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兴(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宿白先生出生在沈阳,在离开沈阳求学后,一直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我们多次向先生汇报沈阳考古工作取得的一些成果,先生热情地和我们一起讨论,说起家乡的一些历史建筑、民俗趣事,更是如数家珍。先生多次流露出想回家乡沈阳走一走看一看的想法,但终未能成行,成为一件憾事。 宿白先生心系家乡的考古事业。2007年,《沈阳考古发现六十年》报告卷和出土文物卷、《沈阳考古文集》结集准备出版,我们恳请先生题写书名。先生慨然允诺,并指导我们:要写好发掘简报、发掘报告,你们所做的报告,可以表达初步观点,更要紧的是如实反映古代遗存情况。 2010年,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筹备文物整理基地时,恳请先生为基地题词并为全所题写所训。先生欣然题写所训:“致学存乎心,补拙莫如勤。” 先生多次向我们强调:在城市考古中,可以对有代表性的发现做适当的保护性展示,给人们提供有意味的历史信息,反映当地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城市底蕴。而今,“清盛京城德盛门瓮城遗址”“汗王宫遗址”和“豫亲王府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已成为沈阳的城市新名片。 宿白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学者,是后辈学习的楷模。他的开拓创新精神、杰出成就和高尚品德,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青山巍巍,绿水滔滔;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杭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 我国考古界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尊师重教。前不久,为纪念北京大学成立一百二十周年,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寻·真——北京大学考古教学与科研成果展”。展览中有一件特别的展品,是一个放有白沙宋墓墓砖的木箱。这是一件看似普通但饱含很多内容的展品。展览开幕的时候我说过,我们用这件展品,向宿白先生致敬;用整个展览,向中国考古致敬。北大考古一路走来,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创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还有先生未竟的事业,都是我们未来努力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也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得起先生。 吴荣曾:我1953年进入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宿白先生是我的老师,虽然中间考古专业的领导换过几波,但实际负责管理考古专业的还是宿先生。先生工作能力很强,行政工作也做得很好,从那时起,就成为考古专业的实际负责人。当时同学接触最多的也是宿先生,所以对宿先生也比较了解。课程安排、人员调配等大小事务都由先生操办。当时考古专业正值草创之时,教师紧缺,正式教师就是宿先生和阎文儒先生,其他教师都是外聘过来的,宿先生外请来的老先生很多。宿先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开设了美术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两门课。当时人手少,宿先生主攻唐宋考古,秦汉考古请过王仲殊先生,宿先生也曾亲自上阵,并且表现出了很深的造诣。 宿先生不仅学识渊博,还多才多艺。先生有刻章的喜好,但不张扬,可能外面有很多人并不了解。先生还有一项技能,就是素描能力很高。他曾去中央美术学院进修,跟董希文先生学习素描,水平不输专业人员。总体来说,在我和宿先生这么多年的交往过程中,先生的品质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知识渊博、二是治学谨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