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郝时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民族工作

http://www.newdu.com 2018-04-10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孔敬/摘编 参加讨论

    民族工作,历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事务之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涵盖的“民族”方面,以2014年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标志,包括他在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民族地区视察等场合发表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进而延伸到统一战线、宗教事务、生态文明、国家安全、祖国统一等方面,并与经济、政治、民生、社会、文化、教育、外交等诸多领域相互交集和融通。体现了“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有民族工作”的新时代特征,使民族工作与“第二个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形成了广义的民族工作基本方略。也就是说,新时代广义的民族工作是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是56个民族的“多元”熔铸中华民族“一体”的伟大事业。习近平的民族工作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的提法,言简意赅地准确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民族、宗教工作方面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既包括对国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中世界范围广义民族问题形势的判断,也包括对国内社会上、党内外有关民族问题、民族工作不同认识的回应,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历史上具有“极不平凡”时代意义。例如,在重申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这一科学命题的基础上,习近平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这条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的论述,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高到党的民族政策源头,指出党的民族政策都是由此而来、依此而存的论断;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统一与自治”、“民族与区域”相结合的论述,阐释所有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各族人民的地方,提出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承担着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更大责任的政治要求;指出现阶段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键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同时“加强对规范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相关法规和制度的研究”,等等,都是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论与实践的新阐释、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做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是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的重要依据。同时,从民族工作的视角看,既要把握我国主要矛盾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发展趋势,又要高度重视这一主要矛盾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现实差距。因为民族工作的主要对象和主要区域,更突出地反映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面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治国理政方略中,“新格局”要求的“加大力度”、“强化举措”,是当前民族工作、民族研究领域需要高度关注的着力点。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保证,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方略“纲举目张”的力量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尊重历史、符合国情、顺应人心的先进制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题进行了阐释。提出了“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论断。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也就是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这是最深层的认同。对此,习近平在多种场合进行了论述,尤其在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释了中华文化基于各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他指出:要向各族人民反复讲,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各民族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都要坚决克服。
    值得高度重视的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进程提出了阶段性的时间表:即一个“历史交汇期”和“两个阶段”。这也意味着全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各行各业都要去思考如何作为于历史交汇期、设计怎样贡献于两个阶段的战略问题。民族工作也是如此。
    这一历史交汇期的重心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差距、质量问题更加突出地聚焦于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特困地区。从这个意义上说,广义的民族工作更加重要,需要以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为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缩小的差距、提高的水平,对西部地区、民族地区步入新征程,保持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同步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是民族工作继续创新推进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此,报告做出了一系列特征的愿景描述,诸如人民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等等。那么,民族工作如何设计这个阶段的愿景,并实现之?这已经成为民族工作未雨绸缪、顶层设计的战略问题。其中既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民族事务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问题,也包括解决民族问题的“两把钥匙”在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享物质田园建设方面的成效问题。同时,也包括我国解决民族问题所面对的若干特殊斗争问题,即有效消除包括“台独”在内的民族分裂、宗教极端和暴力恐怖活动的威胁。这是迈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个阶段的重要条件之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第二个阶段,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此,民族研究、民族工作同样有畅想的空间。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21世纪中叶的中国仍会存在包括民族问题在内的各种社会问题,虽然其表现的内容、类型、场域和空间会发生重大变化。对此,民族工作、民族研究更需要立足当下、开阔视野、比较借鉴地去探索和把握人类社会民族现象的规律,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开拓创新。
    (摘编自《民族研究》2017年第6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民族工作》,孔敬/摘编)
    (作者:郝时远,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