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董秀团]心理疏泄与群体记忆:基于《火烧松明楼》传说“完型化”过程的探讨(3)

http://www.newdu.com 2018-06-14 中国民俗学网 董秀团 参加讨论

    先说六诏归一史实与松明楼火烧一炬情节的粘附。
    根据前面的文献梳理,可知现存较早记载《火烧松明楼》传说相关内容的是元代《记古滇说》,但该书仅有蒙氏灭五诏及慈善死节的事迹,没有建松明楼的情节,更无慈善以臂环认领丈夫尸骨的说法。那么,元代是否产生了火烧松明楼这一情节?刘小兵认为《火烧松明楼》故事产生的时间是大理国时期,并肯定张道宗当时是知道该故事的,至于为何《记古滇说》只述兼并五诏和慈善以死明节的事迹而没有火烧五诏的情节,他认为是因为《记古滇说》并不是在专门记述《火烧松明楼》传说,“而是在说到邓睒城时顺便引出慈善夫人负守邓睒这一片断。至于火烧五诏的情节因为是发生在南诏都城,所以被省略掉了。”[7]]然而,此推断还不能令人完全信服,并且《记古滇说》在说到南诏都城时亦未提到松明楼火烧五诏一事。故笔者认为,这恰恰说明此时还未产生火烧松明楼这个具体的情节。
    从《记古滇说》的记载,可知元时蒙氏平服五诏和慈善死节的情节已经得到流传。笔者认为,其中蒙氏平五诏的情节在大理国时期可能已经出现。该情节依托于南诏统一的史实,与南诏时期的社会发展和历史状况密不可分。蒙氏吞并五诏的史实在《蛮书》、《新唐书》中均有详细记载。但是,六诏归一和南诏建国也经历了动荡不安和残酷兼并的过程,并非如民间故事中所述仅是付之一炬便告完成。在六诏统一的进程中唐王朝起到了关键性的助推作用,南诏并吞五诏建立地方民族政权得到了唐朝的支持,充分反映了唐王朝在与吐蕃相抗衡的过程中,为自己建立过渡地带的政治考量和历史背景。南诏故地蒙舍川地理物产较为优越,《蛮书》、《南诏源流纪要》对此均有记载。面对吐蕃的逼迫之势,基于蒙舍诏的野心及优势,唐朝在权衡中意欲扶持之以形成与吐蕃相抗衡的政治势力。六诏统一事发南诏时期,但与历史事实的发展相比,传说的产生和流传有一定的滞后性,两者之间不太可能完全同步。所以大理国时期有了关于六诏归一的相关叙事可能更合乎实际。尽管蒙氏兼并其余五诏的民间叙事在大理国时期可能已经出现,但此时的叙事还受到刚刚过去的历史的制约,还没有产生脱离史实的大量虚构,还没有将这个统一的过程简单化、集中化为火烧一炬的情节。再言之,南诏、大理国时期,蒙氏建国乃为正统,民间讲述自然亦不可能完全摆脱正统思想的制约,故后来《火烧松明楼》传说中对皮逻阁的批判以及暗含简单、粗暴等意味的火烧一炬情节在此时都还不太可能出现。因此,大理国时期还没有产生松明楼火烧一炬的情节母题。
    及至大理国覆灭,南诏、大理国时期原有正统地位丧失,文化转型势在必然。在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火烧松明楼这一核心情节得以产生,并被粘连到原有的六诏归一情节中。这一过程是在明代才得以完成,故元初的《记古滇说》并无记载。火烧松明楼核心情节的出现,反映了民间传说在流传过程中基于社会、历史需要不断被改造、建构的动态过程。民间传说与历史的纠葛是常见现象,但传说毕竟不等同于历史,因而《火烧松明楼》确以六诏一统的史实为背景,但又加入了民间的想象、虚构、夸张和诉求。
    再说慈善死节与火烧松明楼母题的勾连。
