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学 > 书评文萃 >

[王雪]中国公共民俗学实践的有力探索——评《田野花信风: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故事》(2)

http://www.newdu.com 2018-06-13 中国民俗学网 王雪 参加讨论

    二、民俗学者的逻辑、问题意识与情怀
    讲好二十四节气故事,参与到节气文化的传播和文化创意之中,充分发挥文本的构建语境功能,利用民俗资源去表达和建构我们希望的世界,这是民俗学者的一个愿景。实现这个理想,我们凭借的正是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学术素养。
    王颖超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师从万建中教授,她的论文写作思路清晰,驾驭材料能力强,是一名优秀的毕业生。现在知识产权出版社从事民俗文化、人类学等相关领域编辑工作。学术训练和编辑经验让她迅速抓住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点”,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本书的创作,这样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她平时深厚的积累。正所谓厚积而薄发,作者的功力随处可见。
    比如,二十四节气说起来有系统,但知识点零碎,如何有机组合起来是难题和挑战。以立春一节为例,作者的阐释由“打春阳气转”开始,介绍立春后节气的变化,进而描述东北地区的特点:“打春别欢喜,还有四十天冷天气”,顺着东北地区的线索,介绍了立春的饮食习俗“咬春”。
    立春还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内部民俗知识,那就是春脖子长短、“寡妇年”、赖岁和“打春牛”等,作者娓娓讲述了这些习俗的局内解释、相关传说和现今流传状况。
    说到这里,立春似乎说尽了,要怎么收尾结束?作者由立春为四季转换的开始,写到人的生命周期观念!谷子由萌生到成熟,国人的生死观也从此生发,“真正的死亡就是这颗谷子没有达到成熟阶段的夭折,这是最可怕的。”夭折经常发生,祖先们选择在关口过节,消灾祈福,自然地过渡到信仰民俗,引人深思。
    谈到信仰不能不说到万物有灵观,闹春正是要以人类自身的繁殖行为感应天地,祈求和谷物一起勃发生机。至此,配图东北“跑旱船”剪纸,文气贯通,相得益彰。
    如果说将平面零散的知识点组成系统的网络,并层层深入地呈现出来,考验的是作者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既顾及普及性,又有科研性、既注重文献资料,又珍视田野资料,则是作者有意追求的问题意识。
    本书以普及为主,同时着意对某些平常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识和习俗作深入探讨,有些观点具有独创性。如对辽西马神庙中所供的神像“三位一体”功能的探求。书中不只记述了农业社会中曾经存在的习俗,对某些习俗的变迁也进行了研讨,尤其是结语部分对二十四节气在当下的现状及意义有精彩的分析。
    问题意识还体现在作者对田野作业方法的有意识的运用。本书很多资料都来源于田野调查,如某个节气庄稼的长势及耕作经验、一些现在已逐渐消失的习俗等。因此二十四节气在这里不是“故纸堆”,而是和实际生产、生活经验紧密相关。正如作者所说:“我们都是从小在农村长大,耳闻目睹过父辈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也有过直接的农事生产经验。我们根据自己儿时的记忆,加上对文献资料的按图索骥,做了访谈调查。感谢我们的父母、家人和朋友,随时解答疑问并帮助搜集资料,使我们获得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资料。”
    只有凭借田野调查对地方社会具有深入了解的民俗学者,才有可能理解地方民众对于地方文化的想法和价值观,才能够把他们的想法和价值观向地方内外的社会进行广泛地传播。
    最后,我想谈一谈一个纸面上看不到的东西,它却萦绕于全书内外,它是一种深切充沛的情感,它的名字叫“故乡”。
    王颖超与锦州群众艺术馆潘虹,两人一个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一个出生于80年代初,他们都有农村生活经验,本书是专业知识与故乡情感合一的产物。每一页、每句话乃至出书的行为本身、后续的每一次寄赠、每一个宣传,这背后的动力是什么?我看到王颖超博士内心深处坚定的几个字:“用所学回报故乡”。
    故乡的水土和物产养育了我们,我们对食物的品味、饮食的习惯、审美的趣味、对欢乐悲伤的感触,无不是故乡定下基调。民俗学者对自己的故乡充满情感,这情感是复杂的,既有乡音乡恋的滋润,又有对故乡局限的清醒认知。在此基础上的爱恋才是豁达的、健康的、可以与外界产生对话的情感表达。“如果作为一个民俗学者不具备形成实践前提的规范的实践思想,民俗学者在地方上的实践就如同那些无清醒认识地参与文化保护政策的民俗学者的实践那样,将不可能产生对地方上的文化和居民来说具有可喜意义的结果,为此,民俗学者在地方进行实践活动之际,首先必须奠定根植于地方规范的思想。”在这里起重要作用的是民俗学者的立场,感人、动人的力量最终源于自己的感动和丰富。正因为知道了文化的全部,才爱它到骨髓中。这爱化作自信与自豪,转化成连接传统与现代、地方与全球的积极力量。
