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卡尔·赖希尔]比较视野中的中世纪英雄诗(3)

http://www.newdu.com 2018-04-03 微信公众号“ 民族文学学 卡尔•赖希尔 参加讨论

    2.《尼伯龙人之歌》(Nibelungenlied)
    尽管日耳曼英雄传说(heroic legends)在中世纪英语传奇故事(romances)中几乎难觅踪迹,但在用中古高地德语写成的叙事诗中却得以遗留。中古高地德语叙事诗曾盛极一时,《尼伯龙人之歌》无疑是其中最为杰出和知名的代表作。《尼伯龙人之歌》创作于大约公元1200年,现存3个版本,抄本30余种(包括残篇),包含39个叙事诗段(aventiuren),长达2000多个4句体的诗节(Nibelungen,strophes)。《尼伯龙人之歌》将传说的传统加以发扬,这一传统也体现在《诗体埃达》(Poetic Edda)中的诗作上,同时这一传统还反映了历史上发生过的核心事件,例如勃艮第人(the Bugundians)于公元436年被匈奴人(the Huns)击败、于公元538年遭法兰克人歼灭。《尼伯龙人之歌》主要讲述了国王西格夫里特(Siegfried,即古斯堪的纳维亚神话中的Sigurd)惨遭谋杀,他的妻子克里姆希尔德王后(Kriemhilt,即古斯堪的纳维亚神话中的Guðrun)改嫁给匈奴王艾柴尔(Etzel),之后采取了复仇行动,最后克里姆希尔德的兄弟们以及谋杀国王齐格弗里德的凶手哈根(Hagen)惨死于艾柴尔的王宫中。在其固定不变的结尾处,这首中古高地德语史诗对英雄精神(the heroic ethos)进行了颂扬,这与《诗体埃达》中的诗歌十分相似。但这首史诗同样充满了一种新的精神,即高贵的浪漫,这种精神体现在对主人公感情的试探、高贵的举止、勃艮第宫廷中盛行的仪式,以及勃艮第通向艾柴尔大本营途中矗立的吕狄格(Ruedeger)的城堡上。如果回溯到早些时候的日耳曼世界,同时观照武士准则(the chivalric code)的一些特定方面,我们发现《尼伯龙人之歌》不仅处于诗歌语体风格和概念化的转折点,而且处于传统的转变期。无可置疑的是,《尼伯龙人之歌》产生于口头传统的环境之中,但它之所以呈现出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显然当归因于一个识文断字者的创编和加工过程。
    3.《罗兰之歌》(Chanson de Roland)
    中世纪法国英雄诗的代表是总数近100种的叙事诗,被称为武功歌(chansons de geste),长度从1000行到2000行不等。其中的一些如今只留有残片,其他的存见于十几份抄本中,包括不同版本和改编本。遵循中世纪的惯例,这些武功歌被归类为“诗系”(cycles),其中之一就是“帝王系”(Geste du Roi),即王朝的诗系,《罗兰之歌》就是这一诗系中的一部。武功歌严格按照每个诗句10音节的准则创作,这些诗句继而组成有特定长度的诗节。这些诗句必须遵守“半谐音”(laisses)即不完全韵的规则:单词的元音必须相同,而辅音可以不同(例如‘paiens:chevaler’)。也有其他押韵方式,但这些是后来才产生的。武功歌的流传区域并不只限于法语地区,普罗旺斯语或法兰克—普罗旺斯语的武功歌同样存在。武功歌这种文类在意大利北部尤其流行,那里许多法兰克—意大利语诗歌得以保存。武功歌也有用意大利语、威尔士语、古英语和中古高地德语写成的效仿之作。13世纪,王朝诗系被翻译为古挪威语,名为《卡拉马格纳斯萨迦》(Karlamagnus saga)。
    《罗兰之歌》是武功歌中最早有记录的一部,可在牛津大学博德列图书馆的MS Digby 23找到。其抄本是由一位盎格鲁—撒克逊抄写员于12世纪抄写的(很可能是在12世纪后半叶)。全诗用近4000行的篇幅讲述了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攻打西班牙的战役、罗兰之死和大帝十二圣战士(Twelve Peers)的故事。在不到七年的时间内,查理大帝已经从阿拉伯统治者手中夺得了除马尔西勒国王(King Marsile)统辖的萨拉戈萨(Saragossa)之外,对西班牙其他地域的统治权。为了避免被击败,马尔西勒派遣一名使臣携带礼物前去觐见查理大帝,假意许诺会到艾克斯拉沙佩勒(Aix-la-Chapelle)皈依基督教信仰。当罗兰的继父冈隆(Ganelon)主张与马尔西勒签订和平条约之时,罗兰则建议继续进行采用军事行动。于是,激烈的争论爆发了,在罗兰的建议下,冈隆被选为信使。被罗兰激怒的冈隆已经做好了和马尔西勒一同密谋害死罗兰的准备。冈隆满载厚礼从萨拉戈萨返回,假意向查理大帝证实马尔西勒的一番好意。尽管做了个不祥的噩梦,查理曼大帝还是率领部队出征法国。在冈隆的建议下,罗兰被任命为后卫。在隆塞斯瓦耶斯(Roncevaux),罗兰和同伴遭到了马尔西勒大部队的袭击,寡不敌众。奥里维催促罗兰赶紧吹响号角,召回查理曼大帝的部队增援,但罗兰拒绝了:
    奥里维说:“异教徒大举进攻,
      我看法兰西人会寡不敌众!