    《记古滇说》中虽有慈善死节之说,但未明言此与火烧松明楼情节的关联。或者说,《记古滇说》中的慈善死节主要还是与六诏归一有关的衍生情节。但在元明之后,伴随着《火烧松明楼》传说的“完型化”进程,慈善与火烧松明楼这一核心母题发生了联系,主要表现就是慈善对火烧松明楼的预料及用铁钏附夫手臂这一先见性情节的出现和丰满。慈善正因预见丈夫在松明楼被烧死面目全非的境况,才有让丈夫戴铁环之举,这一点又与死节母题顺理成章联系起来。慈善死节与火烧松明楼情节的附着,体现了火烧松明楼这一核心母题的形成及在传说“完型化”进程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它以强势之力吸附着原有的不同情节,将它们整合为《火烧松明楼》传说的一部分。
    最后再说火烧松明楼一事被改造为火把节起源传说。
    在白族民间,《火烧松明楼》常被用于解释火把节来源,属火把节起源传说之一种。但是,《火烧松明楼》并非火把节起源传说的原初表述,也就是说火把节原本与火烧松明楼无关,火烧松明楼与火把节的缀连是明代以来对火把节起源传说的一种改造。
    师荔扉《滇系·杂载》列出火把节来源的三种主要说法:武侯南征、曼阿娜之妻阿南、邓赕诏妻慈善。事实上,元代以前的诸多文献,都没有火把节是纪念武侯、阿南、慈善的记载。《记古滇说》同样没有将慈善与火把节相联系。“今考此三说之见于记载者,多出元、明以后。”[8]到《白古通记》中,才出现了建松明楼焚五诏和慈善妃的记载。可知,松明楼为火把节起源传说实际也是以松明焚诏和慈善死节母题的出现为基础的。游国恩指出:“证知宋、元之际,松明焚诏之说尚未有也。然则谓火把节因慈善而起者,其在元、明之交乎?”[9]正是在明代以后,松明楼焚烧五诏以及火把节是为了纪念慈善等说法增补进入到该故事中,《火烧松明楼》被改造成为火把节的起源传说。《南诏野史》等地方史志中对慈善说多加渲染,并开始将松明焚诏和慈善事作为星回节或“火节”的起源传说。有的则进一步将星回节与火把节等同。如谢肇淛《滇略》记载火节民俗,并说火节又谓星回节。清代以后的文献中,星回节即火把节的表述越来越常见,人们对火把节即星回节的说法大多全盘接受。事实上,游国恩通过考证,认为火把节即星回节之说乃为讹误。星回节乃南诏岁终的节日,而火把节是岁中六月的节日,两节均为云南地区重要的土俗节日,星回节早在前蜀《玉溪编事》及《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籍中已有记载,而火把节,则元代文璋甫有七律《火节》描述节日盛况,李元阳《云南通志》“全省土风”条中也记载了六月二十五日束松明为火炬以火色占农的习俗。所以,星回节和火把节是南诏以来包括白族先民在内民众的重要节日,但这两个节日原本各行不悖,和松明焚诏及慈善事也无瓜葛,正是明代以后,伴随着松明焚诏和慈善事迹的勾连和两节的误而为一,松明焚诏和慈善之说才被改造为火把节起源传说。
    相呼应的证据就是,在云南过火把节的民族中,并不是只将松明焚诏和慈善说作为火把节的起源,而是还有更多样的表述。杨亮才指出,就火把节的起源来说,“‘火烧松明楼’并不是它最早的起源。”[10]白族《火把节》传说,讲述薄邦救民心切,忘了观音先撒五谷、后撒树种的嘱咐,将五谷和树种同时撒出,导致层层树林遮挡返回之路,人们点燃火把寻找薄邦,形成六月二十五日的火把节。[11]另有流传于洱源白族中的《五谷神王》,说跋达到观音那里求得五谷籽种,在撒五个小葫芦里的种子时,背上大葫芦的塞子掉了,掉落的树种长遍高山,跋达找不到回家之路,观音封他为“五谷神王”,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人们点燃火把祭祀跋达。[12]这两则传说将火把节的源起与谷种起源相联系,或为白族火把节起源传说的原初形态。这也说明《火烧松明楼》并非原初型的火把节起源传说,而是在历史进程中根据现实需要才逐渐被改造为火把节起源传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