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王建革]19-20世纪江南田野景观变迁与文化生态(2)

http://www.newdu.com 2018-04-02 中国民俗学网 王建革 参加讨论

    总之,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来中国的西人,对江南田野的评价与欣赏程度并不甚高,但长期以来的风景区,与国人有相当的审美认同。当时的江南文人,尽管继承着宋代以后田园诗的农业审美,对山水景观的审美关注多,农业景观的审美关注少。钱载是18世纪嘉兴本地的诗人,他对太湖和周边的溪山多有诗句,农田诗不多。讲到田野时,更是一种兴味,不是景观。“倒眠紫草田,横拉红蔷架。堕池钓童抱,攀桑蚕妾骂”,这种紫草田是绿肥。他说:“吴俗,春田之不种油菜、蚕豆、大小麦者,撒草子于中,俟其生,绿叶纤茎,开紫白间小花,曰‘荷花紫草’,取以胶河泥,资培壅。”这种紫草田,用草和泥向稻田施肥。紫花草种植在单独的畦中:“撒子出茸茸,畦分菜麦中。低低花紫白,簇簇露深浓。寒食罱泥膠,嘉禾膏雨同。几翻勤灌溉,常足壮培壅。”菜花开放时,文人可以敏感地观察到油菜花形成的景观。蚕豆的绿色与油菜菜花的黄色也相配:“篱门开阖野田香,杨树湾东近汉塘。晓露满畦蚕豆绿,晚风连顷菜花黄。年光只有春来好,日景谁知老去长。”嘉兴田野的稻、草、麦、菜分别与桑树搭配成色调。春天有梅花与杏花:“西舍不遥东舍近,梅花初落杏花开。罱泥担粪看齐出,葱本桑秧买旋栽。将及春分前夜雪,早过惊蛰一声雷。”这些景观是普遍存在的,西人关注也不多。马戛尔尼等人的江南景观,与清代文人的描述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他的大副安德逊也关注到青山绿水,眼光与士人一样,只是更有科学化的特点。安德逊这样描述绍兴一带的绿水:“这一部分江面虽阔,但水深达二三英尺之外很少,没有一处超过四英尺深的。江水呈绿色,江底为砂砾,江边则砂石相混。”
    中国文人的审美比西人更敏感一些。西人对江南的看法,受他们的家乡,即欧洲田野景观的影响。欧洲乡村景观的整齐度远高于中国,中世纪以后,西方的田野就保持了庄园式的经营,各类景观整齐划一的程度远高于小农经济的中国,中西景观差异,使斯当东和马戛尔尼不对农田景观有什么赞美,而对山水景观多有欣赏。与英国不同,中国是山地国家,他们欣赏山水。在中国文人的景观视野中,少有大视野景观整齐度高的环境,明清时期诗词的乡村描述,多是小桥流水、树木花草和庄稼颜色。事实表明,中西方知识分子对江南的田野印象有共通之处。
    19世纪的江南发生了一次大规模战争,农业恢复后,景观开始恢复。这一恢复被1868年来华的李希霍芬所关注,他在钱塘江两岸看到荒凉的景观:“当年马戛尔尼率领的使团就是经过这条水路进京的。如果他们的舰船大炮再来到这里,一定会发现此时这里变得荒凉了。”作为一个国际著名的地理学家,他的视野丰富,又有非常好的科学分析。他认为宁波一带的山林景观像日本,属于保护得比较好的区域景观。江南一带的森林,除了少数风景地点外,已经在长期破坏下衰退。在宁国一带,他注意到民众对树木的破坏性砍伐。“这里的景色尽管不及岭以南地区,但也十分秀美。山上是美丽的针叶林带,大部分都有20年到30年的树龄了。但我也看到个别被伐倒的树木,树龄都在50年到60年之间。然而树木的生长状况很糟糕。森林被砍伐得厉害,特别是树龄不高的树木被绑作木筏状顺流而下。人们在伐木的时候根本不懂得经济,通常紧缺的粗大漂亮的树木却被劈成柴火。”内藤湖南认为在中国或欧洲那些森林早已毁坏殆尽的国家,若不去遥远偏僻之地,无法看到天然林的美丽景色。清初的叶梦珠描述过松江府的林木状况:“薪樵而爨,比户必需。