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王宠别名王履仁、王履吉,雅宜山人,书生江苏苏州,是明代中叶著名的书法家。他博学多才,诗文书画皆精,又工于篆刻,尤其是小楷、行草成就最高,代表作有《杂诗卷》、《千字文》、《古诗十九首》等。王宠与祝允明、文徵明并称吴中三家,行书和草书有着古拙典雅的风格,古朴中见空灵,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 人物简历 王宠,1494年生,1533年逝世,长洲(今苏州)人。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领乡荐,工诗及篆、隶,多才艺。随意作山水、花鸟,人物逼肖南宋人,山水多用青绿,尤喜作钩勒竹兔与鹤鹿。尝寓某氏园,芙蓉甚茂,绘十数纸付主人。主人出银杯以赠,宠怒索画尽焚之。幼从师,见师母即图之,见其女又图之,皆逼真,师怒逐去,及师母殁,传神者皆弗逮,卒用其所图焉。为人弛柝不羁,有米芾、郭忠恕之风而豪荡过之。性至巧,尝见银工制器效之,即出其右。晚年慕一妓,成自织锦裙,煅金环以赠之,精类鬼工。妓大喜遂挟与俱循。后坐谪戍边,不久放归卒。 王宠诗文书画皆精。书法初学蔡羽,后规范晋唐,楷书师虞世南、智永;行书学王献之,融会贯通。小楷尤清,简远空灵。其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并称。何良俊《四友斋书论》评其书:“衡山之后,书法当以王雅宜为第一。盖其书本于大令,兼人品高旷,改神韵超逸,迥出诸人上。”著有《雅宜山人集》。传世书迹较多,有《诗册》、《杂诗卷》、《千字文》、《古诗十九首》、《李白古风诗卷》等。《千字文》,纸本墨迹,行草书。此千字文,凡104行,每行字数不一,共1015字。纵28厘米,横463.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宝蕴楼书画记》著录。此篇《千字文》结体平稳,俯仰欹侧变化不大,可以窥见其师承王献之、虞世南的轨迹。此帖既有魏晋时期王氏父子风华俊丽、遒逸疏爽之姿,又具初唐时期虞世南的气秀色润、外柔内刚之气。从用笔方面来看,其行草气息平和,干净利落,一丝不苟,笔势凝重、洗练,笔画之间很少有连笔牵丝,字字独立,互不相连。综观此书作,典雅平淡,落落大方,草法严谨。 青年时代苦读书20年,建越溪庄,设有“采芝堂”、“御风亭”、“小隐阁”、“大雅堂“、‘辛夷馆”、“铁观斋”等收藏书画之所,读书练字、作画于湖上,后以诸生入国子监。藏书颇多,于书无所不窥,手写经书皆一再过。滂喜斋藏宋刻《云斋广录》有“王履吉印”、“铁观斋”朱记。又宋刻《东观余论》、元本《扬子法言》印有“雅宜山人珍藏图籍”、“古吴王氏”、“王履吉印”、“王宠履吉”、“太原王宠”、“玄微子”、“辛夷馆印”、“王宠”、雅宜山人”、“履吉父”等! 王宠和唐伯虎是什么关系 唐伯虎的女儿唐氏许配给了他的好朋友王宠之子王阳(一说叫王子阳),祝允明《唐子畏墓志铭》:“生一女,许王氏国士,履吉之子。”由此可见,王宠和唐寅不仅是好朋友,还是儿女亲家。 王宠书法 书法初摹虞世南、王献之,后稍出己意,精小楷,尤善行草,行书和草书一反明代放浪不羁的风格。运笔速度较慢,比较注意点画得失,以沉着的笔触从容书写,形成一种古拙典雅的风格,巧中寓拙,婉绰而疏逸。别具一种沉静的风神,在明代别树一帜。 小楷受锺繇、王献之等人的影响,用笔圆转、淳厚,结构上竭力避免笔画的交叠,在古朴中见空灵。他的楷书初学虞世南、智永,行书师法王献之,到了晚年形成了自己风格,以拙取巧,婉丽遒逸,疏秀有致。 取法魏晋,浸淫于钟、王,道正功深,书风趋于端庄古雅,在吴门诸子中,他的书法之趣味尤高,这原因就是他心不降唐宋以下,手熟于法度之内,他的笔下无狂怪之病,点画、结体皆有来处,心境旷达而使字势开阔正大,无琐小习气。 在愤激与冲淡中,王宠寄情山水,含醺赋诗,静心作字,度过了他平淡而短暂的一生…… 王宠代表作 《游包山集》,《草书册页》是王宠中年时期的作品,《自书五忆歌》王宠三十五岁时书,《白雀寺诗》是王宠晚年草书,《五言律诗》。《送陈子龄会试诗》,《七绝二首》。 历史评价 《三吴楷法跋》称其正书:“始学虞世南、智永、行书法大令王献之,晚节稍出已意,以拙取巧,合而成雅。婉丽遒远, 奕奕动人,为时所趣,几夺京兆(祝允明)价。” 明代著名书论家王世贞他在《三吴楷法十册》跋中认为王宠所书的《琴操》:“兼正行体,意态古雅,风韵遒逸,所谓大巧若拙,书家之上乘也。” 《四友离书论》:“衡山(文徵明)之后,书法当以王雅宜为第一,盖其书本于大令(王献之),兼之人品高旷,故神韵超逸,迥出诸人之上。” 当时与祝允明、文徵明齐名。王宠的书法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字里行间透出的那份空灵、舒朗,这份美感源自恬淡自适的生活中所孕育出的高旷的人品,而绝非才力、技巧所能展现。王宠四十岁即离开人世,许多人为他的英年早逝感到惋惜,慨叹命运没有给他更多的时间创作更完善的书法。也许并不算是书史上的大名家,但他疏朗、洁净、无一丝尘俗之气的书法与清纯的心灵,也足以令人永远对他喜爱与怀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