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地理志》[1]是研究西漢政區地理的最重要史料,但《地理志》只載縣以上的政區情形,對縣以下的鄉里等基層政區面貌卻未有記載,使後世學者對西漢時的鄉里情況不甚了解。20世紀以來隨著大量漢簡的出土,尤其是西北屯戍漢簡的陸續公布,使學者可以窺見兩漢時期縣以下的鄉里情況。無論是居延新舊漢簡還是肩水金關漢簡、敦煌漢簡,都記載有縣以下的最基層組織——里。西北屯戍漢簡中“里”的記載形式往往是記錄吏、卒、民籍貫時出現的,如吏卒名籍、被兵籍、家屬符、通關傳致、官府各類往來公文等,其中以簿籍類文書中記載“里”最豐富,主要是各類吏卒名籍和出入關符傳致中的人物籍貫。對于出土漢簡中“里”的研究,學界主要集中在里名的匯總方面,且已有較豐富的成果。《地灣漢簡》近日面世,余將其中的“里”整理出來,以補史籍之闕略,以續前輩之成果。疏漏和舛誤之處,敬請方家批評指正! 凡例: 1、按照《地理志》郡國縣邑的順序羅列里名。 2、僅見縣里名,其郡國根據《地理志》歸入相應郡國下。 3、簡文殘斷,上屬郡縣不明的里列于最末。 4、除了里名外,對里中人物的姓名、爵位、身份、年齡等信息也一并收錄。 表1:地灣漢簡中所見“里”
一、部分“里”及相關地名討論 1、囗得孝義里女子王囗 86EJC:9 按:此簡是1986年文物工作者在肩水金關遺址附近采集之簡,上下皆殘。此簡記載有孝義里,其上屬縣為“囗得”,由于字跡模糊且簡上端殘斷,整理者未釋出第一字。查《漢書·地理志》西漢後期至王莽時期,縣級地名中第二字為“得”的地名有:張掖郡觻得;安定郡爰得;云中郡陽壽,莽曰常得。結合此簡采集點為肩水金關遺址,金關屬張掖郡肩水都尉府所轄,往來此處的吏民以張掖郡最多,并且金關所出萬余枚漢簡中并無籍貫為“爰得”、“常得”之人。因此,此處缺失的縣名應為“觻得”,女子王囗為觻得孝義里人。 2、敦煌彊力 86EDH:21 此簡上下皆殘,敦煌屬敦煌郡。彊力或為里名,或為人名,或是其他。 3、河陽里不更宣害年卅四 86EDHT:19 此簡上端有殘缺。里名或是“河陽里”,或县名是“河”,里名是“陽里”。 4、東平陸中里周竟人 入 86EDT3:1 亢父昌陵里梁 86EDHT:54 此兩簡中的東平陸、亢父《地理志》中屬東平國。班固在《地理志》“東平國”下自注曰:“(東平國)故梁國,景帝中六年別為濟東國,武帝元鼎元年為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為東平國。”[4]《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秦漢卷》進一步梳理了東平國在西漢後期至新莽時期的政區變遷,作者認為元鼎六年至甘露二年為大河郡(前111—前52),甘露二年至建平三年為東平國(前52—前4),建平三年至元始元年為東平郡(前4—1),元始元年至西漢末復為東平國(1—8)。其中東平國所屬亢父縣亦有變化,成帝建始二年(前31)亢父削歸濟陰郡,河平元年(前28)復回屬。[5]《地理志》記載新莽時將東平國改為有鹽,將亢父縣更名為順父。[6] 總之,東平國在西漢後期變化繁雜。此兩簡雖記載了東平陸、亢父等縣邑級地名,但兩簡具體年代難以確定,無法推定簡中兩地名是否確屬東平國。根據地灣漢簡的年代范圍,東平陸、亢父亦可能屬大河郡或東平郡,亢父還可能屬濟陰郡。因此,我們根據《地理志》所反映的西漢末年的郡國政區建制,將東平陸、亢父暫列于東平國下,俟以後資料豐富時進一步討論。 二、“里”的記載形式 地灣漢簡中的“里”是作為人物籍貫出現的,“里”的記載形式主要依托于以下種類的文書。