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博物馆门前矗立着两尊威武的青铜雕塑,像两位护法一样镇守着省博的北大门。其形象十分奇特,似狮而有两翼,头部高昂,怒目圆睁,长舌坚挺,利齿交错,像在张口咆哮;四肢弓曲,利爪外撇,平稳有力地撑住躯体,极富强健矫捷的力度美;前胸宽阔低沉,后臀隆起,两肋间生出长翼直指天空,似乎随时准备腾空跃起。这就是根据河北省战国时期中山国出土的文物瑰宝——青铜错银双翼神兽同比例放大而成。 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中七汲村西1.5公里的高地上矗立着两座东西并列的金字塔形高大土丘,当地人称为“陵台”。关于陵台的主人,当地一直有个传说:唐朝有位天寿太子在此出家舍身,朝中两位丞相奉命寻找太子来此也随之死去,故两座陵台为唐代两位丞相的墓葬。1974年3月,当地刘杨村村民将挖渠中发现的战国时期青铜器和玛瑙环送交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文管处派专家对现场残存墓葬清理的同时,又对附近区域进行了调查勘探,得知三汲乡一带分布有大量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其中尤以中七汲村西的两座陵台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由于取土对墓葬破坏严重,如不及时进行抢救发掘,大量的各类考古信息将随之消失殆尽,故1974年11月至1978年7月,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对M1(两座陵台中西侧一座)、M3、M4、M5、M6及陪葬坑、车马坑等进行了发掘。通过发掘最终证实了平山县三汲乡一带为战国中山国的王陵区,共埋葬第三、四、五位中山国国君:中山桓公(M7)、中山成公(M6)、中山王璺(M1)。其中青铜双翼神兽的主人——中山王璺是中山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国君,其统治时期是中山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 错银双翼铜神兽共发现两对四件,其中东库两件,西库两件。四件神兽除东库两件头朝右,西库两件头朝左外,其形制、尺寸、重量、纹饰及装饰方法均基本相同,底部均铸有铭文。神兽昂首向左,圆颈直竖,前胸宽阔而低沉,两肋生翼,身体修长,背部有脊,臀部浑圆,足如钢钩,四爪,后尾斜垂呈花鞭状,尾尖上翘;头微上扬,阔口微张,作咆哮状,露八齿,长舌上扬,如意云钩形鼻,双目圆睁,桃形耳,两耳中间有一角后弯,角尖前勾;四肢弓曲,利爪抓地,两翼贴于身侧,作欲腾飞状。该器周身用银线错出口、眼、耳、鼻、毛、羽之轮廓,神态雄奇而灵秀,尤其背部错出两只蟠曲于云中的龙雀鸟纹,加之两翼长羽上扬的意态,更增加了神兽的动态灵气。在神兽腹底横铸有铭文。器通长40、高24厘米,重11.45公斤。从铭文我们可以知道该器制于中山王十四年(前314),负责制器的部门为左使库,工匠为孙固,工长为。 关于双翼神兽的造型,有人称其为飞廉,并肯定其即为风神。据《古史箴记》载:“风伯飞廉鹿身雀首,头生尖角,通身豹纹,尾如黄蛇,帮助蚩尤一方参加华夏九黎之战。曾联合雨师屏翳击败冰神应龙。后被女魃击败,于逐鹿之战中被擒杀。”另有《楚辞集注》和《汉书·武帝纪》据颜师古、应邵、晋灼等注释中对飞廉形象的描述:飞廉是一种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纹的飞禽。由上可知飞廉的造型应为:鹿身雀首、头有尖角、通身豹纹、蛇尾,其与双翼神兽的造型相差甚远。关于双翼神兽造型的各类推测仍在继续,我们无法走入两千多年前的中山国中,从当时的文化中去体会人们对此神兽造型的寓意,只能在此精美的瑰宝前驻足,静静地去体会神兽所散发出的战国时期中山国特有的神秘文化。 关于双翼神兽的使用功能,研究者们根据其出土地点、环境及伴随的出土文物,推测其为王帐中镇席的镇物或作陈设以增强王之雄威。我们认为其作为陈设器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虽然东库的两只神兽与帐具等生活类器物伴出,但西库的两只却是与铜、陶礼器及乐器、玉器等同出,且东库两只的位置位于东库的中部空地处,与各类生活类器物未见有直接的组合关系;另外作为镇器的一组四件,不应分置于东西两库中。 关于双翼神兽的造型、使用功能、错银工艺及所蕴含的神秘中山国文化等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中山国灵寿古城与王陵的发掘只是中山国历史研究中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于中山国的疆域、王族世系、族属、文字、建筑等问题,及其政治、军事、文化等的研究都还需大量的考古及文献资料进一步论证来充实。(梁彪)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