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四羊方尊” 商代 四羊方尊 早在夏商时期,中国便进入了一个辉煌的青铜时代。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四羊方尊,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器身高58.3厘米,重量接近34.5公斤。整个方尊雄浑厚重,却又不失端庄典雅。 方尊上最引人注目的装饰,当属位于肩部四角的卷角羊头。“四羊方尊”便是由此得名。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则附着于方尊腹部及圈足上。方尊上装饰着精美的纹饰,羊的前胸及颈背部布满鳞纹,两侧饰有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 “尊”是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在商、周时期,青铜尊经常作为礼器出现在祭祀仪式上。 《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fán),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膰和脤指的是祭祀用的肉。这段记载告诉我们,在先秦时期,祭祀和战争都是涉及国家利益及安危的头等大事。统治者期望通过祭祀仪式,获得神灵以及祖先的庇佑,巩固自己的统治。 为何以羊为身? 商代 四羊方尊(局部) 那么,作为礼器的四羊方尊,为什么以羊作为器身的形状呢? 《周礼·春官·司尊彝》提到了古代祭祀礼器中所谓的“六尊六彝”。六尊,分别指的是牺(读“梭”音)尊、象尊、壶尊、著尊、大尊、山尊。其中的牺(读“梭”音)尊,包括牛尊、羊尊、犬尊等。 先秦时期,羊在祭祀礼仪中的地位仅次于牛。在商代国都所在地河南安阳小屯发现了大量的祭祀坑,其中最多的就是牛、羊和犬等。羊,显然是当时祭祀用的主要牲畜之一。 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在当时叫作“牺牲”或“牺”。以这些牲畜为造型的尊,被称为“牺(读“梭”音)尊”。 四羊方尊上的羊头造型,极有可能象征着作为祭品的羊。当时的统治者通过祭祀活动,希望获得上天的眷顾,所以在祭祀礼器的设计上处处用尽心思。 自古中国人对羊这种温顺、可爱的动物就喜爱有加。甲骨文中的“美”字,就是头顶大角的羊形。“吉祥”的“祥”是“羊”字的后起字。看来,古人早就把羊和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了。人们还用“德如羔羊”来形容士大夫操行洁白、进退有节。羔羊跪乳的习性,被后世演绎成了孝敬父母的典故。 青铜铸造的巅峰之作 商代 四羊方尊(局部) 除了造型生动的羊头以外,四羊方尊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其精湛绝伦的青铜铸造工艺,它被人们称为传统陶范法的巅峰之作。 四羊方尊器表布满纤细的云雷纹,颈部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方尊的肩部装饰为蛇身而有爪的龙纹。龙纹为高浮雕,从方尊的四边蜿蜒于前。每一面的龙纹中间,都有一个双角龙头从方尊器身上探出来。 方尊四角和四面中心线处,都是扉棱。这一小小设计,却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陶范铸造法在商代早期就出现了,在商代中期日臻完善。在制作造型复杂的青铜器时,古人往往采用接铸法作为基本工艺,即将器身与附件分别铸造,然后再接铸为整器。四羊方尊就是用接铸法铸成的。商代工匠先将羊角与龙头分别铸好,然后进行接铸。如果没有高超的铸造技术,很难达到整器浑然一体的效果。然而,在四羊方尊身上,却找不到拼接的痕迹。原来,方尊器身的扉棱,便是用来遮掩接铸时痕迹的巧妙设计。 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图像和立体雕塑结合起来,把器物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真是匠心独运。生动繁复、寓动于静的纹饰给冰冷厚重的青铜器增添了端庄、典雅的神韵。 被炸飞,被复原,坎坷“尊”生路 不过,如今被誉为青铜器典范的四羊方尊,在入藏博物馆前,命运却甚是坎坷。 1938年春天,四羊方尊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山村,后来,几经辗转,被保存在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的地库中。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兵临长沙,古城危机四伏。四羊方尊被银行工作人员转移到沅陵县。然而,方尊最终未能在战火中得以保全。在一次空袭中,一颗炸弹在方尊不远处爆炸,把它炸成20多块……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周恩来总理保护国家文物的指示,1952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历经探寻,终于找到了四羊方尊的碎片。在经过两个多月的修复后,四羊方尊在湖南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下,恢复了原有的迷人风采。 1959年,国庆十周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四羊方尊被上调北京,成为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古老的祭祀文化、生动的羊头造型、高超的青铜工艺……三千年后的今天,四羊方尊以它独特的魅力,依然令后人陶醉。 责编:韩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