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百年教科书中的三张黄帝面孔(2018年第8期)

http://www.newdu.com 2018-04-02 中华文史网 王世光 参加讨论

    在不断解构与重塑过程中,“建国始祖”“民族始祖”和“人文初祖”成为近百年中小学教科书中最为经典的黄帝面孔。这几张面孔分别从政治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角度告诉了学生“黄帝是谁”,同时也向学生传递了“我们是谁”的信息。
    一、作为“建国始祖”的黄帝
    中国正史中对黄帝最系统、最权威的描述恐怕要算《史记·五帝本纪》了。司马迁将黄帝描绘成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天下的帝王,黄帝于是成为“统一”的符号和象征,这个符号和象征也延续到清末的中小学教科书中。清末中小学教科书在描写黄帝时,基本史料和观点大多因袭《五帝本纪》。但是,这些教科书的视角已经发生变化。一方面,教科书编写者开始从进化史观的角度来审视黄帝功绩,认为黄帝建国意味着社会发展的一次飞跃——从酋长政治变为君主政治。另一方面,司马迁笔下黄帝所管辖的地域是传统意义上的“天下”,而在晚清教科书中,黄帝所管辖的是现代意义上具有一定疆域的“国家”。
    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颁布的一系列课程标准强化了黄帝作为统一国家建立者的形象。据此,民国各时期的历史等教科书中大多都有“黄帝建国”或“黄帝开国”的内容。当然,并非所有教科书编写者都认同黄帝开国的观点。如疑古思潮的代表人物顾颉刚在其编写的《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1925年)中,明确否定了黄帝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但教科书使用了几年之后,遭到当局查禁。有些教科书编写者在写《黄帝开国》一课时,运用模糊手法把它放在“传说时代”或“传疑时代”的大标题下,表明“黄帝开国”只是传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古代史有关国家起源的论述都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点,黄帝被定格在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或者部落联盟首领,“黄帝建国”或“黄帝开国”的说法由此从大陆中小学教科书中消失了,教科书把黄帝与蚩尤的斗争描写为部落间的冲突。无论是黄帝与炎帝的斗争,还是黄帝与蚩尤的斗争,最终的落脚点都是部落融合。尽管这种融合的范围较小,但我们不难看出其中所折射出的“政治统一”意蕴。
    从近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的历史发展来看,黄帝形象由“建国始祖”逐渐变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这既反映了学术思想的变迁,也折射出社会政治的变迁。
    二、作为“民族始祖”的黄帝
    《史记·五帝本纪》叙写了黄帝事迹后,结尾称许多上古与三代帝王都是黄帝子孙。在《史记》其他篇章中,不只中原诸国王室的始祖是黄帝子孙,中原周边的秦、楚、吴、越等国之君,也无不出于黄帝之后。这已经隐然建构起黄帝作为“民族始祖”的形象。在重视“慎终追远”的传统文化中,“民族始祖”这一面孔在社会集体记忆中的印象大概最为深刻,清末教科书仍然强化这一印象。
    然而,在定位黄帝究竟是汉族祖先还是中华民族祖先的问题上,清末中小学教科书之间是不统一的,这主要受时局影响。清朝末年,民族主义思潮高涨,无论是改良派还是革命派,都十分关注民族起源问题。革命派为了推翻清政府,将黄帝描绘成汉族的祖先,这显然是为了促进汉族的团结以实现革命目标。而改良派出于立宪主张,希望清政府自上而下改革,多将黄帝描绘成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祖先,以维持整个国家的团结与稳定。
    中华民国成立后,革命派根据形势的变化,在官方论述中也将黄帝描绘成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祖先。此后,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科书把黄帝描绘成中华民族的始祖。特别是在抗战时期,教科书明显强化了黄帝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形象。一方面,这是增强民族抗战凝聚力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受蒋介石“中华民族由多宗族构成”观念的影响。到了民国后期,中小学教科书中,“中华民族的建国始祖黄帝”“中华民族开国的始祖黄帝”这样的标题屡见不鲜。这意味着,国家始祖形象的黄帝和民族始祖形象的黄帝已经高度融合,成为极具代表性的国族符号,并通过教科书建构到民众日常知识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科书一般不提黄帝是汉族祖先或中华民族祖先,最多只是说黄帝是黄河流域人民的祖先。