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地灣漢簡》研讀札記(六)

http://www.newdu.com 2018-06-25 武汉大学简帛网 孫占宇 参加讨论
(蘭州城市學院簡牘研究所)
    

    □地……  86EDT65:20A
    此簡兩行書寫,殘破較甚,整理者皆未釋。細看圖版,左行第二字可釋,作下形:
    
    其右部為“也”,左部依稀可辨是“土”形,故釋作“地”。
    
    十九日夜鄉晨…… 即廿日=餔時付  86EDT79:1
    簡首殘破之處存下形:
    
    整理者未釋,大約是由於此形與“十”“廿”二字皆相近,不好判斷。今看此簡內容,似是“郵書課”之類,其下部有“廿日”,則此處為“十九”的可能性最大,故釋為“十”。
    
    □□也常令 □  86EDT79:2
    此簡墨跡很淡,書寫草率。出於謹慎,整理者僅釋出第五字“令”,其餘未釋。今嘗試對第二三四字提出釋讀意見。
    第二字略有殘損,作下形1:
    形1: 形2:276.16   形3:4.36  形4:
    漢簡草書中多見“心”字底省寫作一橫的情形,如形2-4。形1寫法與此雷同,唯上部“刀”字頭寫法不太像,我們懷疑也是“急”。
    第三字略有殘損,作下形1:
    形1: 形2:EPT48:53B  形3:EPT44:8B  形4:武醫84B
    漢簡草書中多見“也”字最後一筆寫作豎劃拖筆的情形,如形2-4。形1寫法與此雷同,我們認為也是“也”。
    第四字略有殘損,作下形1:
    形1: 形2:EPF22:439    形3:敦102   形4:敦226
    漢簡草書中或見“常”字中部省去“口”的情形,如形2-4。形1寫法與此雷同,我們認為也是“常”。
    
    長守富也。高而不危,以長守貴,富貴□□□□□  86EDHT:17A
    □王□解祐,吉兇憂或,卒至毋時,君子不敬,何以之?  86EDHT:17B
    此簡內容不是西北漢簡中常見的官文書或私記,已引起研究者注意。魏振龍先生指出,A面內容與《孝經·諸侯章》中的某些語句類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漢代河西地區《孝經》的流布和孝悌思想傳播的一般情況。先轉引《孝經·諸侯章》相關內容如下: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
    簡文中的“無”字作下形:
    
    原釋作“所”,顯然是受到上引《孝經·諸侯章》的影響,可見整理者也已經注意到此簡與《孝經》的關係。但僅就字形而言,此字確實與“所”不類。故,此處我們將其釋作“無”,字形大體相合,唯下部“灬”幾近磨滅,僅存最右一點。此點上有一短橫筆,應是此簡係二次書寫,而首次所寫削刮不盡所留。此簡右部有多處殘留筆劃,應皆作如是觀。
    若此字釋“無”可從,則其意涵或正與《孝經》中“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一句相反。抑或此字本是“所”,而抄寫著誤作“無”。個中緣由,值得再三揣摩。
    B面簡首,整理者釋有“聖王”二字。今看簡影,此二字墨跡較淡,書寫風格亦與後文不類。作下形:
    
    第一字作“耳”形,明顯不是“聖”,暫缺釋。第二字作“王”形,暫存原釋。“王”下一字,僅存左部“厶”形,我們懷疑是“以”之殘。
    “解”下一字作下形:
    
    原釋作“祐”。看字形,應該是是“祚”字,從文意連貫的角度來看,似較“祐”更佳。今暫備一說,尚祈有識之士再作深入討論。
    “哺”字作下形:
    
