,而“合”由“正”“反”而来,“正”者是源,“反”者是流,“合”者是源流之发展。顾颉刚注意到了经学史中“互为消长”的特点,“为朱学者以王学为空虚,为汉学者以宋学为空虚。今科学既兴,又将以朴学为空虚矣。此中消长之理,甚可玩味。”(34)从矛盾论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在诞生的同时,也孕育了它的对立面,事物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发展,经学史也不例外,从它产生之时起,对于它的质疑和争论也就开始了,所以才会有“断章取义,余取所求焉”,这就是正反之矛盾对立造成的结果,顾颉刚所指的“合力”就是矛盾统一的主导因素。
    可以说,顾颉刚视野开阔地扫视经学思潮的演进,在评论历代经学思潮时,他屡屡强调它们各有短长,他注意到,每一时期的经学除了有各自的特点之外,它们之间还有着内在的联系,进而指出了经学的好尚之迹、盛衰之变,可以想象,若没有历史发展的眼光,是很难得出这些认识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