      罗兰,我的战友,吹响您的号角,
      查理听到,军队会回来。”
      罗兰回答:“那真是愚不可及!
      我会在富饶的法兰西丢尽脸面。
      待我用朵兰剑左右横扫,
      让刀剑上沾满鲜血。
      异教徒窜入峡谷是大错特错,
      我发誓,他们谁都难逃一死。”
    罗兰和他的战友们已经陷入绝境,当他最终吹响号角时,一切为时已晚。罗兰和十二圣战士、奥里维(Oliver)、大主教特平(Archbishop Turpin)以及其他将士全部战死沙场,当查理曼大帝赶到时,只能哀悼他们的牺牲。太阳在神力的作用下停止了东升西落,查理曼大帝借机狠狠攻打了马尔西勒的军队,只有马尔西勒一人得以生还,逃往萨拉戈萨。与此同时,一个新的敌手出现在查理曼大帝面前:这就是巴比伦的巴里冈(Baligant),连同他浩浩荡荡、无以计数的军队。两军间发生激烈交战,战争的胜负最后由查理曼大帝和巴里冈间的决斗来决定。最终查理曼大帝取胜而异教徒被全面击败。在全篇的最后300行,故事以查理曼大帝返回艾克斯拉沙佩勒而告终。在艾克斯拉沙佩勒,罗兰的未婚妻奥德(Belle Aude)听闻罗兰的死讯后,悲伤而死;冈隆因叛国罪被判处死刑;马尔西勒的妻子布拉密蒙(Bramimonde)接受了洗礼;查理曼大帝又做了一个梦,劝告他继续为捍卫基督教而战:
      国王说:“主啊,我的一生真是千辛万苦!”
      他落下眼泪,拉扯白色长须。
      杜洛杜斯叙述的故事到此为止。
    《罗兰之歌》被公认为法语英雄史诗的杰作(the chef-d’œuvre)。其情节行动随着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场景而展开,全诗通过主人公自身的言语、姿态和行为准确塑造置身于场景中的主人公形象。许多场景中包含“平行诗节”,在这种诗节中,词和短语被加以重复,并随诗节不同而呈现变化。虽然统治者、敌人和英雄身上都带有鲜明特征,但在这些有关背叛、勇武和复仇的戏剧化情节之中,各种各样的行动者均以各自清晰的形象出现,这一点在罗兰和奥里维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罗兰是个鲁莽之人,在情绪的表达上过于冲动直接(例如,当冈隆把查理曼大帝给的手套掉在地上时,罗兰轻蔑地大笑),并且尚武好斗、甘冒生命危险。奥里维则不然,他深思熟虑、富有远见,他总是试图使罗兰不要如此冲动,使罗兰避免因做出更为鲁莽的行为而招致灾难。在《罗兰之歌》中,这种性格上的反差可以用如下一句话概括:“罗兰令人尊敬,奥里维机智聪明”(‘Rollantest proze Oliver est sage’,第1093行)。其中一些场景展现出巨大的戏剧化强度,特别是罗兰最后用力吹响号角,直吹得两个太阳穴青筋暴突的那一幕。正如亚瑟·哈图所强调的,这种类型的场景可以在许多不同传统下的英雄诗中找到:“叙事诗往往倾向于将拉伸的张力浓缩为几个充满戏剧性力量的短暂场景,而这种强烈的戏剧性是靠视觉冲击力来提升的,这就是所谓的‘史诗瞬间’。如此瞬间的描述段落出现在口头史诗中,从情境化的比较而言,这一现象足以说明这类描述不一定非得出现在辞藻华丽的书写之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