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理论总是具有继承性和传播的特征,越是能深刻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越具有继承性和传播力。思想理论转化为有效的社会政策,并能够切实调节现实的社会关系,这种思想理论可转变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民族团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参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打造统一多民族当代中国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过程中日益完善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民族团结也是边疆民族研究的重要论题,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刊载数量逐年增长,在中国知网上以“民族团结”为主题检索可知2007 年这类论文刊发量为1000 篇,2015 年已突破2000 篇。民族团结进步更是边疆民族地区地方政府推动的重要工作内容。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准确判断当代中国民族工作“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和民族关系大势,继承90 多年来党探索人民中国建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确立和发展的民族团结思想理论成果,推进民族工作进程,不断丰富、完善和创新民族团结思想,为营造民族团结新社会氛围、拓展维护民族团结的新方式新举措,面对民族团结新挑战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支持,使民族团结思想不仅具有了更符合时代特征的新话语体系,内容也更加丰富,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有了新遵循和新的理论指导。 一、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的特性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思想,主要是指作为政党组织,依据自身政治道路选择以及社会基本历史和现实条件,通过党组织的高层领导人、各级基层党组织动员,将民族团结原则引入政府社会政策和各类社会规范、党内法规约束等,在认识、定位和协调各民族关系中对民族团结目标所持有的系统观念和认识。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民族团结有如下的特性: 第一,以追求民族平等和维护国家统一为基础条件。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的提出以各民族获得解放和建构统一的大中华民族人民国家为核心。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构建过程、国家发展道路选择与各民族平等追求密切相关,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与传统中国的民族团结根本差异之所在。“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中国共产党和我们国家奉行的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坚持这一原则,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 第二,以无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托。从民族团结提出之时,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就具有无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人民的属性。经过土地改革、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等,民族团结在全新的社会制度基础上不断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便成为民族团结维护的制度依托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胜利的进程与民族团结的进程相伴随。 第三,以广泛的人民利益保障为追求目标,民族团结具有显著的大众特征。毛泽东早就指出过: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其民族团结思想的国家性和人民性特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思想是以鲜明的无产阶级性、以人民利益和中华民族国家建设为导向的社会凝聚思想,这一思想产生和形成于马克思民族理论与中国特定历史国情和现实国情的结合演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社会关系调节原则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