    原釋作“輔”,當是將左旁看作“亻”,先隸定作“俌”,再轉寫為通用字“輔”。(《說文》:“俌,輔也。從人甫聲。”段玉裁注:“謂人之俌,猶車之輔。今則輔專行,而俌廢矣。”)細看右旁,似是閉合之形,因此改釋作“哺”。[1] 《禮記·坊記》云:“子云:‘小人皆能養其親,君子不敬,何以辨?’”似與此簡“君子不敬,何以哺之”有一定關聯。
    “如”字作下形1:
    形1:如 形2:毋
    原釋作“毋”,應有一定依據,今無從知曉。但與此簡中另一釋“毋”之字(上形2)比較,此字中間似有兩道豎筆,而右部兩道橫劃則無延伸,釋“如”更勝。
    
    地節四年三月辛巳朔庚戌肩水
    隧卒□定里功勞  86EDHT:18A
    簡文“卒”僅存右部筆劃,殘筆作下形:
    
    其中部可見一“人”形,結合上文來看,當是“卒”。
    “縣”字下部略殘,作下形:
    
    整理者未釋,當是此字較小,其上又有筆墨,造成一定干擾。今看此字,雖有筆墨脫落,但基本輪廓可辨識,可參看如下諸形:
     EPT59:58 EPT51:15 EPT40:46 EPT57:108B
    “侯”字上部略殘,作下形:
    
    整理者未釋,我們先前改釋作“侯”。今看字形,亦有釋“疾”之可能。聊備一說。
    “勞”字僅存左部少量筆劃,作下形:
    
    綜合考慮以上殘筆及上文,我們將此字擬釋為“勞”,可參看如下諸形:
     EPT53:152 EPT53:22 EPT5:1 EPF22:243
    此簡下殘,似是肩水候官為某隧戍卒申報功勞的上行文書,類似的完整材料可見如下數條:
    初元三年十月壬子朔辛巳,甲渠士吏彊敢言之:謹移所自占書功勞
    墨將名籍一編,敢言之。    282.7
    始建國五年九月丙午朔乙亥,第二十三隧長宏敢言之:謹移所自占
    書功勞墨將名籍一編,敢言之。   EPT5:1
    始建國元年九月庚午朔戊戌,富善隧長……
    書功勞墨將名籍一編,敢言之。   ESC:73
    
    □□□□□□□用禁同亭卒典倉廣
    ……  86EDHT:46
    此簡筆墨脫落之處甚多,簡文內容也不常見,缺乏相應文例,釋讀難度較大,鑒於原釋文難以通讀,此處我們不揣淺陋,提出新的釋讀意見,冀收拋磚引玉之效。
     “用”上一字基本完整,作下形
    
    此字頗為怪異,似“年”形,但中間豎筆並未貫通。但翻檢多種工具書,我們還是可以找到“年”字的類似寫法,如:
     EPT68:16 EPT68:16
    以上兩例皆不似殘字,應是“年”字也有這種寫法,不多見而已。故,此形有可能是“年”。
    “同”,原釋作“所”,字作下形:
    
    今看字形,更似“同”形,而右部豎筆殘去。字例不贅舉。
    “亭”,原釋作“稟”,字作下形:
    
    今看字形,更似“亭”形,而中部筆墨多有脫落。字例不贅舉。
    “卒”,原釋作“平”,字作下形:
    
    初步翻檢白海燕及李洪財所編兩部文字編,“平”字腰部左右兩邊皆作一點,無作“人”形者。因此我們懷疑此字應是“卒”之殘,而上部一點脫落。
    “同亭卒”,或是“同屬於某一亭之卒”義。居延新簡EPT57:17:“舉二苣火,博南隧去當谷隧三百卌步,廣地同亭卒□”是其例。又,EPS4T2:114A:“幸甚幸甚!爲勝叩頭多請二兄同亭大夫”,EPT11:3:“陽又賣同隧卒萊意官襲絝遮虜季游君所直千六百五□”,EPT52:92:“四月甲午同隧卒吕爲取橐”,肩水金關漢簡73EJT1∶50:“同隧卒同郡縣棘里吳”,皆可作參照。
    原釋作“其”之字如下形:
    
