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我在北大学考古(2)

http://www.newdu.com 2018-05-14 “古今天人”公众号 韩建业 参加讨论

    
    
    本科阶段我的成绩是班里最高的,因此1991年毕业的时候系里就推荐我上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石器考古,导师是严文明先生和张江凯老师。
    硕士期间,学习方式发生了大的变化,老师不会再系统讲授,而是每节课由某个学生讲一个选题,然后大家讨论,老师点评、指导,这样主要功夫就要花在课外阅读上。严文明先生给我们开的课程有《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先生的点拨常使人茅塞顿开,我对考古学就算渐渐入了门道。《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是在严先生指导下自学,我对古史很感兴趣,阅读了王国维、顾颉刚、蒙文通、徐旭生等的不少论著。李伯谦先生给我们开的课是《夏商周考古研究》,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说写文章要考虑周全。还听过李仰松先生的《民族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是夏正楷老师上,听了大概三四次后我就去实习了,回京后夏老师给我一个人补考,侥幸得了90分。
    记得当时的副系主任李伯谦先生告诉我推荐上研的结果时,特意叮嘱我好好学英语。第一次英语精读课我坐在前排,听一位刚毕业的女老师逐行解释词句,我就想,为什么不查字典自学呢?于是就上了这一节课,再没有去过。但我利用图书馆和系资料室,看了不少英文的考古书。考试第一学期稀里糊涂就通过了,第二学期被告知不用再学。
    硕士期间我写过四篇作业,其中三篇都在上学期间发表了,还有一篇《殷墟西区墓地分析》拖得久一些,因为投给一个刊物不采用,后来发表在《考古》上。这篇论文是《夏商周考古研究》课的作业,当时我想,能不能把严先生教我的墓葬空间分析的方法,在商周考古领域也用一用?没有想到这样一来,还真发现了殷墟墓葬一些很有意思的方面。
    1992年后半年的研究生实习,是和宋豫秦老师一起发掘河南驻马店杨庄遗址。宋豫秦当时是邹衡先生的博士生,此前已经在郑州大学任教多年。他不在的时候我要负责整个工地,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锻炼。抽空还跟着北大城环系的莫多闻老师等做环境考古调查。发掘之后整理资料,拼陶片绘图,定型式分期,我类型学的功底主要是这次实习打下的。1993年我还小规模发掘了驻马店党楼遗址,发掘时我住在田野中一个放过砖坯的小屋内,铺层稻草就是床铺,晚上出门满天星斗,虽有虫鸣,但心灵静寂。1994年,我们又到驻马店整理发掘资料。最后编著出版了《驻马店杨庄》发掘报告。
    我的硕士论文是以驻马店杨庄遗址为基点,做豫东南龙山时代文化研究,当然首先得吃透杨庄遗址的材料。在整理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龙山前期遗存属于以江汉平原为中心的石家河文化,后期属于以河南中西部为中心的王湾三期文化,将视野扩大到整个豫南甚至湖北,也还大致如此,进而认识到龙山前后期豫南江汉等地存在一场文化巨变,并可能与传说中的“禹征三苗”事件有关。
    我把以上这些认识综合起来,就形成硕士毕业论文的初稿,有三万多字。拿给严文明先生看,大概是他觉得我的逻辑不够清楚,干脆替我改拟了一个论文提纲,每个纲目下面还有说明。我这才知道这样才算写论文!就得紧紧围绕题目层层展开,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我按照严先生的提纲修改,形成一万多字的论文定稿。被删下的两万多字经过修改,就是《王湾三期文化研究》那篇文章,稍后发表在《考古学报》上。
    