    三、美图、美食加美文的三重诱惑
    如何将学问与现实和社会的需要对接?作者选择了现代人渴望的“仪式感”来切入。祭祀曾经是我们重要的生活方式,带给我们意义和归属感,现代化带来了科学昌明,民间信仰在很大程度上被污名化,人们心灵的真空等待着被填补。于是饮食习俗、传说、谚语等原本附着的民俗样式逐渐增添了分量,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建构仪式感的方法。我们到旅游景点,总想听到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想品尝当地特色的小吃和美食。做一件事如果能引用到一个互文的谚语,这件事也仿佛从平常的时间中挣脱出来,获得了“瞬间”的纪念意义。
    生活在碎片化时间中的人们渴望意义和价值,如果一本书能给你什么时节应该吃什么的指导,还给出你丰富的理由,那我们过的就不是生活而是文化了。
    作者采取了三种方式赋予仪式感以血脉和气韵,那就是美图、美食和美文的跨界整合。以强大的吸引力抓住读者的兴趣点,俘获广大的读者群,获得美好的传播体验。
    笔者见到此书,正值清明节气,书中写到“七九河开河不开,渤海湾的春季渔汛要清明之后的4月中旬左右。此时虾爬子正值产卵期,它的肉质饱满、味道鲜美,可以直接煮,也可以用它的鲜肉拌入饺子馅……”看到此处我迫不及待打开手机的铁路12306APP,定购了回锦州的火车票,微信爸爸:“虾爬子准备”。在城市生活久了,已忘记了清明后是吃这种美食的最佳时期。正好和清明小长假配合,让好久没回家的我跳上了火车,得以踏上家乡的土地,和父母亲人们见面一叙天伦,也得以给逝去的老人扫墓,生命仿佛因此增加了厚度。当虾爬子拿到手里之时,“正值产卵期”五个字幻成了硬硬厚厚的触摸质感,紧接着变为金黄色的长长一条鱼子,塞到嘴里,满满的海潮涌动,香甜的海边气息笼罩全身,挡不住的放松、愉悦。我喜欢这次突然的旅程,感谢《田野花信风》为我开启的契机。
    朋友圈里“小福”点评到:“第一次看见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东北节气,看得直咽唾沫。”确实,让人咽口水的地方俯拾皆是:“头伏饺子二伏面,在辽西人的饭桌上,这一天的伏面应该是过水面,而且过的还是井拔凉水,伴之以紫皮蒜和鸡蛋酱。爽口有味无与伦比。还有‘高粱米水饭咸鸭蛋,给个村长都不换’之说。”没有对食物习俗和味蕾的千万次刺激与习惯,没有细致入微的田野访谈,没有跃然纸面的享受感与热爱之情,我们不可能看到这样的食俗描写,感受不到这样的诱惑,完全可以作为“舌尖上的中国”千金不换的底本。
    本书的配图则是策划的又一大亮点,它大有来头,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国家级传承人赵志国特意为本书而剪,剪纸以每个节气的民俗事象为主,具有浓郁的东北特色,完美融合到二十四节气民俗的叙事中。
    从阅读的接受效果来看,这些高水平的剪纸作品令人瞠目,刷新了笔者对于剪纸的固有刻板印象。这完全是艺术品,而且是地域生产出的艺术品,里面的老太太、大姑娘都像是从地里蹦出来的利索、精神、痴情。以第74页的“老太太喂猪”为例,这头猪没有生存压力,并且具备着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气质,它的两只后腿跳离地面,屁股上歇息着大公鸡,尾巴向天空的方向开成了一朵狗尾巴花。它的头有着猪八戒的神气,真不知道神情这种东西是怎么剪出来的。只见它半蹙着眉头,大口地吸食着面前的美味佳肴,仿佛吃完还要去处理猪国大事一样。这样的猪只有它旁边的老太太才能养出来。她穿着扎起裤脚的棉裤,梳着一个大抓髻,鬓角还戴了一朵大芍药花,手里拎着小桶,拿着小瓢,嘴微微张开,似乎正在跟她的爱猪说着话。人与猪生于天地间,每一天每一刻都要过得精神,活得欢实!
    掩卷良久,剪纸的图片中的人物、场景和精气神还在思维深处活动,挥之不去。不用笔,没有油彩,不需要优雅的书房画室和画桌画轴,一把剪刀,说话间剪出生活,谈笑中剪出向往,独特的魅力在艺术家手里获得了更新的生命。这些创作有机地融入文字的叙述,相互激赏,嗟叹再三,余味深长。
    全书的写作风格亦如上述美食与美图带来的审美感受,文从字顺,清爽怡人,这部分取决于作者的叙述策略。二十四节气主要为了指导农事,但本书没有拘泥于此,而是突出了文化特点,记述了每个节气的物候特征、农事生产习俗、节日习俗、饮食习俗等,既五花八门,又重点突出。引用了很多谚语、俗语等,语言通俗易懂,使东北人读起来亲切可感,唤起共鸣;外地人也能从中有所对照,引发对自己故乡二十四节气民俗的兴趣。
    美文效果的取得另外则来自作者清晰的思路和真挚的情怀,文风如清水芙蓉,朴素明朗。在作者笔下,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过去留下来的传统遗产,也是民众日常的生活,更是一种可以不断再生产的文化资本。在中国人的认识中,天道与人道互相感应,周而复始、循环不绝,也因而永葆生机,它具体化为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珍贵的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在不知不觉中,全书完成了这种理念的传达,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国生活方式的传承者,都应对民俗生活保持自觉,将日常生活中的中国方式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