    放大後可見此字中部方框內有一道橫劃,兩道豎劃(左右傾斜),似與西北漢簡中常見的“其”字不同。今按,“其”字隸書寫法可以如下數例為代表:
    EPT57:1 EPF22:63A EPF22:27
     EPT51:724 EPF22:691 EPT52:5
    其中方框內為兩橫一豎或“十”字形,二者差異比較明顯。竊以為此字或可釋作“典”,字形可參看如下幾個例子:
     EPT68:89EPF22:149 EPT59:61 EPT68:66
    聯繫上文“同亭卒”,“典”“倉”“廣”三字或三人之名。
    
    亢父昌陵里  86EDHT:54
    “樂”,原釋作“梁”,字作下形:
    
    細看圖版,此字上部與“梁”不類,而與“果”“樂”近似。考慮到此處應是人名,暫釋作“樂”。
    “樂”字上部筆劃較多,書寫不便,西北漢簡中有時省作兩“厶”之形,見下例:
     EPT51:459A EPT56:307 EJT4:1000 敦1304
    
    所實持錢來挾善刀一  86EDHT:56A
    此簡書法拙樸,字跡較清晰,整理者已有很好的釋文,此處略陳陋見。
    “實”字作下形:
    
    此字上部有一點,或是整理者釋“實”的主要原因。但整體來看,此字與常見的“實”不類,試舉該字典型寫法如下:
     EPF22:30 EPT53:33A EPT6:13
    在居延新簡EPT51:101中,人名“張少實”之“實”作下形:
     EPT51:101
    與此字同。但應考慮到人名有誤釋的可能。
    “魚”,整理者未釋,字作下形:
    
    我們認為此字應是“魚”,唯其下“灬”寫作“火”,與常見寫法不同。若此字釋“魚”不誤,則其上一字為“買”的可能性較大。
    
    里董□  86EDHT:68
    簡尾一字作下形:
    
    整理者未釋,今看殘筆,或是“黑”。西北漢簡中有以“黑”作人名者,地灣漢簡86EDHT:44有“候長黑”,可證。
    
    已收(上艹下裝)索遣吏之城官取屏泥未還=遣吏  86EDT5H:19
    “起”,原釋為“彭”,字作下形:
    
    今看字形,當是從“走”之字,其右部三點或是“己”之殘,準此,則此字可釋為“起”。[2]
    
    □長伸中起居此人明勑諸部有行者輒苛捕致以爲賞□  86EDT5H:49
    “辟”,原釋作“尉”,字作下形:
    
    今看此形,應是“辟”。字形可參看如下諸例:
    86EDT5H:50EPF22:655 皇象《急就章》
    辟,通“壁”,即塢壁,為塞上屯軍堅守之所,長官領之。地灣漢簡86EDT5H:50:“肩水騎千人張實量張掖左農右長官辟在……”可參看。《後漢書·鄧禹傳》:“唯置馳刑徒二千餘人,分以屯田,爲貧人耕種,修理城郭塢壁而已。”《後漢書·樊宏傳》:“五年,轉河內太守。時羌復屢入郡界,準輒將兵討逐,修理塢壁,威名大行。”皆是。居延地區駐軍之辟有“卅井辟”(EPT57:82)、“遮虜辟”(EPT51:125)等,另有屯田之辟如“第五辟”(EPT59:570)、“第十辟”( EPS4T2:51)等
    
    罪敢言之  86EDT5H:52
    簡首一字僅存少量筆劃,整理者未釋,作下形:
    
    今看字形,當是草書“罪”之殘,“叩頭死罪敢言之”乃是西北漢簡中的習語。字例可參如下諸形:
    EPT65:39 ETP59:14 EPT59:286 ETP16:7
    
