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考古学 > 专门考古 >

关于法门寺唐鎏金银龟盒的真实功用

http://www.newdu.com 2018-06-26 中国文物信息网 毛小东 参加讨论

    法门寺博物馆藏有一件唐代鎏金银龟盒,这件文物是1987年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此物长28.3厘米,宽15厘米,高13厘米,重820.5克。国家一级文物。分体锤击,纹饰鎏金。器物为仿龟形,昂首引颈,鼻部、嘴部中间及两端镂孔。以甲背作盖面,龟身内空,四足有力,内部中空。形象生动,如行似走,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法门寺学界普遍认为它是一件茶具,并且长期把鎏金银龟盒(复制品)作为茶道表演,得到了公众的极大关注。但是,随着笔者十余年的深入研究,发现它并不是一件茶具,其真实功用乃是一件香具。
    多种因素表明鎏金银龟盒不适合作为茶具
    不完全封闭性的鎏金银龟盒难以作为贮茶器具。关于鎏金银龟盒是否用来当贮藏茶具的,我们可以先从文献的记载考量一下。《茶经·四之器》记载:“纸囊,以剡藤纸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茶经·五之煮》记载:“既而承热用纸囊贮之,精华之气无所散越,候寒末之。”《茶经·四之器》中关于罗合的详细记载:“罗末,以合盖贮之,以则置合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纱绢衣之。其合,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盖一寸,底二寸,口径四寸。”宋代赵佶的《大观茶论》记载:“焙毕,即以用久竹漆器中缄藏之。”以上这些文献表明:不论是用纸囊包裹茶,还是用罗合以及竹漆器贮藏茶,共同的特征就是“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而鎏金银龟盒的局部细节正好相反,不是全封闭性的。其龟头部的鼻孔、口的正中部位以及口的左右两端为五处镂孔。如果要是作为贮茶器具,存放茶叶末,盖子扣好后,茶的香气就会从龟的头部镂孔地方不断散发损耗甚至流失掉。
    有的专家学者认为鎏金银龟盒:“取茶时,既可揭盖(甲)舀取,也可以龟口中倒出,十分方便。”还有的专家学者从理论的角度认为鎏金银龟盒贮热水:“育点茶汤时,热水通过龟胫(颈)鼻口喷出,便于水量的控制。”但是,从利用鎏金银龟盒(复制品)的倒取茶叶末和热水的实验论证结果看:实用操作时,不管是《茶经》上记载的“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还是碾成很细的茶粉末或是在倒茶叶末时,龟盒头部前端的小孔处还会被堵住,只能从龟嘴的两侧出茶末。在做盛热水倒取实验时,热水会从从龟鼻部及口部等五处镂孔同时出水,并且水量大小以及方向不一致。这样以来,不论是倒出的茶末还是热水各有方向就难于操作将其聚拢一处,很不方便,更不符合常理。从这可以说明银龟盒从开始设计多处镂孔的地方,就不是用来倒取茶末和热水的。
    鎏金银龟盒内底部凸凹不平对取茶叶末极为不方便。从鎏金银龟盒(复制品)的实践效果看,鎏金银龟盒龟腹中,四足中空凹陷和平坦的龟腹形成了凹凸不平的状况。中间平坦处的茶末倒是还算方便,但是龟腹边缘以及四足中空凹陷的茶叶末不便操作难以取出。这样,将此物作为贮藏茶末器具,很不利于实际操作。
    鎏金银龟盒符合作为熏香具的条件
    鎏金银龟盒的巧妙镂孔和独特空间设计理念是作为熏香具的必要条件。历史遗留的熏香具,虽然造型各异,材质不同,大小各异,但凡是有盖子的熏香具,必有不同程度的出香孔。如: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香炉,象首金刚五足铜香炉,高圈足银香炉,鎏金带盖莲花银香炉,还有鎏金银香囊等其他出土或传世不同历史时期的香炉。这些封闭式熏香具的盖子和相关部位根据器物的特征都有设计巧妙的镂孔缝隙便于飘散烟香。而鎏金银龟盒头部共有五处被不同大小程度的巧妙镂孔。其两个鼻孔较圆,口部中间位置呈半圆形,但比鼻孔要略小。口部的左右两端被镂孔成带弧度的三角形,开孔的面积相对其他孔要大得多。这几处孔的大小、形状、位置各不相同,根据龟的眼口生理特征,巧妙镂孔,独具匠心,从而达到熏香用具功能性的出香散气孔。