    1994年硕士毕业后,我去了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也就是原来的北大分校工作。本想出国,后变为考北大博士。为应付考博英语,我干脆背下了一本英汉词典,1996年的考博英语得了60多分,考上了严文明先生的博士生。因为是在职,所以要四年。博士阶段的英语课都是外教上,不能缺课,受益不小。我还学习了二外德语。至于专业课,只有《考古学原理》、《新石器时代考古专题》、《中国古史传说》三门课,有的也听严先生讲,但主要靠自学。
    严文明先生一开始就指定我主要研究华北或是北方地区,是因为他早就计划好让我去内蒙古凉城老虎山工作站,整理岱海地区考古资料,以此为基础写作博士论文。岱海地区这批资料,是内蒙古考古所田广金和郭素新老师多年发掘所得,他们没有精力进一步整理编写报告,希望严先生派得力的学生帮忙。严先生选中了我。这对于一个考古专业博士生来说,是十分难得的机遇。
    1997年下半年,我去老虎山工作站,主要整理龙山时代资料,兼及仰韶时期,同时也做了岱海地区几个城址的补充性勘察测绘和小规模发掘。整理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画图。我把每件石器上面能观察到的制作和使用痕迹都画了出来,陶器呢,断面是怎么接的,里面是怎么拍的,口部是怎么修的,下腹是怎么刮的,能看见的痕迹也都画出来。其次就是整理历年来的文字资料。当年发掘时条件非常艰苦,住宿只能靠自己挖窑洞,而且发掘人员分好多批次,那种情况下的文字资料就显得散乱,要弄清楚不容易,需要耐心。第三,最关健的是排队分期。我每天一边绘图一边琢磨分期的事情,体会到抓典型地层单位的重要性。由于绘图时我对器物有细致观察,所以分期排队时就顺利多了。我深深感到,发掘、绘图等,都得考古学者亲历亲为才行。
    1997年正好赶上内蒙古考古所和日本人合作发掘附近遗址,有一段时间老虎山上还是蛮热闹的。但是多数时候只剩下我和做饭的人,还有两条狗。每天一边整理绘图,一边在收音机里听大同台略带方言味的相声,自得其乐。坐累了还会到旁边山泉取水,拿着望远镜找找远处的人和车,或者到老虎山遗址坐坐,想象一下四千多年前这个村落的热闹情景。这样我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在山上呆了接近五个月,按照计划完成整理任务。回京后我就编著了《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在博士毕业前后出版了。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博士论文《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此后不久又合作编著出版了《岱海考古(二)》、《岱海考古(三)》。
    我的博士论文对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谱系、聚落形态和人地关系做了系统研究,提出和中原江汉地区一样,北方地区龙山时代也有龙山前后期之分,龙山后期北方人群南下,极大地影响到晋南等地文化格局变动,其根本原因则在于当时气候转干冷的环境背景。还有,之前学术界一般都将老虎山等石城的出现和社会分层相联系,但我发现其实大部分“石城”都只是普通的石围墙村落,于是提出文明演进的“北方模式”概念,认为其与社会分层分化显著的“东方模式”有别。答辩时博士论文得到好评,后来获奖不少。读博士期间,我还在《考古学报》《考古》《北京大学学报》《中原文物》等刊物发表过十多篇论文。值得一提的是,博士四年级的时候,因为某些学术事件,引发了我对文化意义上早期中国问题的深切关注,此后我在严文明、张光直等先生的基础上,对商代晚期以前早期中国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及其文明特质,做过较长时间的研究。
    记得上硕士、博士的时候,几乎满脑子都塞满学问。白天思考,或不得要领,夜晚突然醒来,便融会贯通。与后来文山会海之余抽空做点研究,情状全然不同。
    在1998年元月严文明先生从日本给我的来信中,先生除指导我如何收集资料,如何规划论文,还说“实在忙不过来可以考虑延长学习期限,总之不要把身体压垮了,切记切记”。后来博士论文出版时给我写的书序里又有这样的话,“建业不但业务基础好,更是一位十分认真和不知疲劳的人,所以工作效率极高”。对我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我想,先生怎么教我的,我也会怎样去教我的学生。
    个人简介:
    韩建业,甘肃通渭人,1987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1991、1994、2000年分别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兼及中西文化交流。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十余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