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层面的交流合作 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将语言保护与研究推向新的高度。中国民族语言的调查和研究,不乏国外学者的积极参与,他们的研究工作也为中国民族语言的保护贡献了力量,并且在理论和方法上给我们以借鉴。除了独立的调查研究之外,国内外学者在人员培训和调查研究等方面,也开展了不少交流合作。例如2016年和2017年南开大学与美国史密森尼学会民俗与文化遗产中心合作,连续成功举办两期“汉藏语研究方法暑期工作坊”,聘请国际一流专家学者,为民族语言学领域的学生和青年学者讲授语言学基础、语言田野调查和汉藏语研究等方面的课程,为我国未来民族语言调查与保护的人才培养和力量储备做了有益的工作。此外,四川尔苏语的调查研究也是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齐卡佳教授与四川西昌学院教授、尔苏语母语者王德和先生多年来密切合作,完成了一大批优秀成果,并且制定了尔苏语拼音方案,为尔苏语的记录与保护提供了科学有力的工具;齐卡佳教授还与四川多续藏族学者韩正康先生合作完成了首部多续语教材——《实用多续语语法》,这是国内外学者通力合作的结晶。 母语人士的自发努力 面对母语濒危的现状,不少民族群众对于母语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地方文化部门和本民族的知识分子也采取行动,记录和保护自己的母语。王德和教授虽然并非语言学专业出身,但是在齐卡佳等语言学者的帮助下,出于母语保护与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近年来为尔苏语的保护呕心沥血,成果丰硕,2018年初美国语言学会授予其社区语言学杰出贡献奖,以表彰他作为“语言社区成员为他们的社区语言所作出的杰出贡献”。除了王德和教授之外,尔苏藏族还有一些文化人士,他们或编写教材,或开展培训,投身母语保护工作。例如,笔者在进行田野调查时了解到,凉山尔苏藏族鹏翁·世部先生2012年编印了《尔苏藏族语言学习读本》,雅安石棉县杨正清先生2016—2017年编写了《尔苏语音译辅导本》(两册),并在当地举办尔苏语辅导班。母语人士的努力为搜集和记录民族语资料、调动本民族群众积极参与母语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我们的时代任务,语言资源保护与开发是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做好新时代濒危民族语言的保护工作,必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组织国内语言学者开展更多深入调查、科学记录工作,鼓励民族母语人士积极投身到其民族语言的保护中去。与此同时,要不断加强国际交流研究,让“多重”力量共同发挥作用,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濒危民族语言保护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