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李斯颖]壮族蚂拐节仪式起源神话的探析——从盘瓠型“龙王宝”神话说起(2)

http://www.newdu.com 2018-04-02 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 李斯颖 参加讨论

    “皮”的重要性在龙王宝神话中尤为突出,在其他相似的蚂拐节起源神话中也是如此。《蚂拐的故事》前半段讲述田螺姑娘和孤儿的故事,后半段讲述贪好田螺姑娘美色的皇帝披上野兽的皮变成了蚂拐,故人们在蚂拐节上祭奠的蚂拐就是皇帝。流传在河池市南丹县吾隘镇那地村的神话《英雄索吉》说,夜郎国那地州一带遭受蝗虫灾害,上帝赐给索吉蚂拐皮,索吉变出无数蚂拐战胜蝗虫。因索吉不愿意当驸马,皇帝令人把蚂拐衣烧掉,索吉不久也死去。那地人们便过蚂拐节纪念索吉。《游蚂拐轿的起源》里蚂拐变成的小伙子披着难看的蚂拐皮,妻子趁他熟睡将皮丢入火中,小伙子也变成被烧焦的蚂拐。人们此后便装蚂拐入彩轿游走田峒村寨,以示纪念。以上四则神话中,披了皮的皇帝可以变成蚂拐,失去了皮的龙王宝、索吉等一命呜呼,本质上离不开“蛙蜕皮”这件事。与此相似,盘瓠神话亦离不开“皮”。广西龙胜红瑶流传的盘瓠神话中有脱皮的情节,说神狗的“皮壳”被岳母烧了,它再也回不了原就死了。吴晓东认为盘瓠神话“是蚕马神话中马被犬替代的结果”,最初的蚕马神话是为了“解释蚕的头为什么像马头”“古人借用了蚕蜕皮现象,说蚕在蜕皮的时候换上了马皮”。盘瓠神话中叙述狗褪毛变人,又以剥山羊皮或“皮被烧狗身亡”而结束。故此,无论是龙王宝还是盘瓠神话,其本质都是关于动物蜕皮的故事,正如钟敬文先生所言,“鸟兽脱弃羽毛或外皮而变成为人的原始思想,或许由虫类脱蜕的事实做根据而衍绎成功的也未可知。”这类与脱蜕相关的神话在仪式中迸发出意想不到的生命力,如壮族蚂拐节上龙王宝神话的立体呈现,又如瑶、畲族盘瓠始祖信仰神话在还盘王愿等仪式上的生动展示。
    二、蚂拐节起源神话母题的层垒:红水河东西岸之别
    迄今为止,在红水河流域所搜集到的蚂拐节起源神话的数量和内容是有限的,这些神话异文的内容趋同性较强。第一类异文以盘瓠型神话母题为主,如《龙王宝》《英雄索吉》等。《蚂拐的故事》融合了田螺姑娘型的叙事,也与动物脱壳母题有关。第二类以“烫死蚂拐需赔罪”的母题为主,如《东林郎的故事》《蚂拐歌》和《牙游歌》等。第三类以“蚂拐祈雨”母题为主,描述蚂拐出于各种原因帮助人们求雨,壮民便过蚂拐节来纪念它。第四类则把蚂拐说成是反抗外敌入侵的壮族统领的化身,该异文流传在那湾村林丹炉屯。
    《东林郎的故事》《蚂拐歌》《牙游歌》《埋蚂拐的故事》等在红水河流域搜集到的神话都把蚂拐节的起源说成是人用开水烫死蚂拐后,不得不向蚂拐赔罪的结果。这些神话一般都不涉及蚂拐蜕皮的内容,与盘瓠型神话差异较大。如广西河池东兰县巴英屯流传的《牙游歌》f说牙游嫌蛙声吵闹,用开水烫死蚂拐,活着的蚂拐上天向玉帝告状,玉帝便下圣旨让人们过蚂拐节,在“正月初一二月初”,祭葬蚂拐并为其吊孝,才能“风调雨顺收成好”。该神话内容简单,没有复杂的情节,前后因果关系清晰。
    流传颇广的神话《蚂拐歌》《东林郎的故事》等虽然情节较复杂,但其中有衔接断层,明显受到壮族麽教文化的影响。《蚂拐歌》说,壮族先民在人死后要吃掉其尸体,父母也不例外。东林心地善良,在母亲死后不忍心食其肉,悲伤恸哭之余“夜拜母亡灵,日把母尸葬”。屋外的蚂拐鸣叫让东林心烦不已,他就用开水把它浇死了。虽然人们不再吃人肉,但天下遭受大旱。人们询问始祖布洛陀、姆六甲后,才知道蚂拐是天女(雷婆的女儿),它一叫才会下雨。于是,大家抬蚂拐尸体游村,送它上天,最终感动雷婆下雨。这则神话中没说清楚“烫死蚂拐”和“不吃人肉”之间的关系。其实,“不吃人肉”规矩的起源出自壮族麽教经文中的“葬母”神话。