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探究楼兰道的具体路线和历史地位

http://www.newdu.com 2018-04-20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 张春海 参加讨论
关于楼兰道的具体路线,据《魏略·西戎传》记载:“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北头,经居卢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衍一‘故’字),转西诣龟兹,至葱岭,为中道。”玉门关在敦煌西北方向的小方盘城,三陇沙在玉门关外疏勒河终点附近。都护井约在三陇沙东土山下,即三陇沙东北的雅丹群附近。居卢仓在罗布泊北岸龙城雅丹地区,西汉土垠遗址所出木简将其称为“居卢訾仓”。龙堆指白龙堆。《魏略》记载的沙西井位置有误。土垠汉简资料证明居卢仓在龙堆之西,居卢仓以西有孔雀河,水源充足,不须打井。因此,沙西井显然应在居卢仓和龙堆之东、三陇沙之西。所谓沙西井可能是因在三陇沙之西而得名,其位置似在羊塔克库都克(甜水井)附近。这里水草较好,在现代地图上仍标有从此转西北至楼兰地区(罗布泊北岸)的路线。据上述分析,《魏略》的记载似应改为: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北头,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经居卢仓至楼兰。
    经过罗布泊北岸的楼兰道,从汉至前凉情况不尽相同。众所周知,伊吾和楼兰道是进出西域最主要的两个出入口。西汉时期,因伊吾被匈奴占据,故商旅队伍只能走楼兰道。楼兰道虽然受雅丹、沙漠、盐壳、风沙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但足以发展成为主要交通干线。首先,楼兰道是内地通西域最便捷的道路。连接三陇沙与罗布洼地的天然通道阿奇克谷地水位较高,有泉水出露,山麓地带茂密的芦苇和红柳等植物可充作草料和燃料。过此到罗布泊北岸,中间有楼兰地区可作为中继站,西行孔雀河水草较好。到罗布泊北岸一带向西、向南、向北可直接或间接通往西域全境,易于形成交通网络。其次,从9月到次年3月,楼兰地区无大风,冬季不算寒冷,12月中旬中午气温为10℃左右,因此一年中有相当长的时间可以旅行。只要掌握此地的地理和气候特点,做好相应准备,楼兰道是完全可以顺利通过的。此外,从历史背景来看,楼兰地区位处楼兰国东北边陲,楼兰国弱,匈奴控制不严,容易占据。这里水源充足,便于屯垦戍守、控制交通路线,所以西汉首选楼兰道通西域不是偶然的。
    楼兰道和楼兰地区在汉魏晋前凉史、丝绸之路开辟与发展史和中西文化交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第一,楼兰道是在张骞凿空后,官方正式开辟的第一条内地至西域的交通主干线。这条道路向西、向南、向北延伸,使今新疆境内早已存在的交通孔道相互连接变为通途。这是之后内地至西域其他主要交通干线相继开辟的先声,是今新疆境内逐步建立起四通八达交通网络的基石。
    第二,楼兰道是官方正式开辟的可以通向西方的主要交通干线,是第一座正式沟通东西交往的桥梁。楼兰道的开辟,进一步打开了当时中国人的眼界,使中国走上世界历史舞台。同时,楼兰道也是一条与当时中亚、南亚和西亚乃至西方诸国各族进行交流,并将各种文化和物品渐次引进内地的道路,丝绸之路即发端于此。由于楼兰道是两汉魏晋前凉时期连接内地、西域和西方之间唯一的交通主干线,故它在这一阶段,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包括宗教)交流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磨灭的。总之,一部汉以后的西域史,首先打上的便是楼兰道的印记。
    第三,从两汉魏晋前凉西域史来看,内地王朝通西域均以敦煌为西进基地,以楼兰道为通西域的主要干道,楼兰和高昌地区为经营西域的桥头堡。敦煌、楼兰、高昌这个铁三角形成鼎足之势,楼兰和高昌地区犹如从敦煌伸出的双臂,呈钳形控制着西域腹地,使这个阶段内地王朝经营西域进退自如,立于不败之地。在这一态势中,楼兰地区尤为重要,特别是魏晋前凉时期内地王朝在此设西域长史机构时,其地位要远在高昌之上。可以说,当时经营西域的成功系于楼兰道和楼兰地区,因而它们在这一阶段西域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第四,从楼兰地区史来看,楼兰地区因楼兰道而扬名,楼兰城的兴起和楼兰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等也与楼兰道密切相关。楼兰道是该阶段楼兰城和楼兰地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其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在该地区几乎无所不在。
    第五,楼兰道是两汉魏晋前凉时期将今新疆地区与内地紧密连接在一起的主要纽带,楼兰道和楼兰地区对加速这个阶段西域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及其在今新疆地区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是永存的。
    总之,楼兰道在汉至前凉时期内地与西域交通史、楼兰地区史、丝绸之路开辟发展史以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史中,都具有首创之功。它是一座永远值得人们铭心纪念的里程碑。从考古学来看,楼兰道本身就是考古学的重要调查研究对象,楼兰地区则是楼兰考古学的载体,是楼兰考古学的存在之本。(摘编自孟凡人著作《丝绸之路史话》和《论楼兰考古学》)
    (图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4月20日第6版)
    责编:韩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