    还有鎏金银龟盒内部独特的构造为燃香提供了一定空间。此物外表为仿造龟形,内部中空,尤其是龟的四足内部中空既省料又显工,同时在原本有限的空间上又扩大了体内空间,给作为熏香具提供了充足空间进行香品的有氧燃烧。另外,龟体呈外鼓型似球体状有利于香烟顺着弧线内壁快速流动出香。所以,鎏金银龟盒镂孔处和一定的空间都为当做熏香具创造了必要条件。
    鎏金银龟盒内部遗有黄褐色附着物和残留物等痕迹,给作为熏香具提供了重要线索。笔者从事文物一线工作,有机会全方面,多角度,近距离接触到鎏金银龟盒,最为重要的是在器身内发现了一些被唐人使用过的遗留痕迹。
    一是在银龟盒盖内侧靠前及中部有明显的黄褐色附着物,且有不同程度的结痂痕迹。二是在银龟盒嘴部内侧和颈部都遗留黑褐色的痕迹。三是在银龟盒腹腔内遗有分布不均、大小各异的深褐色和黑色斑点等残留混合物。四是鎏金银龟盒在出土时“腹腔内残留有少量黑色(深褐色)粉末渣,与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香炉腹内残留物相同”。 这些不同部位遗留的痕迹都反映出此物在唐代被作为香具燃烧过香品,或极有可能在随葬法门寺地宫供养佛骨真身舍利时被熏香使用。
    鎏金银龟盒(复制品)的燃香实验可证实此物为熏香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鎏金银龟盒到底是不是熏香具,除了相关因素的分析推理之外,最为主要的还是要看其燃香实验论证的结果。关于唐代的燃香方式:一是借助炭火焚烧,香品有香丸、香饼、香粉、香膏等。二是唐代中后期出现的无须借助炭火熏烧(直接点燃)的印香和香炷。三是隔火熏香,用炭饼做热源,在炭火上放置隔热材料(云母片、银片、瓷片),使炭火徐徐熏烤香品,减少烟气。
    我们通过鎏金银龟盒(复制品)的直接燃香实验进行论证:采用最为普通的塔形檀香,直接点燃,然后吹灭明火,再放到龟盒底部自然燃烧,随即产生的热气流会裹挟着香烟向上运动,然后盖上龟盖子,自然而然沿着龟盖子内侧向龟颈部运动,最后从龟头部的镂孔处流出香烟。
    通过以上简单的燃香实验论证,为我们证实了此物可作为熏香具的直接依据,同时还为我们揭示了鎏金银龟盒内部遗留痕迹是通过燃香后怎么形成的。
    一是银龟盒底部的残留物应是燃香后遗留的香灰或木炭等混合物痕迹。南朝梁国的吴均《行路难》诗:“金炉香炭变成灰。”正是当时对香炉中香品被香炭燃烧后变成灰状的具体描述。二是银龟盖内侧的黄褐色附着物应该是香品中的油脂被燃香后通过热气流携带到龟盖内侧顶部产生的。从实验的龟盖子内侧也可看出有明显燃香后的黄色痕迹。当然,燃香使用的时间越长,上面的痕迹会由黄色逐渐变成深褐色。三是在银龟盒嘴部内侧和颈部遗留黑褐色的痕迹是燃香后香烟必经之地,必然要留下烟熏之痕。
    总之,1987年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的鎏金银龟盒历经30年的研究探索,直到最后揭开其真实用途为香具——唐鎏金银龟香炉,可谓来之不易。唐鎏金银龟香炉的造型是形象生动和细致直观的,而功能却不是一个盒具那么简单,它的功能蕴藏于器体的细节之中。由于这个“镂孔”的细节和龟形器物的生理特征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让今人误解了它的真正功能意图。从而也彰显出唐人巧夺天工,匠心独运的工匠精神。真可谓:“金龟千年误作茶盒,吞香吐烟终显身世”。
    静观千年法门遗珍,似乎令我们回到了千年之前:鎏金银龟香炉被唐僖宗御赐法门寺地宫供养佛骨真身舍利燃香时,龟吐仙云,云腾雾绕的“皇帝佛国”胜景又飘然若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