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科书大多强调,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并注明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这种表述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强调“被尊奉”,意在表明,黄帝作为民族祖先是历史记忆或历史信仰。二是强调“华夏族祖先”,意在表明,不能笼统地说黄帝是中华民族或是汉族的祖先,尽管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因为,汉族本身也是华夏族和其他民族不断融合发展而形成的。应该说,这种表述既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也不影响现实的民族团结,拿捏得十分准确、到位。直到本世纪初,众多版本的初中、高中新课标历史教科书基本上都沿用了这种表述。
    近百年来,中小学教科书编写者在描述黄帝的时候,总会遭遇如何从民族的角度刻画黄帝形象的问题,始终在“华夏族始祖”“汉族始祖”“中华民族始祖”之间游移。不管小心回避还是大胆使用“民族始祖”之类的字眼,不管把黄帝称为汉族始祖还是中华民族始祖,不管从历史事实的角度还是从历史信仰的角度来呈现黄帝的面孔,都体现了教科书编写者维护民族团结的初衷。
    三、作为“人文初祖”的黄帝
    清末教科书中,把黄帝描绘成中国文化的创始者不在少数。到了民国时期,仍然有很多教科书坚持这一说法,认为黄帝不仅是建国始祖、民族始祖,而且是中国文化的创始者。不过,很多民国时期的教科书都指出,把这些发明归功于黄帝,只是后人的附会而已。如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1932年)就说:“从农业社会成立以后,自有拓辟疆土和组织政体的需要,于是产生黄帝武功方面的传说;又自有改善生活与防御敌害的需要,于是产生黄帝文治方面的传说。他们先想象一位奠土建国的帝王,后将社会上逐渐改进的事物托始于若干突出的创作者;而这若干的创作者,又为体系的完整起见,应用君臣的名分,将他们集中于黄帝的名义之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陆中小学教科书一般不说黄帝是中华文化的创始者。具体描述原始社会晚期的发明时,人民教育出版社《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1960年)是这样描述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远古的人们长期劳动的成果,传说里把这些成果都归集在黄帝的时候。”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句话,遣词造句实则颇费心思。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把发明创造归功于普通大众,二是把发明创造归集于黄帝时代,而非黄帝个人。这与“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观点相一致。
    到了21世纪,大陆历史教科书和社会科教科书一般都称黄帝为人文初祖。个别教科书措辞较谨慎,如“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但更多的教科书将黄帝描绘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有的教科书刻意在“民族始祖”与“人文初祖”之间作了区隔,从民族史的角度将黄帝视为华夏族的祖先,而从文明史的角度将黄帝视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忽然之间,教科书中黄帝的形象聚焦在“人文初祖”符号下,这并不是偶然的。
    从学术发展角度看,自20世纪末开始,学术界“走出疑古时代”的呼声日益高涨。一些学者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黄帝传说应当有密切的关系。此外,指导教科书编写的史学理论变化也导致“人文初祖”概念凸显。
    从现实政治角度来看,两极格局解体后,从民族文化角度重新定位和凝聚国家成为一种潮流。黄帝的“人文初祖”形象闯入教科书编写者的视野,大概也受这一潮流潜移默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近百年来中小学教科书无论如何描绘黄帝的形象,最终指向政治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教科书中的黄帝形象不断变化,甚至反复呈现,而且在同一时期的不同种类教科书中也是多样的。一方面,这说明政治认同、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虽然都指向国家认同,但这三个层次之间有潜在的紧张关系。另一方面,这说明黄帝作为国家认同的符号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诠释空间。在远古神话中,黄帝具有三张面孔,这恰恰隐喻了黄帝作为文化符号所具有的多方面的象征意义:他可以是政治英雄,可以是民族英雄,也可以是文化英雄。至于其本真的一“面”,也许永远隐藏在历史长河之中。
    作者简介:
    王世光,1975年生,满族, 辽宁宽甸人。历史学博士,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编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