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以王灵媒为例,详细说明其附体神灵体系。在其头顶处(头皮颤)附体神灵是一只凤凰,在脖子处(痒的感觉)是一只蜈蚣,作为掌舵教主的狐仙附在其身体的心脏处(疼),腹部附体(胀)神灵是一只蟾蜍,在身体的右手腕脉口处(脉颤)的神灵是一只黄色的青蛙,灵媒称其为金蟾,其右膝盖后侧(痒)附体的神灵是白仙(刺猬),左膝盖处(痒)附着两位仙家——龙仙与常仙。除此之外,还有几位神灵作为附体神灵的延展体系,虽不附身于灵媒的身体中,但存在于灵媒自家的神坛中,这些延展神灵包括:张果老的小毛驴、青龙山的碧霄娘娘、大肚弥勒佛,还包括地下的神灵判官等。经过上述具身化的想象,灵媒与神灵的关系变成了一种私人关系,即使某些原本具有公共性的神灵(如女神碧霄娘娘、弥勒佛)都会被改造成一种仅具有私人关系的神灵。 (二)公神信仰:冀北的女神崇拜 女神信仰是有德坪地区民众公神信仰的一个主要内容,这里的公神信仰主要是从神灵公共性角度而言的,其表现之一是每年举行的庙会活动。有德坪村民众参加的庙会主要有四个:青龙山庙会、蚕姑庙庙会、凤凰山庙会以及景忠山庙会。 青龙山庙会是距有德坪村最近的一个庙会,其也是有德坪村民众最常参加的庙会活动。庙会祭祀的神灵是三位女神,即云霄、琼霄和碧霄娘娘,青龙山被认为是三女神中老大云霄娘娘的道场,老二琼娘娘的道场在景忠山,老三碧霄娘娘的道场在碣石山。这三座山峰从空间分布来看大体呈等边三角形,分别分布于L县、Q县以及C县。这种用姐妹关系来表示的神灵分布很可能是历史上存在的一种跨地域连结形式。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去青龙山“赶庙会”是大多数有德坪村民要参加的宗教活动。景忠山在临近的Q县,它距有德坪村较远,但有德坪地区的民众有的也会去参加景忠山的庙会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被认为是碧霄娘娘道场的景忠山山顶供奉的其实不是碧霄娘娘,而是碧霞元君;同时,景忠山虽是碧霞元君祠,里面供奉的却仍旧是三位女神,除碧霞元君之外,还供奉有另外两位娘娘:送子娘娘和眼光娘娘。其实就造型而言,三霄宫里的三女神和碧霞元君祠里的三女神的形象基本是相同的,实际上,有民众也称三霄娘娘为送子娘娘和眼光娘娘,由此可见,人们对女神的身份并不是特别在意。 除此之外,另外两个当地民众会参加的庙会是凤凰山庙会和蚕姑庙庙会。凤凰山庙会仍旧在临近的Q县,于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举行,主要是庆祝山顶庙宇中的主神白衣菩萨的诞辰,这一庙会的最大特色是丰富多彩的民俗“花会”表演。蚕姑庙庙会在有德坪临近的A县,供奉三位养蚕抽丝的女神,但与三霄娘娘一样,人们对所崇拜女神的身份也有不同说法,除上述养蚕织丝三姐妹的说法之外,另一种说法是黄帝正妻嫘祖奶奶、紫姑娘娘和碧霞元君。基于上述女神形象在民众信仰实践中的混合,笔者将上述民众的公神信仰统称为女神信仰。实际上,中国宗教中的女神常被认为是同一女神的化身,民众更为普遍的称谓是娘娘,这里的女神既包括三霄娘娘、碧霞元君、白衣菩萨,也包括蚕姑三姐妹、嫘祖、紫姑等。 (三)灵媒咨询:私神与公神的沟通纽带 私神信仰的“私”只是就神灵归属而言,属于私人的神灵也能够具有公共性职能,但是这种公共性的职能的实行并不是通过类似公神信仰那样的民众祭拜行为,而是以“灵媒”为中介的“灵媒咨询”。“灵媒咨询”是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活动。岳永逸将梨区灵媒(香头)所从事的咨询内容分成三类:空间的失衡、身体的失衡以及生命机会的失衡。冀北的灵媒咨询内容基本上也可以按这三个类别进行概括,此外,笔者根据田野调查又增加了另一个类别:情感失衡。具体来说,空间失衡主要表现为阳宅风水与阴宅风水问题等;身体失衡包括身体的实病和虚病;生命机会的失衡包括事业问题和学业问题、生活不顺利问题;情感失衡包括人们日常的婚姻爱情家庭问题,以及子女教育问题(突出表现为童子的判定)。笔者详细记录了2014年4月9日到4月15日一个星期内到韩灵媒家里咨询的案例,其中空间失衡咨询16例,身体失衡23例,生命机会失衡23例,情感失衡14例,由此可见上述各种失衡均常见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冀北灵媒的另一特点是其基本上由女性承担,虽然也存在男性得神的现象,但是这些男性很少会从事咨询工作。这是因为,一方面,传统男性是一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一般在外面从事劳动生产,不会长期呆在家中,而灵媒咨询恰恰要求如此,因为访客并不会预约来访时间。另一方面,女性更适合于咨询工作,上述灵媒咨询的内容中,绝大部分都是非常私人化的日常琐事与情感宣泄,对于这类事情的处理女性身份更加便利。除上述客位的解释,灵媒有自己的主位解释,认为女性从气的角度而言,属于阴性,男性则属于阳性,由于附体神灵被认为是阴性的存在,所以其很难进入阳性充足的男性身体之中,于是女性就成了阴性神灵在人间履行职能的良好载体。 于上述有德坪的神灵信仰,以有德坪村为中心,民众参加的公共神灵庆典活动为轴,所覆盖的A县、Q县以及其所在的L县的范围为笔者文中所说冀北的地理范围。实际上,上述范围大体上也是有德坪灵媒们的看事影响范围。 三、私神信仰与公神信仰的流动 “信仰流动”视角的提出实际上是建立在宗教类型学基础上的,中国宗教研究已经提出了不少类型学的划分概念,最被人们熟知的如“制度性宗教—弥散性宗教”以及“人—祖先—鬼”等的划分。这些类型学的划分都是为了澄清中国宗教的不同面向,但总体而言,宗教类型学划分基本上属于静态的研究。这种静态的分类体系虽然是学者从事学术研究所不可或缺的方法工具,但是分类本身却也造成了知识体系的固化。宗教研究的动态视角属于对静态类型学的反思,这种建立于分类基础上的动态视角“既可以观照到曾经被忽略的细节,也能够给宗教社会学及宗教人类学的诸多经典理论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本节将在这种动态视角下对上节划分的私神信仰与公神信仰进行动态的阐释,详细说明两者的流动性。 (一)公神与私神:神灵的“移植” 私神信仰向公神信仰流动的一个表现是灵媒的私人神坛能够转变为公共庙宇。在冀北,灵媒通常会在家中设神坛,这种家庭神坛一般会供奉自己附体的诸位神灵。灵媒的神坛是其具身性神灵体系的外化形式,前文已经说明,私神体系的神灵主要通过“窍”附身于灵媒的身体之中,但由于“出马看事”的灵媒通常需要极其众多的附灵,故这些神灵不可能全部附于灵媒的身体之中,而灵媒的神坛为这些神灵提供了“居所”,神坛中的香炉被灵媒称为“座”,这被认为是神灵的座位。私人神坛非常类似于一座私人庙宇,而这种私人庙宇也确实能够转变成公共庙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