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周竞红: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团结凝聚兼论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继承与发展(2)

http://www.newdu.com 2018-04-10 中国社会科学网 马爽/摘编 参加讨论

    
    二、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的构成要素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民族团结是指特定社会条件下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不同民族社会交往关系较为和谐稳定,社会冲突限于可调节范围内。从结构上来说,民族团结属社会团结的范畴,包括民族内部团结和民族间团结两大部分。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所思考和所要促成的团结主要是指在革命和建设中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
    第一,观念要素。维护中国民族团结有特定的观念体系,其中国家观、民族观、政党观和历史观最为基础。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特定的核心观念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国家观。具体而言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确的国家观就是坚决维护国家统一,这是各民族人民利益的根本保障,也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正确的民族观就是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必须保障各民族享有和履行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反对“两种民族主义”。
    第二,组织保障要素。中国共产党组织及其所领导的各级政府机构、人民团体及各类社会组织是民族团结的系统组织保障。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承担着领导、引领和规范社会行动的历史任务。
    第三,基本制度要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实践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保证了国家集中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当家作主,从而使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具体的基本制度保障。
    三、十八大以来民族团结思想的创新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民族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新问题、新挑战,强化了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和推动,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也在继承和创新民族团结思想方面获得更具特性的理论成果,表现出显著的创新特性。
    第一,民族团结话语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一套民族团结新话语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创新的突出特色,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过程中共产党人不断在实践中修正错误谋求变革的一贯品格。在话语创新方面主要成果包括: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辩证统一论;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民族团结主流论;“六个互相”论;生命线论与福祸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核心论;重申警惕民族团结的大敌;民族团结工作用心用情说。
    第二,维护民族团结方式创新。在各级政府推动下,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都逐步有序地开展民族团结表彰活动,在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域评选出了大量民族团结典型人物,使那些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为民族团结做出贡献的人物和事件得到表彰,为日常社会生活中的民族团结构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如何以更适宜且多样性的方式维护民族团结需要更为创新的方式来维护民族团结局面。其中包括: 民族团结维护保障方式创新;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创新。
    总之,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在继承、发展和不断实践探索中取得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在实事求是和理论创新目标引领下,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理论借助话语创新、载体创新和方式创新,充分利用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和正面引导,并依靠日益完善的法制约束,使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团结凝聚,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态势深入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提供了坚强保障。
     (摘编自《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7年第3期《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团结凝聚——兼论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继承与发展》,马爽/摘编)
        (作者简介:周竞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