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 朱士沂 “孔雀蓝釉”又称“法蓝”,是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烧制后呈现亮蓝色调的低温彩釉,它属于西亚地区的传统釉色,其品种在唐宋时期通过商贸往来进入了中原,并陆续在金、元时期的窑场开花结果。该类产品通常使用低温石灰釉,与我国传统的以氧化铅为助熔剂的低温配方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部分器物烧成后釉色偏绿,因此人们习惯将其称作“孔雀绿”或“法萃”,有时亦用“萃蓝”一词。 这是一件元磁州窑孔雀蓝釉黑彩扁菊长颈瓶(图1),瓶体通高16.5厘米,由口、颈、腹、胫和圈足组成。其中唇口高0.5、颈高8、腹高6.5、胫高1厘米,圈足高0.5厘米。该长颈瓶圆口方唇折沿,瘦长颈,溜肩,鼓腹下坠——类似胆式瓶,缩胫,圈足微外撇,底部内凹呈圆弧状,与圈足连成一体过渡自然。该瓶瓶身满施孔雀蓝釉,圈足及底部无釉。从瓶底露胎处观察,该瓶胎土呈肉红色(图2),胎体略显粗松,但叩之感觉瓷化程度尚佳,釉下有一层化妆土,胎釉结合不够牢固,局部有脱釉斑点,在放大镜下剥釉留痕处清晰可见胎体上的黑彩痕迹,其釉面周身满布蝇翅纹。根据以上信息推断,该长颈瓶采用的是釉下装饰技法,即先在涩胎上绘上设计好的图案并施化妆土,然后再罩上一层釉入窑焙烧。 该长颈瓶的主题图案由口沿下方、长颈与腹的过渡溜肩处及腹下部各三道黑彩弦纹隔开。颈部为竹子图案。几株瘦竹隐隐约约分布于颈部一周,其状好似随风荡漾,正在与大自然奋力抗争。在“秋风细雨”中摇曳的竹子虽寥寥数根,却再现了竹子的秉性。其不惧风雨,凌风傲骨,宁折不弯的铮铮铁骨,饱含着坚毅挺拔的气质和虚心高洁、傲骨凌空的品格,代表的正是刚正不阿、蓬勃向上的一种精神。刚柔相济、昂首挺立,连北宋大文豪苏东波对其都仰慕有加,其发自肺腑之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已成为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流传至今。长颈瓶腹部主题图案为菊花与蝴蝶。三朵盛开的秋菊均匀分布于长颈瓶的腹部,在每两朵菊花之间的上部又各绘制了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 “秋菊盛开,清香四溢,蝶花追逐,翻飞争艳”的情景。灵动的蝶寻香飞向花蕊,娇艳的菊笑迎展翅的蝶,其情其景沁人心脾。 蝴蝶与菊花同时出现在一个图案的画面中虽然相对较少,但自古以来偶尔有之。如宋代朱绍宗所绘《菊丛飞蝶图》,就描绘了一丛盛开的菊花,引得蜜蜂逐花而至,蝴蝶上下翻飞,使画面生机盎然。蝴蝶与花组合在一起表示蝶恋花,隐含爱的涵义;秋菊代表长寿,蝴蝶与菊花组合在一起表示忠贞不渝的爱情,在这里其寓意应该是同甘共苦,不离不弃,相爱相伴,白头偕老。 菊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之一,它恬美淡定,素雅多姿,虽姿色娇艳,却艳而不妖,不以“姿色”取媚,不畏瑟瑟秋风,不惧寒冷,能凌霜盛开,是西风不落傲霜之花。唐末农民起义军将领黄巢将菊花比喻为能征善战的“勇士”,他笔下的菊花是“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东晋大文豪陶渊明,将菊花比喻为清静高雅、远离尘世的君子,他在《饮酒·其五》中写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达了一个隐士所追求的不事王侯、弃绝官场,向往世外桃源,躬耕田园过上安居乐业的隐逸生活。菊花在秋天所具有的百花凋零我盛开的特征,使其在古人的心目中已然成为不畏强权、刚正不阿,一身傲骨、勇敢坚贞,超然脱俗、高雅纯洁的象征。 早在宋代,菊花图案就被大量运用在陶瓷装饰中,所涉及的窑口包括定窑、耀州窑等著名窑口,其装饰技法繁多,有刻划花、剔花、印花和剪纸贴花等。进入元代,由于汉族文化、蒙古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碰撞,造就了元青花的横空出世,瓷器的装饰也进入了以绘画表现形式为主的时代。特别是装饰性的构图方式、稳重的单色釉色彩和灵动的釉下绘画表现力的相互配合,使得孔雀蓝釉和粗犷豪放的菊花绘画装饰在元代出现并独放异彩。而以绘画装饰蜚声海内外的磁州窑,其产品釉色较为丰富,除白釉、黑釉、酱釉等单色釉外,绿釉产品也独树一帜。元代是磁州窑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除继承了宋金时期的传统品种外,在器型和装饰风格上都有所创新,匠师们吸收了先人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开创了我国瓷器装饰的新途径。因此,孔雀蓝釉釉下黑彩扁菊长颈瓶也可称其为“孔雀蓝釉釉下青花扁菊长颈瓶”。它与元青花如影随形、同出一辙,有着高度相似的“基因”, 两者间似乎有着某种密切的血脉相连的关联关系。与元青花一样同为釉下彩,所不同的是,它不属于高温釉范畴,加之它与唐以来传统的三彩瓷配方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也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属于低温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温釉,是古代窑工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创新品种,展示的是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和传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