通過梳理記載“里”的文書種類,不僅能深化對簡文性質的認識,還能對里中人物的身份和活動進一步了解。 1、戍卒、田卒、隧卒名籍 戍卒淮陽郡陳囗 86EDT4:4[7] 戍卒淮陽郡傿武都里王安樂 86EDT8:5 田卒梁國虞千秋里不更顏歐 86EDHT:43 田卒淮陽郡陽夏徐平里上造陳免,年廿四 86EDHT:50 田卒淮陽郡長平北鉅里董 86EDHT:58 金城隧卒角得千秋 86EDT4:5 2、甲卒名籍 囗田甲卒觻得卷舒里魏長,年三十 86EDT5H:3 張掖郡昭武甲卒觻得萬年里公乘溫良,年二十五 86EDT5H:4 昭武甲卒平都里尹傰,年亖十五 86EDT5H:6 昭武甲卒觻得安定里寧嘉 86EDT5H:70 昭武甲卒氐池囗囗 86EDT5H:175 氐池甲卒孝仁里王汲 86EDT5H:183 左部甲卒觻得安樂里績蒼 86EDT5H:80 左部甲卒觻得市陽里王放 86EDT5H:224+115[8] 中營甲卒五百昭武直廷里宋音 86EDT5H:34 中營卒昭武益廣里零如 86EDT5H:74 按:這些簡記載了甲卒的籍貫、姓名,有的簡還記載了甲卒的年齡以及軍營編制。這些簡應是甲卒名籍,但簡86EDT5H:15“觻得始建國三年三月壬子左部外營觻得甲卒稟名籍”表明部分簡還可能是甲卒稟名籍。 3、戍卒被兵名籍 稾矢五十 □□□ 禁姦隧卒東郡博平布里李綰 䖟矢百五十 服一 承弦二 弩循 86EDT7:9 戍卒東郡畔東郭里吳異眾 疾 有方一 靳干幡各一 方 十 86EDHT:12 三石具弩一 服一 稾矢五十 弩㡒一 三丿 □平麥園里成蓋之 䖟矢百五十 靳干幡各一 糸韋弦二 革甲鞮瞀各一 枲長弦一 86EDHT:14[9] 4、出入名籍、致籍 東平陸中里周竟人 入 86EDT3:1 按:此簡僅有籍貫和姓名,姓名後有一字圖版模糊,整理者釋作“入”。據此,此簡可能是周竟人出入地灣時的記錄。 魏郡繁陽安樂里馬卿 86EDHT:8 樂涫丞印 世里安樂,年二□ 樂涫貞里上造張鳳年三十八 富里齊明□ 86EDT16:3A 按:此簡下端殘缺,根據簡文,此簡極可能是“致籍”。張鳳、安樂、齊明囗都是樂涫人,他們向樂涫縣申請通行證以前往肩水或居延地區,“樂涫丞印”表明縣廷批準了他們的通行要求,并發予了通關的“致”,此處的簡文記載了通關三人的姓名、籍貫和年齡,簡下端殘缺,若完整的話,應還有出入時間。這枚簡應是通關文書附帶的出行人員名籍,即“致籍”。惜通行文書未找到,僅作一推測。 長安昌陽里公乘成隆年卅二 居延丞印 大車一兩 用牛二頭 86EDT16:5 按:此為出入名籍,簡文記載了成隆的籍貫、爵位、年齡,以及所攜帶的牲畜。“居延丞印”表明成隆應向居延縣提出了通行要求,縣廷審核後給他簽發了出行的“傳致”,他應由居延出發,經過肩水候官前往其他地區。此簡應為出入傳致所附的名籍。惜通關文書未找到,僅作一推測。 5、(糧食或財物)出入簿中的“就人” 就人觻得益昌里成鳳輸肩水候官 86EDT8:16 按:此簡上端殘斷,據殘余內容和文例推斷應屬出入簿,成鳳的身份是“就人”,簡文大意是成鳳受雇于政府或他人,往肩水候官輸送食糧。 6、吏未得俸錢名籍 令史觻得安定里丁延年,本始五年二月乙卯除,未得地節二年十月盡十二月積三月奉86EDHT:16 肩水候史張普 甲 六月庚午有劾,缺 七月乙未角得除徦佐南里公乘徐業,年廿三,代張普 未得七月乙未盡十二月積五月四日奉用錢三千 86EDT5H:29 7、賦錢出入簿 出賦錢五十 賦昭武久長里大女劉直君,戶人 86EDT5H:53 8、吏除名籍 肩水窮寇隧長、觻得利處里公乘張並,年卌八 元始六年正月庚子除 86EDT5H:56 肩水金關隊長、觻得步利里公乘張誼,年卌一 建平五 86EDT5H:96 9、“傳”中出行人員的籍貫 賢兼行丞事移卅井縣索、肩水金 居延昌里毋它□□□□□遣 86EJC:3 此簡上、下、左側殘,上端焦黑,此簡于1986年采集于肩水金關遺址。