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理念建构民族生态学研究动态2018年第1期

http://www.newdu.com 2018-04-02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孔敬 参加讨论

     
    民族地区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大量游客前往,发展旅游已经成为很多地区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不二选择。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在促进民族地区居民收入增加和地区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还必须保护传统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理念发展成为民族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研究热点。
    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尚前浪等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推进共享发展理念路径探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年第1期)一文中,以云南泸沽湖畔落水村摩梭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为例,探讨了采用欣赏式探询法(appreciative inquiry),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推进共享发展理念的路径,破解旅游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居民生计的关系。欣赏式探询法(appreciative inquiry)是旅游发展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理论方法。大卫·库珀里德(David Cooperrider)和黛安娜·惠特尼(Dania Whitney)发现组织中的人和事有许多“正力量”值得研究,由此提出了欣赏式探询法(appreciative inquiry)。库珀里德认为,“欣赏,即认识到他人或我们周围世界蕴藏的闪光点,肯定过去与现在的优势、成功和潜力;探询,即探索和发现的行为,对发现新的潜力与可能性保持开放。”因为其理论基础及实践中的适应性,欣赏式探询在国外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评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自2008年起逐渐运用到了旅游研究和开发中,且“它在研究农村社区旅游发展方面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与社区旅游研究方面的增权理论和社区整合方法不同,欣赏式探询方法起源于企业组织变革管理,它打破了以往的“问题解决”模式,将焦点放在个人、组织、社区以及社会的“积极因素”或“正能量”。其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可应用于国内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实践之中,作为一个有效的工具,以破解旅游、生计和生态与文化保护的复杂关系。欣赏式探询被描述为“基础的积极变革的过程”,包括四个步骤,即“4D”模型,包括(1)发现(discovery);(2)梦想(dream);(3)设计(design);(4)实现(destiny)。这四个循环过程相辅相成,相互构成了欣赏式探询的整个过程。具体来说,这四个步骤的内涵是:(1)发现,即让组织中的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分享过去组织和个人最为成功的时刻,从而找出组织内部最大的优势,确定“我们过去与现在最为成功的要素”;(2)梦想,即发现组织成功最为重要的因素,并为组织创建一个清晰的发展目标;(3)设计,即找寻实现目标愿景过程中组织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并进行设计,使组织能够发挥最大的优势,使人们称为“积极的变革的核心”;(4)实现,即增强整个系统积极的能力,维持组织按照设计实现愿景,从而保持积极变革和改善绩效的动力。与传统的组织管理,即“解决问题”的模式相比,欣赏式探询的4D循环模型中,介入(intervention)让位于探询(inquiry)、想象和创新;发现、梦想和设计取代了否定、批评和消极治疗。作者以泸沽湖落水村为例,阐述了欣赏式探询法在突破落水村旅游发展困境中的运用。落水村坐落于泸沽湖畔。泸沽湖地区山清水秀,山水相映,景色迷人,享有“中国西南的最后一片净土”的美誉,而且其间更为出名的是泸沽湖摩梭人特殊的“走婚”风俗、“母系”继承制度、达巴教和藏传佛教交融形成的独特民族文化。本文研究团队从2009年至2016年间多次进入泸沽湖地区,采用欣赏式探询方法考察该地区的旅游发展,旨在揭示旅游如何致力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统传承和居民生计改善。泸沽湖地区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多个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博弈,而“欣赏式探询是在协调许多利益相关者在一起工作的最好的方法”。基于欣赏式探询法的4D循环步骤,在“发现阶段”设计增加了“基础阶段”,形成五个步骤的欣赏式探询方法,即基础阶段、发现阶段、梦想阶段、设计阶段和实现阶段。在基础阶段,研究团队入住落水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建立融洽的关系,并对利益相关者进行识别划分和深入访谈,搜集泸沽湖社会经济和旅游发展的基础信息,这将有利于本研究后续阶段的实施。发现阶段,则分别将同一利益相关者聚集在一起,通过参与观察、深入访谈和小组访谈,鼓励他们讲解自己的故事,目的在于了解各利益相关者在旅游发展、生态文化保护和居民生计改善中的积极力量,如摩梭人的传统生态观。同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并用语言描述他们所憧憬的旅游开发未来,利用所获信息,研究团队以欣赏式探询中设计阶段和实现阶段的方法为工具,收集落水村旅游不同发展阶段主导力量对本地区的规划设计和实施,并与当地居民关于旅游发展美好未来的构建相对比,评估落水村旅游开发中当地正能量的利用和对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居民生计改善的影响,揭示落水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贵州民族大学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廖军华、贵州民族大学商学院余三春《基于“绿色+”理念的民族地区村寨旅游转型升级研究》(《生态经济》,2018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了基于“绿色+”理念下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升级举措。