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历史学 > 学科词条 >

诸葛亮的 维稳智慧

http://www.newdu.com 2018-04-16 天津日报 王家宏 参加讨论

    刘备去世后不久,蜀汉政权面临着一场被分裂或内战的危机,诸葛亮凭着过人的政治智慧,兵不血刃地化解了这场危局,其不费一兵一卒的高智慧维稳韬略,很值得后来治国理政者借鉴。
    章武三年(223),刘备的白帝城托孤,是对身后事作了较妥善安排的,对蜀汉政治既进行了力量平衡的调整,又将辅助后主刘禅的重任托付给了自己最为信任的重臣诸葛亮。对于蜀汉政权来讲,主要有两派重要政治力量,一派是来自荆襄的士人,以诸葛亮为代表;另一派就是益州刘璋的旧部,像法正、李严等就是其典型。因此,刘备入川后,在重要人事安排上,是充分考虑两方平衡的;直到他白帝城托孤,亦作了如此安排,一方面代表荆襄士人、声望最高的诸葛亮理所当然地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臣,仍担任丞相职务;另一方面,刘备将益州旧臣李严亦作为托孤重臣(这时法正已去世),令其任尚书令又兼光禄勋、中都护要职。同时,刘备作为政治强人,对身后事还是作了防范之举的,在任用李严时,特别还作了如下安排──李严虽是尚书令、光禄勋,但却要求兼任中都护的李严驻守永安。这样李严虽表面是重臣,但实际上却离开了中央政府这个权力中枢,成为镇守蜀汉东大门的边庭守将。
    刘备这样布局,当然有他的道理──李严曾事荆州牧刘表,又事益州牧刘璋,因精明干练,皆深得重用。但他有一个不好的记录,就是当年刘备入川进攻益州时,刘璋令他带重兵把守军事要地绵竹,但这位一向以“忠心”著称的李严却率部投降,客观上为刘备取得益州立了大功。刘备汉中称王后,给予重用,不是因为很欣赏他,而是为了笼络益州人士。这就不难想象,刘备在遗诏中既让他任尚书令的高位,却又驻守蜀国东门永安,这是既平衡又设防的举措,说明刘备心中最信任的还是诸葛亮。
    刘备去世后,李严的怨恨与不臣之心便逐渐显露出来。在李严驻守永安期间,便发生了两件让诸葛亮头疼的事。一是益州从事常房去南中巡视,他在巡视途中却不宣传诸葛丞相的教令,只以都护李严的书信去晓喻益州各大姓家族;二是李严与叛国投魏的孟达仍有书信往来。李严与孟达是有一定私交的好友,当年孟达与刘封镇守房陵、上庸期间,关羽从荆州北伐襄樊,由于东吴偷袭荆州后方,关羽兵败走麦城,其时唯一能救关羽于绝境的刘封、孟达竟按兵不动,以致关羽兵败被杀。刘封作为刘备的养子,刘备怒其不义,便将刘封赐死,孟达怕问责受罚,于是率部投魏,并深得魏文帝曹丕的重视。而这些年,李严却仍与孟达有书信往来,倘若李严有不臣之心,投敌叛国,则蜀汉东大门永安洞开,后果不堪设想。如果说第一件事是李严与诸葛亮进行内部争权,对蜀汉政权是没什么危害的话,那么从第二件事来看,便是李严在政治上老毛病的重犯,确系不清白。
    其时,诸葛亮正在忙于为蜀汉开疆拓土,面对李严的一些异动,他亦不敢疏漏,于226年上书后主,将李严调往另一战略要地江州,使其不能在永安成尾大不掉之势,这其实是临时应变之法。
    李严亦不是等闲好惹之辈。他到江州之后,便大修城池,周围十六里,修筑苍龙门与白虎门,不仅如此,还计划在城西十里凿通后山,汇通两江,开设新城并使之成为自己的控制范围。接下来,李严还要求诸葛亮把附近的五郡划给他建立巴州,并由其担任巴州刺史。不仅如此,他又希望蜀汉政府允许其开府治事,而在当时的蜀国,只有丞相诸葛亮才有这样的特权,李严若此,无异于公开挑战诸葛亮及中央政府的权威。
    特别是当李严治下的江州兵马已达到蜀汉的四分之一时,他便觉得羽翼已丰,于是公开违抗中央政府的命令,对诸葛亮派去的官员进行排斥和打压,江州俨然成了独立王国。
    这一连串的事件,使诸葛亮预感到,若不尽快除掉李严,蜀汉政权便有被倾覆的危机。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这场政治较量中,诸葛亮表现出了超人的政治智慧。230年,诸葛亮上表晋升江州都督李严为骠骑将军,并命令他将兵两万前往汉中;同时,诸葛亮又上表由李严之子李丰继任江州都督。对李严而言,他找不到任何拒绝赴汉中的理由,何况江州还在他儿子的手中。这是诸葛亮局中设局的“调虎离山”之计,如果简单用计,高明的政治对手是不上套的。诸葛亮将政治对手父子皆提升,令其放松警惕,然后突然出招。231年,诸葛亮率师第四次北伐,并令李严负责军需物资的供应,这样就容易掌控对方了。
    不久,果然有人上表弹劾李严,状告其“施展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的手段,企图陷害诸葛亮”,控告人在《弹李严表》中,将其罪状罗列许多,但归纳起来无非是两条:其一,运粮不力。其二,“谕旨,呼亮来还”。从这两条来看,诸葛亮采用了不得已的政治斗争手段。首先看第一条,蜀道运粮本是很难的事情,两军在益州北部的山区丛林地带交战,军需粮草是维持战事的必要条件。诸葛亮几次北伐,皆因粮草不济而退兵,曹操在汉中战役也因粮绝而退兵。可见,在当时的条件下,督运粮草绝非易事,况且时值秋夏之际,常降霖雨。因而这次责令李严督运粮草,是诸葛亮有意设局,让桀骜不驯、难以驾驭的李严身陷是非之地,牢牢地将其掌控。因此,明眼人会看出其中之“诈”。再看李严第二条“罪状”──“谕旨,呼亮来还”。意谓李严假传后主圣旨,迫使诸葛亮撤军。如果真如此的话,这个罪就不是一般的革职查办了,欺君之罪那可是重罪,即便是从轻发落的话也够李严喝一壶的。
    李严之“罪行”败露后,诸葛亮“乘胜追击”,他当机立断,联合朝中二十多位高级官员,上表惩罚李严,最终将李严削职并废为平民,流放外域。紧接着,诸葛亮很快夺取了江州都督李丰的兵权,重新任命江州都督,使江州这块军事要地再次牢牢地掌握在蜀汉中央政府的手中,一场有可能引发蜀汉政局大动荡的危机,在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下,很快得到了平息和化解。
    在这场政治角逐中,诸葛亮虽然用的是权谋手段,但其时情况特殊,诸葛亮纵横捭阖,抢占主动,以极小的代价平息一场即将暴发的动乱,是很值得后来之人深思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