吾乡无山陵林麓,惟藉水滨萑苇与田中种植落实所取之材,而煮海为盐,亦全赖此。”赵翼论江南的泥炭时,捎带着谈到江南田岸的树木:“江南惟沿村有树,河港之在野者罕所植,间有之,亦必取作器,小则伐为薪,其孰肯砍而弃诸河?意必洪荒以来,两岸本多树,随山刊木时,始伐而投之,历千万年成此耳。”山地的林木破坏,归因于山林的公地性质,由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达,乡村公共管理难以支持山地森林的恢复,越是集约化的农业区,山地的森林景观越是难以恢复,因为这样的地区人口密度甚高,对燃料的需要也更大。清末在中国生活的美国人罗斯在《变化中的中国人》一书中指出,因没有公共地制度,国家与农民任山地处于破坏状态。“渭河沿岸的庄稼地里分散着大量枝叶繁茂的树木,严重影响了庄稼的生长,而两三英里以外的山上却是光秃秃的。人们宁肯在自家的庄稼地里种树,也不愿在不宜庄稼的山上种植草木。这是因为在没有公共管理的条件下,山地不属于任何人,上面的任何东西都会遭到破坏和抢劫。”在四川,他发现农村地区杂草丛生。“农民进行园林式的耕作。虽然到处都种植稻米、大豆、白菜、玉米和蚕豆这些维持生命的必要之物,却没有草坪、葡萄园、桔子树!路过农舍,一眼就会看见脏兮兮的一丝不挂的婴儿,无精打采的小脚女人,破烂的地板、被烟熏黑的墙、黑暗的房间、当地猪、脱毛狗、吃草的驴子等等。”李希霍芬对江南田野的评价也不高,他认为江南人多用粪肥田而破坏了美观:
    当然,不甚美观的地方也和日本有相似之处。早上我从船中出来看到的第一幕,就是一群男人挑着一桶桶大粪到田里去。在村子里每家每户的门前都摆着或大或小的木桶或石桶,里面盛着在当地人看来宝贵的肥料。在街道尽头的小屋子里,过路人还能用自己的排泄物为这里的老百姓祈祷获得好收成!这种状况不比日本差多少;农业和国民经济最高程度的完美循环,但是完全无视一切美好的感觉,尤其是嗅觉。
    科学的记录与描述,使他对一些相对风景的描述不像中国文人那样,文人集中于说好,那种好也大多是客观的存在,随着景观的衰退,描述便不断减少。他们不在诗歌里赞美田野景观时,景观往往经历着衰退和破败。江南整体的景观,被宋人大量描述,越到后期,描述越少。绍兴一带的东湖是风景区,李希霍芬的描述相对科学真实:
    第二天早上我在湖面上绕了一个大圈。这是一个人工湖,由一座长15米,高5米的大坝拦截而成。湖水大概深两米,混浊死寂,如同小池塘里的水质,且长满了水草,看来湖里有不少鱼。湖岸有些起伏的地方,湖水冲到山间的一些湖湾里。大概有45-50平方公里那么大(根据我的草图测算)。西南边远处可见大概达到1200米高的群山。
    据他的描述看,嘉湖与绍兴的一般水塘并不洁净,活水流动与塘水更新差,这也符合明清时的水流状态。在太湖周边地区,他对村庄与田野的景观作了描述,且与欧洲作了对比:
    (12月9日)太湖呈椭圆形,东南端距西北端40公里,西南至东北25-30公里,深度大概不会超过1.5米。岸边地势平坦,长满了芦苇,尤其是东南边。湖上散落几座岛屿,岛上多山。看起来上面都有人住,即使是最小的岛上也建有房屋。除了渔业外,当地还有很多人从事纺织业。房屋都是石头的,屋顶铺着黑色的砖。也许在房刚刚建成的时候曾经粉刷过白灰,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根本就看不出来了。整个村子呈现灰暗的色调,如同废墟一般。这般景不由让人想到了意大利。相似性不止如此,村外的景色也假曾相似,到处种满了桑树,形成一道道树墙,狭窄的小路就从树底下穿来穿去。树下还种着很多蔬菜和豆类植物。但是没有玉米和
    葡萄,如果有的话,那么这里的景色和伦巴第很相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