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商铜戈 图2 西周史戈 图3 战国元戈 图4 战国令戈 图5 春秋铜剑 图6 战国铜剑 ■山东滕州 葛海洋 商、周的青铜器以其种类之丰富,造型之雄伟,纹饰之精美,铸造之精良,创意之高深而闻名全世界。兵器是青铜器的一大门类,“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春秋·左传》成公十三年),足见兵器在古代国家生活中的显赫地位。兵器的先进,决定一个国家强盛与否。 商周之际,战争频繁,为了获胜,当时的天子诸侯、皇胄贵族毫不吝惜珍贵的青铜,或开采、或掠夺,铸造了大量的兵器,以卫社稷,以保家园,而此时的青铜铸造业也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历代的史实可以证明,不论哪个时期总是把当时最新科技成果或先进工艺,运用于兵器的生产和制造上,商周时期也不例外,虽然经历了战争的大量消耗,又历经几千年的风云变幻,仍然因为种种原因有大量的青铜兵器留存至今。 戈,商周时期兵器中最常见的一种。戈是用于勾杀的兵器,又称作“勾兵”。戈通常由铜戈头、木柲、柲冒和鐏四部分组成。《考工记·冶氏》“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指出了戈头各部分的比例。商代的戈有曲内、銎内、直内等式,以后前二式衰落,仅直内戈日渐发展。西周铜戈仍用直内式,但戈与的交角由垂直逐渐加大成钝角。西周末到春秋时流行圭锋的中胡二穿戈。战国时戈均为长胡多穿,援较瘦长,援与的夹角更大 商铜戈(图1):援内通长20.4、铜宽8.2厘米。援呈宽体三角形,斜直刃,刃与锋间没有明显界限,锋似剑首。上下出阑,阑后倾。援中部起细条形脊,援中部近阑处有一圆孔。内近长方形,后端呈圆钝状,中间一圆孔,其下放有一直角缺口。内后部铸有一兽面纹,长角弯曲,“臣”字形大眼突出,圆形瞳孔,阔鼻中部起脊,大嘴开咧,两侧露出獠牙。整个图案纹饰细腻,布局严谨。阑与内上发现有木柲腐朽的痕迹。 西周史戈(图2):援内通长26、通宽14厘米,重量485克。戈援平直,中起脊,脊略呈弧线形,断面呈棱形。前锋为三角形,胡窄长,援胡均开刃,长方形内中一穿,阑边两穿,内部铸一字“史”字。 战国元戈(图3):援内通长24.5、宽13厘米,重量484克。援狭窄,弓曲呈弧形,长胡,内部上翘,有刃,有阑,三穿,阑侧铸铭文三字“元之□”。 战国令戈(图4):援内通长23.5、宽12.5厘米,重量465克。援狭窄,中有脊突出,弓曲呈弧形,长胡,胡有三刺,于阑相接处有三穿,内部上翘,中有一穿,阑侧铸铭文三字“令之□”剑。以前刺为主,也可用侧刃劈砍的卫体和格斗兵器。西周时的铜剑很短,不过20-30厘米,仅能充卫体兵器之用。东周时铜剑有较大发展,制作日精,长度超过50厘米,剑身修长,有中脊,两侧出刃,刃作两度弧曲状,顶端收聚成尖锋。这时期的铜剑,已成为近战中的重要格斗兵器。 春秋铜剑(图5):长37.5、通宽3.9厘米。剑身瘦长,两从均匀,腊较短,前颚收狭,锋部尖锐,剑首圆箍形,剑茎圆柱形,有两箍,镡作倒凹字形。 战国铜剑(图6):长40.9、通宽4.9厘米。剑身瘦长,脊呈直线,斜从而宽,前颚收狭,锋部尖锐,剑首圆箍形,剑茎圆柱形,无箍,镡作菱形。 这些青铜兵器不仅铸造精美,形制多样,而且多数带有表示族氏名称的铭文。对这些商、周青铜兵器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是研究当时军事制度和氏族情况的珍贵实物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