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马堤墓地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鄢城镇白庙村史家湾,距宜城市区4.1公里。墓地地理坐标为112°15′38″E,31°41'27″N。区位上,今天的宜城东界随州、枣阳,南接钟祥、荆门,西邻南漳,北连襄阳,总体上位居鄂西北部地区。 地理上,跑马堤墓地所在的区域处于汉水中游地区,这里是秦岭山地向东部平原过渡的地带。汉水川流于西部的武当山脉与东部的桐柏山脉、大洪山之间,并将宜城全境自然分割为东西两大部分。以汉水为界,河流东、西两侧分别呈平原、丘陵、山地的变化。东西两面环山高起,中部河谷平原,地势北高南低,向南敞开。宜城东部属大洪山余脉,山脉北端呈东西走向,南端多南北走向,与襄阳、枣阳、随州交界处到汉江冲积平原为低山丘陵区,西部属荆山余脉,多呈南北走向,为丘陵区,中部为河谷平原,只是所占面积最小。这里的平原地带处于极为重要的地理要冲:汉水上游地区或南阳盆地向东南经过随枣走廊进入武汉市一带的长江中游地区,或者向南经过汉水中游河谷地带,都经由这一带。 跑马堤墓地处于上述地理位置的河谷平原地带,地势颇为平坦。这样优越的自然环境,适合农业社会族群生活栖息。考古资料显示,汉水中游从史前时代开始,就有人类居住,并在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的新石器时期晚期达到文化较为繁盛的阶段。在老鸹仓、曹家楼、顾家坡等遗址,都发现有新石器时期晚期的聚落和墓地。 夏商时期,中原王朝文化势力南下对江汉地区形成了一统的格局。不过,当时中原文化的主要影响在江汉地区东部,并形成像盘龙城这样的中心城市,向西南的重心则在汉水上游如淅川下王岗一带。在襄阳至宜城的汉水中游一带,迄今只在邻近的枣阳墓子坡、钟祥乱葬岗发现二里头文化时期遗址,其遗物也不很丰富。宜城周围一直未见夏商时期遗址,当时这一带似乎鲜有人烟。西周时期周王朝建立在西部的关中地区,中原文化通过汉水中上游地区进入江汉地区,并在今随州羊子山、叶家山一带分封有噩、曾等诸侯国。虽然目前在襄阳—宜城地区也未发现同时期遗址,但地处西周王朝联系东南地区中间环节的襄阳—宜城地区,当时已经形成有居住聚落。按照传世文献的记载,西周时期宜城有古鄀国,而这还有待于考古发现。 春秋时期宜城地区迅速成为人口稠密地带,并形成了大型聚落。在跑马堤墓地之北4公里的肖家岭遗址,年代早至春秋早期,以春秋中晚期前后遗存为其主体。在墓地西南4.3公里的郭家岗遗址,年代也可早至两周之际,遗存主体年代延续至战国时期,这两处遗址都表现出较高的社会等级。在跑马堤墓地东南4.6公里的楚皇城遗址,出土有一件春秋早期窃曲纹龙纹方壶,器已失盖,但仍高达53厘米d,显示出使用者的高等级社会地位。这些发现说明,宜城一带春秋早期前后聚落的社会层次颇高,其性质应该属于楚文化。此后相当长的时期,该地区都处于中心城市的地位,因之出现较多春秋晚期前后高等级贵族墓葬。凤凰山墓地是一处规模较大的贵族墓地,墓葬皆出土成组的青铜器,包括鼎、簠、缶、盘和匜等器类,墓地主体时代属于春秋中晚期。母牛山出土春秋晚期的鼎、簠、缶、盘、匜等青铜器,其组合有序,应该是来自一座高等级墓葬。一些青铜器虽非科学出土,但也应该是出自墓葬中,如朱市乡砖瓦厂黄土坡出土的春秋早期蔡大善夫鼎和簠等两件蔡国青铜器——蔡国青铜器还包括墓地近旁南漳安乐堰出土的春秋晚期蔡侯朱缶。在骆家山,出土有春秋晚期的鼎、盏各一件。以上青铜器均表现出典型的楚文化特征。虽然春秋时期宜城一带是否为楚国政治中心区域尚为学术界争论的问题,但此地区至少为当时的一处文化中心区域,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战国时期,宜城出现楚皇城这样的中心城市。楚皇城遗址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大约为2.2平方公里。城址包括内城和外城,城垣的筑造年代应该在战国时期,而城址的使用年代则延续至秦汉时期。楚皇城周围分布有较多的楚国墓地,除跑马堤墓地之外,其南的罗岗墓地也发掘有战国中期偏晚的M3以及附属车马坑,后者随葬六组车马,体现了罗岗墓地的社会等级。宜城市博物馆在其出版的展出图录中,还发表了几处墓地出土的部分铜器,主要涉及陶家洼子、胡岗、岗上等。陶家洼子M1随葬有铜鼎、敦和盖豆的组合,敦和盖豆上都装饰有镶嵌的龙纹等,说明墓主身份很高。岗上M3中随葬铜鼎和壶各两件,都是战国中期偏晚的常见形态。虽然一些学者认为楚皇城在战国时期是楚国都城,不过,楚皇城及其周边墓地的规模较之纪南城的要小得多,战国时期的楚皇城应该只是一个较为重要的中心城市。 秦汉时期,楚皇城一带仍然是今宜城地区的文化中心。楚皇城之西的雷家坡和魏岗墓地,都发现有年代始于战国中期偏晚阶段的中小型墓地a,这两处墓地大约属于平民或低等贵族。秦及其后世的传世文献,对于宜城地区的记载颇为清晰。秦时宜城有鄢、、鄀三县,隶属南郡。公元前192年(汉惠帝三年),改鄢县为宜城县。后变更分合,至748年(唐天宝七年)又改名宜城县,宋、元、清名因之。1945年为纪念抗日将领张自忠殉国,更名自忠县。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恢复宜城县建制,隶属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1983年,襄阳地区与襄樊市合并,宜城改属襄樊市,县政府驻城关镇。199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宜城县,设立宜城市(县级),以原宜城县行政区域为宜城市行政区域,由襄樊市代管。(本文由孙莉、雷英摘编自 武汉大学、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宜城市博物馆 编著《湖北宜城跑马堤东周两汉墓》“第一章 绪论” 。内容略有删节、调整。) 责编:韩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