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里,有一座宽约5米,高约14米的大写“人”型石碑——“大爱崛起”, 象征着青川经历了地震的洗礼,在废墟中挺立,在重建中崛起。 山崩地裂,江河改观,美丽的青川东河口村在一瞬间从地球表面消失,780余位父老乡亲被无情掩埋在山体崩塌的堆积体下。 有关部门和领导目睹东河口的惨状被深深震撼。在指挥抗震救灾的同时,第一时间提出,对东河口地震遗址给予重点保护。 以“纪念、感恩、发展”为主题,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建设迅速启动。当年11月12日开园了。 除了地震遗迹展示,遗址公园里还开展了“帐篷”文物展——在帐篷围成的小院里,陈设震损的汽车、摩托、砸毁的冰箱、震毁学校的国旗、书写张贴的标语、垮塌教室里捡出的书包……这就是“见证‘5·12’——青川地震文物展”。展览分为“地动山摇”“亲切关怀”“万众一心”“手足情深”“恢复家园”“前程似锦”六个部分,实物展示,佐以图片及文字说明,震撼强烈。 “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2018年5月下旬我们就开始收集地震文物了”。青川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李蓉说。 “为取凉水镇猛虎师留下的标语横幅,我们差点没命”,因为标语挂在一幢摇摇欲坠的危房上。李蓉介绍,到很多地方收集地震文物,老百姓都不敢进屋,不敢上墙,只有他们亲自动手。饿了,就吃自己带的干粮;困了,就地打盹;碰上有价值的文物,先垫上自己的工资进行收购。 半年多的时间里,李蓉和所里其他3位干部职工一起,不顾频繁余震,跑遍全县36个乡镇,行程2千多公里,从残垣断壁中,征集地震文物30124件,包括: 俗称“鸡毛信”的青川县抗震救灾紧急指令;第一部由飞机送进青川的海事电话;第一批报信人在高速公路收费站写下的生死责任状;全国第一个在灾难中自发成立的临时党支部;定格于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的挂钟、座钟、落地钟;救援者的服装、手套、医疗器械、旗帜、标语、签名;温家宝总理到青川留下的重要物件:5月15日到青川县木鱼中学讲话时使用的扩音话筒,第三次到青川写的字条:一定要把青川建设得更美好! 李蓉说,当年的“帐篷”展览早已结束它的历史使命,地震文物展移入作为遗址公园重要组成部分的青川地震博物馆。博物馆占地12.6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是“5·12”地震后首个建成并对外开放的博物馆。 为充分展现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以来青川自强自立绿色崛起全新面貌,博物馆通过局部改陈,丰富增设相关实物及有关影像资料,更加突出“生命不屈和感恩永远”主题,讴歌新时代党和国家初心不改砥砺前行的壮志豪情。 “5·12”大地震中,青川文管所的大楼虽然没有倒塌,但房屋摇摇欲坠,开裂成了危房。所里有一间文物保管室,只有十几平方米;恢复重建中,新的文管所大楼2012年8月建成,有了专门的文物库房,面积增加到150平方米,其中珍贵文物库房一间,地震文物库房两间,一般文物库房1间。根据文物的类别分别配置了文物柜、文物架、恒温恒湿器、消毒机、除湿机、文物修复桌椅等,还开辟了专门的文物修复室,文物保管条件大为改善。 积极编制青川文物保护单位灾后抢修规划指导纲要,编制青川郝家坪战国墓群的保护及展示方案,编制馆藏文物修复方案,实施震损文物的抢救维修工程;高效、优质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郝家坪战国墓群成功入选第七批国保;建成青川县博物馆并免费对公众开放…… 说起震后十年的文物工作,李蓉充满自豪。 2003年入职文物行业、老家绵阳的李蓉,十几年来也有转行和调离青川的机会,但是她都拒绝了。她说,地震震掉了人们心灵的尘垢,震碎了人们日常的面具。灾难面前,人性人情人文是那样感人动人,精神文化建设和家园有了更紧密的关联。 大灾大难都挺过来了,李蓉说,现在的她更离不开热爱的文物工作,舍不下大美的青川山水了。 (本报记者 张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