      □□□□付少九十卩
    □□□□□九十八卩    •凡出泉千五百
    入布一匹四百五十卩    今見二千三百一十八   86EDT5H:60
    上欄右行“九十八”下鉤校符號“卩”,原釋作“丿”,今看圖版(形1),應是“卩”。[3]
    下欄右行“九十”鉤校符號“卩”,原釋作“七”,今看圖版(形2),也是“卩”。
    形1 形2
    
    月廿一日旦發行亭隧七所到橐他候官坐傳閣外勞見吏卒上城覆  86EDT5H:62
    “閣”,原釋作“客”,字作下形:
    
    細看圖版,原釋作“宀”處,應是“門”之草寫之形,故此字應是“閣”。[4]閣,塞上倉儲之所。裘錫圭《漢簡零拾》:閣是專門存放東西的地方,戍卒把暫時用不着的錢和衣物存在候官治所的“閣”中是一種普遍現象。
    
    左部甲卒觻得安樂里績戎  86EDT5H:80
    “戎”,原釋為“蒼”,字作下形:
    
    細看圖版,與“蒼”不類,應是從“戈“之字,我們暫釋作“戎”。[5]
    
    狀並官隧年姓名如牒先年□  86EDT5H:92
    “隧”,原釋為“除”,字作下形:
    
    細看圖版,似有塗改痕跡,但整體輪廓與“除”不類,應是“隧”。“隧”字常見,寫法繁多,字形不贅舉。
    
    府遣醫診治敢言  86EDT5H:93
    “府”字僅存少量筆劃,作下形:
    
    據文意,我們揣測應是“府”之殘。後文有“府遣醫診治□”(86EDT5H:161),與此簡內容相同,書風相近,應是同一人言同一事之書,可證。從此簡來看,簡86EDT5H:161尾之殘字,應是“敢”。
    
    來文書不可是政宜以赦令除唯  86EDT5H:94
    “煩”字基本清晰,整理者未釋,作下形:
    
    細看圖版,應是從“火”從“頁”之形,今釋作“煩”。字形可參看如下諸例:
    煩:敦2257 敦2257  領: EPF22:201 頭: EPF22:351
    
    力日夜作治不敢出五月十五日□  86EDT5H:122
    “敢”,原釋為“臨”,字作下形:
    
    細看圖版,應是從“敢”字草寫之形。字形可參看如下諸例:
    491.10A 額99ES16SD1:3 73EJT10:121A 73EJT5:5
    
    安 未得居聑元年五月盡七月  86EDT5H:148
    “安”字僅存少量筆劃,原釋為“世”,字作下形:
    
    細看圖版,下部作“女”形,其上還有一道橫筆,筆劃青細,著墨較淡,應是“宀”之殘。字形可參看如下諸例:
    EPT52:20 564.4 58.17+193.19 267.3
    後候史賞敢言之謹  86EDT5H:151
    “謹”字僅存少量筆劃,整理者未釋,作下形:
    
    今看圖版,應是“謹”字右上部分。西北漢簡官文書中“敢言之”下習見“謹移”“謹寫移”“謹安”“謹伏地再拜”“謹驗問”等語,不贅。
    
    參考文獻:
    1.甘肅簡牘博物館等編:《地灣漢簡》,上海:中西書局2017年版。
    2.陳松長編著:《馬王堆簡帛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
    3.陳建貢、徐敏編:《簡牘帛書字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1年版。
    4.白海燕:《“居延新簡”文字編》,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馮勝君教授。
    5.李洪財:《漢簡草字整理與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6月,指導教師:林沄教授。
    
[1] 此字之釋讀,多承陳玲、馮玉等學友提示,謹致謝意。
    [2] 此字之釋讀,多承馬智全等學友提示,謹致謝意。
    [3] 此符號之釋讀,是楊眉學友的意見,暫附於此。
    [4] 此字之釋讀,多承肖從禮等學友提示,謹致謝意。
    [5] 此字之釋讀,是肖從禮學友的意見,暫附於此。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8年6月16日17:5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