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張崇禮:談談甲骨、金文中用為“這”的“言”字

http://www.newdu.com 2018-07-13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 佚名 参加讨论

    談談甲骨、金文中用為“這”的“言”字
    張崇禮
    濟南大學出土文獻與文學研究中心
    戰國文字中的“這”字為湯餘惠先生首次釋出。湯先生引《玉篇·辵部》“這,宜箭切,迎也”為訓,認為齊侯鎛“這而(爾)倗(朋)㓷(儕)”的“這”字正有“迎”義。[1]其說可從。傳統字書中對“這”訓為“迎”還有很多記載,如《正字通》:“這,倪殿切,音彥,迎也。《周禮》有‘掌訝’,主迎訝。古作這。毛晃曰:‘凡稱此箇爲者箇,俗多改用這字。這,乃迎也。’《佩觹》集與毛同。”《廣韻·線韻》:“這,迎也。”慧琳《一切經音義》:“這,音彥,《蒼頡篇》云:‘這,迎也。’”
    在湯先生說法的基礎上,我們認為甲骨和金文中的有些“言”字應該讀為“這”,訓為“迎”。
    伯矩鼎(《集成》2456):“伯矩作寶彝,用言王出內(入)使人。”卣(《集成》5354):“作旅彝,孫子用言出入。”弭仲簠(《集成》4627):“用饗大正,音王賓。”“音”也應該是“言”字。這些“言”字自于省吾先生讀為“歆”,[2]學者多從之。[3]
    《說文》:“歆,神食气也。”《詩·大雅·生民》:“其香始升,上帝居歆。”鄭玄注:“其馨香始上行,上帝則安歆享之。”“歆”是指祭祀時神靈享用祭品的香氣,也指用食品祭祀鬼神。《左傳》僖公三十一年:“鬼神非其族類,不歆其祀。”杜預注:“歆,猶饗也。”杜注用了一個“猶”字,表明“歆”和“饗”是有區別的。“歆”字專用於祭祀,故傳世典籍中不見其用於生人的例子。伯矩鼎的“出入使人”和卣的“出入”都是指使臣、使者,弭仲簠的“王賓”指賓客,也可以說是王派來的使臣,他們都是生人,所以“言”讀為“歆”並不合適。而讀為“這”、訓為“迎”,與使者、賓客都是外來者的身份相吻合。銘文中至今未見“言”後接“父兄”之類的賓語,原因可能正在於此。《儀禮·士冠禮》:“冠之日,主人紒而迎賓。”“迎賓”一語先秦古籍習見,且沿用至今。
    言(這),亡(無)冓(遘)。
    辛巳卜,內貞:言(這),其㞢(有)冓(遘)。 《合集》04519
    賓貞:言(這),亡(無)冓(遘)。  《合集》04520
    □亥[卜],賓[貞]:……言(這)……冓(遘)。    《合集》03685
    爭:言(這)……冓(遘)。   《英藏》0921
    以上卜辭中的“言”與“冓(遘)”相對,都應讀為“這”,訓為“迎”,是占卜去迎接時能不能遇上要迎接的人,也就是能不能接到人。
    
    


    [1]湯餘惠:《略論戰國文字形體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古文字研究》第15輯,中華書局,1986年,第30-31頁。
    [2]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中華書局,1996年,第695-696頁。
    [3]如周法高:《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1975年,1230-1231頁;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240頁;張世超等著:《金文形義通解》,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年,第478頁;黃德寬主編:《古文字譜系疏證》,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2665頁。    
        
     点击下载附件: 1929張崇禮:談談甲骨、金文中用為“這”的“言”字.docx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