作者认为当前民族村寨旅游存在一些问题,如:日渐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盲目开发导致旅游资源过度消耗,民族文化变异化和商品,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等,因此,加快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一方面可以解决现阶段民族村寨旅游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瓶颈,另一方面也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和现代乡村旅游市场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随着绿色、低碳、环保的旅游方式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如何建立一种符合这一消费理念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旅游发展模式是摆在当前旅游行业面前的关键问题。旅游业理应积极践行“绿色+”理念,实现绿色化发展。民族村寨旅游作为旅游业的新亮点,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民族村寨旅游持续健康发展。作者提出了5项具体举措:一是以绿色开发模式保障生态平衡。“绿色+”是一场观念的革命,它要求在发展民族村寨旅游时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生态平衡。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大自然给予人类最好的礼物,在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应当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构绿色旅游发展模式,倡导绿色旅游消费观念,切实保障自然生态平衡,促进民族村寨旅游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以绿色标准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民族村寨旅游的容客量在与日俱增的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问题,如:旅游周期结束后大量垃圾的遗留、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给民族村寨带来较严重的环境污染,民族村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均受到不同程度损害。正确处理好发展民族村寨旅游和保护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促进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融入绿色元素,将绿色和创新充分结合起来,如对各种废弃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既美化环境,又避免“视觉污染”;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水引流到村寨的污水处理处,对污水进行基本氧化、生物净化、沙滤,处理后的污水可用作鱼塘换水或者菜地喷洒;对自然生态较为脆弱和敏感的区域实行分时段开放,以求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能够有休养生息、自我修复的时间,等等。三是以绿色文化管理制度加强政府引导、规范管理。充分保障民族地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是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升级的目的,而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和规范管理。“绿色+”是一场从模糊到具体的变革,是一次绿色文化的革命,政府的引导和管理以绿色旅游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从理念上、行为上、模式上、手段上向绿色、低碳、环保的系统转换。具体包括引导人民增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绿色文化管理为基准;对旅游资源的产权进行有效划分,确保经营者对旅游资源的合法权益;树立科学的旅游消费观念,引导游客在旅行途中树立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的旅游文化理念;坚持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走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之路;制定对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有利的各种绿色优惠政策,鼓励和促进经营者在旅游活动中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并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对绿色生态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学习。四是以绿色产业支撑地方特色。特色旅游产业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依托独具特色的地域资源,辅以独特的技术、工艺及流程,向旅游者提供特色产品、特色服务及特色文化的特色产业。一方面,民族村寨特色旅游产业与特色产品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突出地域文化特征,彰显特色旅游产业与特色旅游产品的绿色性;另一方面,督促开发者和生产者通过转型升级来提升节能环保效能,严管环境准入关卡。五是以绿色理念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在“绿色+”理念下,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符合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要求的人才:进行有关服务技巧、市场维护、公共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学习;加强对村寨生态环境循环发展的学习,不断提高旅游从业者的服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将“绿色营销”理念引入民族村寨旅游规划开发中,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大批适应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需要的绿色营销人才,以提高民族村寨旅游营销效率,从而实现旅游者自身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环境利益三方面的协调统一,促进民族村寨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