顾名思义,“葬母”神话经文吟诵于母亲的葬礼之上,说从前人死后肉要被其他人吃掉。吝看到母牛生子艰难,深感母亲生育自己不易,便在母亲死后做棺葬母。他还杀水牛分给想来吃母亲肉的人,做铜鼓驱赶饿鬼,并为母亲守孝。该经文既教育后人要孝顺母亲,又解释了丧葬习俗的来源。葬母神话中清楚地解释了人不吃人肉、葬礼上杀牛以及守孝等习俗的起源,情节连贯,而《蚂拐歌》等蚂拐节起源神话应是借用了“不吃母亲肉”这部分的内容,连主人公的名字也与葬母神话相似。主持蚂拐节仪式的布麽,日常也主持各类麽教仪式,熟知各类麽经神话,故很可能将其他的神话母题融入蚂拐节神话。以天峨县纳洞村为例,主导蚂拐节仪式活动的主要是布麽向宝业。他熟练掌握汉文及方块壮字,家中有方块壮字写成的各类麽教经文和道教汉字经文。向宝业爱唱民歌,龙王宝神话是由他编排后教给村民演唱的。他熟知蚂拐节活动的各个环节,对每一环节的活动事必躬亲,如搭建蚂拐亭、制作蚂拐轿以及组织蚂拐舞表演等等。作为村寨中的民间精英,他对于蚂拐节活动与神话的丰富与传承起到了超越普通民众的作用。
    蚂拐节起源神话甚至与孔子联系在了一起,这与接受汉文化教育的民间精英阶层也有关。《埋蚂拐的故事》里孔子说,因为“非贤者”坐得远听不清,池塘里的蚂拐又呱呱叫地吵闹,所以才有“贤”与“非贤”之分。于是,非贤者便烧开水浇死了蚂拐。人们可怜蚂拐,又为了修德修阴功,便拿蚂拐去埋葬,形成今日的葬蛙习俗。此神话受汉文化影响颇深,但烫死蚂拐需要赎罪的母题并没有变。
    结合蚂拐节起源神话的分布及其仪式、信仰内容来看,红水河东岸与西岸的蚂拐节有较分明的区别。红水河东岸受壮族麽教以及汉文化的影响更大。此岸的大同、坡峨、隘洞、长乐、坡拉等乡的壮族村落传承着方块壮字的古歌本或麽经抄本,亦是盘瓠型蚂拐节神话的流传地,如《龙王宝》流传于天峨县纳洞村一带,《英雄索吉》流传于南丹县那地村一带。纳洞村蚂拐节仪式上祭祀的是龙王宝,所传承的蚂拐歌舞均围绕龙王宝而展开。颇有意思的是,蚂拐舞表演中还出现了汉族上古贤君禹王、尧王以及臭名昭著的纣王的面具。附会上圣贤孔子的《埋蚂拐的故事》亦流传于红水河东岸一带。《蚂拐歌》等与东林郎有关的神话也主要流传在东岸。红水河西岸盛行口传《牙游歌》等神话与歌谣,信仰以女性身份的蚂拐——蛙婆为主,因此蚂拐节又被称为“蛙婆节”。河池市天峨县岜暮乡板么村还保留着据说是明朝时期的蛙婆神像,但相关的祭祀及表演已经衰微。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红水河东岸受书写系统影响的、民间精英阶层较活跃的地方,蚂拐节起源神话内容更为丰富,传承也较为持续;在红水河西岸缺乏精英阶层组织和维系民族文化传统的地区,蚂拐节起源神话较为古朴,叙事简洁,当地民众对蚂拐节传统仍保存着一定记忆,例如三十二套路的蚂拐铜鼓舞等,但传承遭遇困境。
    从蚂拐节起源神话的变异可以看到,在红水河流域活跃的民间精英人士——以布麽和掌握汉文化的读书人为主,对神话进行了一定的改造,使之在不同地域产生了差别。蚂拐节起源神话中之所以会吸收盘瓠型神话、葬母神话,出现孔夫子、东林等人物,都离不开民间精英阶层的努力。正如杰克·古迪在探讨书写与口语记忆的关系时说,“知识与记忆用口头展示的方式捆绑在一起。有了书写文本,作者可以从书上抄录,他或她可能并不‘了解’这个主题。”红水河东岸的精英人士亦有可能在广泛的阅读之中,将其他的叙事带入蚂拐节起源神话之中,并实现了此类叙事在民间大众中的口头呈现。这类被引入的叙事中,盘瓠神话是一个典型。吴晓东认为,“盘瓠神话由大量南下的中原汉人带到南疆,并得到当地少数民族的接纳。”笔者猜测盘瓠型的龙王宝神话亦是如此而来,被“移花接木”地用于解释蚂拐节的起源,并通过民间精英阶层的改造与传播得以兴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