根據殘余簡文,此簡性質為出入關的“公傳”,出行的辦事人員籍貫是居延昌里。 此外,有幾支簡由于殘斷嚴重,雖記載有“里”,但簡的性質模糊,故對其性質不作定性,僅簡單匯錄討論如下: 居延東鄉佐廣都里 86EDT7:16 按:此簡殘斷嚴重,性質不明。 觻得平昌里大夫 86EDT40:28+13[10] 河陽里不更宣害年卅四 86EDHT:19 按:此簡由于上端殘缺,宣害的身份不明,縣級籍貫不明。 三、“里”的分布特征 根據表格1以及“里”的記載形式,我們可以對地灣漢簡中“里”的分布特征作一簡單歸納。表格總共收郡縣統屬關係明確的“里”36例。其中張掖郡的里最多,收錄22例,包括觻得縣14里,昭武縣4里,氐池縣2里,居延縣2里,占表格總“里”數的61%。究其原因,地灣是肩水候官駐地,而肩水候官統轄于張掖郡肩水都尉府,邊塞的基層吏員一般由本地人擔任,甲卒也選自張掖郡,故張掖郡的“里”最多,占整個地灣簡“里”的絕大多數。淮陽郡4里,東郡2里,魏郡和梁國各1里,這幾個里中的人物基本都是戍卒和田卒,這和居延簡以及金關簡中戍田卒多來自關東郡國的情況相一致,反映了西漢至新莽時期內郡百姓的戍邊情形。 從人物的身份分析,甲卒都是張掖郡人,來自觻得、昭武、氐池等縣,以觻得縣最多。簡文可見甲卒的軍隊編制有中營和左部,觻得甲卒編在左部,昭武甲卒編在中營,似軍隊編制與籍貫有一定關係。里中人物的爵位有大夫、公乘、上造、不更,未見公乘以上爵位。里中人物的職業除了戍田卒、甲卒以外,還可見就人、令史、隧長、鄉佐等。 總之,新出地灣漢簡隻有不到800枚,其中記載“里”的簡更是少數,僅有40余枚,由于資料的有限,我們對新出地灣漢簡中的“里”隻能進行一些簡單的分析。要全面深入地研究西北屯戍漢簡中的“里”,僅僅依靠地灣漢簡是不夠的,應將居延新舊簡、肩水金關漢簡、敦煌漢簡中的“里”進行全方位的“掃描”,盡全資料,運用大數據分析方法,將“里”的地理分布特征和里中人物的相關信息進行科學的歸納、總結、探究。 [1] 以下簡稱《地理志》。 [2] 此簡由姚磊博士綴合。詳參姚磊:《地灣漢簡綴合(四)》,簡帛網2018年5月20日。 [3] 此簡上部有殘斷,縣里為“囗得孝義里”,余以為未釋之字是“觻”,具體推論,詳見下文。 [4]《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下》,第1637頁。 [5] 周振鶴、李曉杰、張莉:《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秦漢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299頁。 [6]《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下》,第1637頁。 [7] 此簡殘斷嚴重,既可能是戍卒名籍,亦可能是戍卒被兵籍,暫列于此。 [8]此簡由姚磊博士綴合。詳參姚磊:《地灣漢簡綴合(四)》,簡帛網2018年5月20日。 [8] 此簡上端雖殘斷,但根據文例判斷此簡應為戍(吏)卒被兵名籍。 [10] 此簡為削衣。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8年5月29日12:0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