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在殷墟大司空村東北一座窖穴裏出土了一版刻辭牛肩胛骨,此骨有殘斷,其正面卜辭右起第九行文字或釋作「速至咸涉水奠?」此行文字前後仍有殘缺。[1]所釋「速」字,原作「 ![]() 筆者認為吳雪飛釋為「疾」字的結論大體上是可信的。本文在這個說法的基礎上再作討論。筆者曾為文討論「至」和「晉」的構形及其關係,指出二字均為會意兼聲,「至」從「矢」聲,「晉」從「箭」聲,而「至」、「矢」、「箭」有音近關係,進而推斷「至」和「晉」為一字的分化。[4]在這篇文章中,也引據了沈培對卜辭「雉眾」等說法的討論和戰國楚簡中與「晉」、「箭」等有關的古文字材料。這篇文章對於大司空村牛骨卜辭「 ![]() 上述張惟捷、付強和吳雪飛都提及學者考釋「𨖹」字的意見,這裏就簡述金祥恆和裘錫圭的看法。甲骨文「𨖹」字有作 ![]() ![]() ![]() ![]() ![]() ![]() ![]() ![]() ![]() ![]() ![]() ![]() ![]() 《說文》「疾,病也。从 ![]() ![]() 金祥恆說「𨖹」字當有「疾行而至」之意,指的是人;而筆者則以為疾行者乃為箭矢,而所從之「止」則代表有所行動之人,箭矢朝人疾行而至,正可以顯示急迫、危急的狀態,引伸而有「急速」義。在古文字中的「止」形,可用來表示行動中的人,例如「正」作 ![]() ![]() ![]() ![]() ![]() ![]() ![]() ![]() ![]() ![]() ![]() ![]() ![]() ![]() ![]() 吳雪飛也指出,甲骨文中表示疾病義的「疾」有兩種寫法,分別是「疒」和「 ![]() ![]() ![]() ![]() ![]() ![]() ![]() ![]() ![]() ![]() ![]() ![]() ![]() 戰國楚竹書中有以「 ![]() ![]() ![]() ![]() ![]() ![]() ![]() ![]() ![]() 上博楚竹書〈君子為禮〉「 ![]() ![]() ![]() ![]() ![]() ![]() ![]() ![]() ![]() ![]() ![]() ![]() ![]() 最後討論大司空村牛骨卜辭「 ![]() ![]() ![]() ![]() ![]() ![]() ![]() ![]() ![]() 本文主要藉「𨖹」字來認識大司空村牛骨卜辭「 ![]() ![]() ![]() ![]() ![]() ![]() ![]() 總之,大司空村牛骨卜辭「 ![]() ![]() ![]() ![]() ![]() ![]() ![]() 附記:本文在寫作過程中,與林宏明、許名瑲、劉洪濤三位先生討論,並承蒙他們惠賜高見,謹致上感謝之意。 [1] 何毓靈,〈河南安陽市殷墟大司空村出土刻辭牛骨〉,《考古》2018年第3期,頁116-120。 [2] 張惟捷,〈安陽大司空村新出刻辭胛骨補釋〉,中國社科院先秦史研究室網站(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10165.html),2018年5月1日。付強,〈安陽殷墟大司空村出土刻辭牛骨釋文補正〉,武漢大學帛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069),2018年5月1日。 [3] 吳雪飛,〈殷墟大司空村出土胛骨中的「從止從矢」之字〉,武漢大學帛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079),2018年5月10日。 [4] 顏世鉉,〈說「至」和「晉」的關係─兼論一則古書詞義的釋讀〉,澳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主辦「上古音與古文字研究的整合」國際研討會,2017年7月15-17日。此文修訂稿的題名改為〈說「至」和「晉」的關係〉,即將收入正式出版的會議論文集,已經交付排印。 [5] 金祥恆,〈釋 ![]() ![]() ![]() ![]() [6] 裘錫圭,〈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業〉,收入《裘錫圭學術文集‧甲骨文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頁253。 [7] 李家浩,〈楚大府鎬銘文新釋〉,《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頁124。 [8] 沈培,〈卜辭「雉眾」〉,《語言學論叢》第26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8月),頁238-239。吳振武,〈假設之上的假設─金文「 ![]() [9] 吳雪飛,〈殷墟大司空村出土胛骨中的「從止從矢」之字〉。 [10] 參裘錫圭,《文字學概要》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7月),頁128-129。 [11]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頁45-46。 [12] 劉釗主編,《新甲骨文編》增訂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頁90-92、94-95。 [13] 沈培,〈卜辭「雉眾」〉,《語言學論叢》第26輯,頁237-242。王子揚,《甲骨文字形類組差異現象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10月),頁120-122。 [14] 吳雪飛,〈殷墟大司空村出土胛骨中的「從止從矢」之字〉。 [15] 劉釗主編,《新甲骨文編》增訂本,頁458-459。 [16]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頁1093-1094。 [17]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頁319-321。 [18] 季旭昇說:「 ![]() [19] 侯乃鋒,〈上博(五)幾個固定詞語和句式補說〉,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95)2006年3月20日。 [20] 《藝文類聚》卷四十一「樂部一」引〈樂記〉作「屈伸俯仰,綴兆疾舒,樂之文也。」 [21] 參白於藍,《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頁843;徐在國,《上博楚簡文字聲系》(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頁2301。 [22] 《說文》:「疾,病也。从 ![]() [23] 劉釗主編,《新甲骨文編》增訂本,頁332-336。 [24] 此為劉洪濤先生與筆者討論時所提出的看法。 [25] 劉釗主編,《新甲骨文編》增訂本,頁95-96。 [26]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修訂本,頁234。 [27] 劉釗主編,《新甲骨文編》增訂本,頁95-96。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8年5月16日00:4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