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李斯颖]壮族蚂拐节仪式起源神话的探析——从盘瓠型“龙王宝”神话说起

http://www.newdu.com 2018-04-02 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 李斯颖 参加讨论

    
    主编推介:本期新青年李斯颖,女,壮族,广西上林人,文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壮族口头传统。本文为作者对壮族盘瓠型神话的田野调查,体现了朝向当下的神话学观,也对盘瓠型神话诸问题做了很好的回应。
    

    摘  要:阐释天峨纳洞村壮族蚂拐节来源的盘瓠型“龙王宝”神话与仪式互为呼应,呈现出信仰、叙事与仪式共生的“理想”式神话活形态传承景象。然而,纵观红水河流域蚂拐节起源神话的诸多异文,龙王宝神话与其他叙事大相径庭,带有民间精英阶层改造和引入的嫌疑。蚂拐节起源神话异文的形成是“大传统”与“小传统”文化博弈的结果,蚂拐节对于村寨地方的维系与和谐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蚂拐节;起源神话;龙王宝;盘瓠型;大传统;小传统
    一、盘瓠神话的异文《龙王宝》与壮族蚂拐节
    盘瓠神话屡见于汉文典籍,至今仍在瑶、畲等民族中传承,常被视为“祖源神话”或“族源历史”。有意思的是,叙述壮族蚂拐节起源的“龙王宝”神话,其母题与盘瓠神话高度相似,似有玄机。龙王宝神话的梗概是这样的:
    蚂拐神是雷神的儿子,它从天而降,来人间管理季节、保佑社稷并镇邪减妖。大年初一,一位姓李的老人在挑新水时,蚂拐跳到他的怀里。李老人就把它带回家养在水缸里。七七四十九天后,蚂拐变成了人,李老人给他取名为龙王宝,视为自己的儿子。龙王宝周游民间到处除害,使天下无灾无害,年年粮食丰收。有一年,番厥进攻南国,侵占蜀地,进攻到到黔滇界。皇帝束手无策,发皇榜招聘能领兵退番的能人异士,许诺退敌后将许配爱女、封大将军。蚂拐揭榜后,被封“平番元帅大将军”,领兵来到黔滇界。面对会施妖法的毛人妖怪,蚂拐运仙气破坏了毛人的法术,“三十六天平云南,四十二天收蜀岭”。蚂拐得胜班师回朝,被封为大将军,成为驸马。尽管蚂拐是驸马爷,但依然披着他的“青色花皮”,皇后嫌皮难看,趁蚂拐睡着的时候将皮丢进火坑里,蚂拐也被烧焦。皇帝将蚂拐的骨灰散发天下,让家家户户都要虔诚祭祀。因此,村村寨寨在农历正月初一要做蚂拐棺祭祀蚂拐,直到二月初二便葬蚂拐,以此纪念蚂拐的丰功伟绩。
    与盘瓠神话用于解释“还盘王愿”“跳盘王”和“盘王节”等仪式和节日起源相似,龙王宝神话是当地蚂拐节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叙事,神话主角是仪式的祭祀对象,节日活动与神话内容相吻合。神话、信仰与仪式之间呈现出相互支撑、强化彼此的良性生态,神话与仪式似乎成了“原生性的共存体”。以笔者曾调查的广西河池市天峨县纳洞村2012年蚂拐节为例,人们在农历正月初一前制作祭祀蚂拐的“蚂拐亭”,并在正月初一上午寻找冬眠的蚂拐,将找到的第一对雌雄蚂拐用鞭炮炸死,放入小棺材,在蚂拐亭中进行祭奠。祭品包括大驼背粽、米花、米酒等壮族过年必备的食物。本村与附近村寨的人们,会不定期到蚂拐亭焚香、守孝,有时比赛擂鼓,有时斗歌。所唱民歌既有讲述龙王宝身世与丰功伟绩的内容,也有情歌对唱,仪式为青年男女的社交接触提供了机会。农历正月十一晚上,人们在布麽的组织下,将放有蚂拐尸体的蚂拐棺用彩轿抬到本村各寨中游走,最终将蚂拐棺葬入蚂拐坟,仪式才结束。与“还盘王愿”“盘王节”等不同,蚂拐节并没有显示出太多道教文化的仪式植入,孝蛙、葬蛙等神秘古朴的仪式环节依然为民俗学与人类学家所津津乐道。
    母题相似的龙王宝和盘瓠神话在不同的民族中传承,支撑起了一系列隆重的仪式节庆活动。笔者将这两则神话母题及其相关仪式、信仰和传承语境等做成表格进行比较,以供分析。
    
    通过对比可看出,龙王宝和盘瓠神话存在着极为相似的母题,同时亦有诸多明显的差异。相似的母题主要是“由动物变人”“平番建功立业”“与公主成亲”“意外死亡”等,但同一个母题又展示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与个性。如“由动物蜕皮变人”这一母题,两个主角都没有彻底完成蜕变,龙王宝是由蚂拐主动变成人,过程简单,但历时四十九天,仍披着“青色花皮”;盘瓠则要被放到蒸笼上蒸七天七夜,头部、脚跟毛发尚未褪净。“平番建功立业”的母题中,同是对抗番人,龙王宝凭法术取胜,盘瓠则靠特长咬下番王的头。龙王宝在“与公主成亲”母题中顺利娶到公主,而盘瓠神话中常增加了难题考验的情节。“意外死亡”母题中,龙王宝与“蜕下的皮”保持着必然的联系,皮焚人亡,并没有提及他的子孙后代;盘瓠神话则通过剥山羊皮来为盘瓠复仇,详细记述了盘瓠子孙被赐姓、得以免除赋税等内容。同时,龙王宝和“龙犬”盘瓠不约而同地使用了汉族中表示神异与尊贵地位的“龙”作为词头。诸多的相似表明两则神话似共同受到汉文化中某些观念与叙事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