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三山五园:园林中的紫禁城 ——论清帝园居理政

http://www.newdu.com 2018-07-21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摘 要:以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后改为颐和园)、畅春园和圆明园,即三山五园为主的清代西郊皇家苑囿,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集居住、理政和游憩的皇家苑囿,在清朝存在的268年间,清帝有226年在三山五园理政。三山五园成为清朝的实际政治中心,是园林中的紫禁城。自康熙帝开始,大多数清朝皇帝在这里听政理政,处理日常政务、重大事务和国际关系,见证了清朝政治的跌宕起伏和清代的兴衰历程。三山五园是一部浓缩的大清史。
    关键词:三山五园;清代皇帝;听政理政
    中图分类号:K249: 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 0092   (2014   04 - 0001 - 06
    与前朝相比,清帝理政地点主要不是紫禁城,而是在位于今天北京海淀区的皇家苑囿——三山五园内。北京西郊,层峦叠嶂,泉水充沛,星罗棋布,一派江南风光。自辽金以来,不断有统治者在此地陆续营建行宫别苑。至于清代,在这里陆续修建起了一批皇家苑囿,主要有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后改为颐和园),还有畅春园和圆明园,这就是著名的“三山五园”——清代西郊皇家苑囿的主体。居住、理政和游憩是清帝在三山五园的主要活动。在清朝(1644_1911)存在的268年间,清帝有226年在三山五园理政,可见,三山五园是清朝的实际政治中心,是园林中的紫禁城。
     一、三山五园中的理政建筑
    为了上朝奏事、议事的方便,清廷在建设三山五园的过程中,修建了许多皇帝理政和各部衙门办公场所,形成众星捧月的建筑景观。
    (一)畅春园的理政建筑
    康熙十六年(1677),便修建了香山行宫,十九年,将玉泉山南麓改为行宫,命名为“澄心园”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南巡归来,开始在明朝清华园废址上仿照江南园林修建畅春园,成为“京师第一名园”,也是清朝皇帝在西郊的第一处常年居住、避暑听政的离宫。据《日下旧闻考》记载,畅春园坐北朝南,园区南部为议政和居住用的宫殿部分,北部是以水景为主的园林部分、大宫门外东西各有五间朝房,门正北的大殿叫“九经三事殿”,为大臣上朝、皇帝听政的地方,东路的澹宁居是康熙日常理政、引见与读书之所。
    (二)圆明园的理政建筑
    根据样式雷建筑图档,我们知道在圆明园南部,南起大宫门,北到“九州清晏”殿,分布着“外朝”“内寝”“宫廷区。“外朝”宫廷区是皇帝处理内政外交的临朝听政之所,国家重大的政治决策,大部分产生在这里。
    在“外朝”宫廷区内,有大宫门 金水桥 二宫门(出入贤良门)、正大光明殿、勤政亲贤殿及各部院衙门和朝房等建筑。
    大宫门有宫门5间,坐北向南,门前左右朝房各5间。其后,又各有朝房27间,设有清政府的办公机构,如军机处、内阁房、六部朝房、都察院、翰林院、理藩院、南书房、银库、清茶房、膳房、堂档房、造办处、升平署、宫内他坦、八旗营房等。
    外朝区的中心建筑是雍正皇帝亲笔题名的“正大光明”殿,殿堂7间,东西配殿各5间 正大光明殿东的“勤政亲贤”殿也叫“勤政殿”,建于雍正三年(1729),勤政殿为南向五间,殿前后各接抱厦三间,外檐悬挂着雍正帝御书的“勤政殿”匾,是“外朝”的重要殿宇,该殿是皇帝每日批阅奏章、召对群臣的地方。
    紫禁城中的军机处在隆宗门内北边,军机大臣在此当值。圆明园军机处的直房在出入贤良门外御河之南,称军机堂,右边为满章京直房,左边为汉章京直房,“直务均与在宫之日同”[1]136。圆明园军机章京另外还有两处外直庐,曾经做过军机章京的梁章钜在《枢垣记略》、卷14《规则二》中记载:“圆明园满、汉章京外直庐一在挂甲屯,一在冰窖,均系乾隆年间赏给居住。”[1]148挂甲屯的军机章京外直庐即是七峰别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记载军机章京值班时说:“若在圆明园……直务毕,则聚居于外直庐,所谓七峰别墅者也。”[2]七峰别墅位于圆明园大宫门南边约200米处。冰窖的军机章京外直庐,即位于海淀老虎洞军机处胡同,胡同北口路西有一清代的冰窖,专供御园使用。汉族章京住在挂甲屯,满族章京住在老虎洞军机处胡同。
    (三)颐和园的理政建筑
    颐和园也是一个兼具“宫”、“苑”双重功能的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开始兴建颐和园,到乾隆二十九年建成。颐和园分为宫廷生活区和风景游览区。宫廷区包括勤政殿、怡春堂、玉澜堂、乐寿堂等建筑。勤政殿位于东宫门内正西,是七楹殿堂,雄伟高大,但乾隆在此听政并不多见,偶然在玉澜堂和鉴远堂处理朝政。玉澜堂在勤政殿西面,西邻昆明湖,坐北朝南,正殿面阔三间,东西耳房各两间。鉴远堂位于颐和园南湖岛南岸,坐南朝北,南侧临水,为五开间建筑,可凭窗南望昆明湖水和凤凰墩,乾隆在给住在畅春园的母后请安后常来此用膳和批阅奏折。
    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颐和园,到光绪二十一年完工。这次重修专门在颐和园东宫门内增加了皇帝上朝听政和与宫廷生活有关的建筑,即宫殿区和生活居住区,便于接见臣僚,处理朝政。勤政殿改建为仁寿殿,供西太后垂帘听政使用,仁寿殿规模与形式和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相仿,南北对称地排列着九卿六部的朝房,分别为军机处、六部、九卿的直房。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大报恩延寿寺改建为排云殿,是西太后接受万寿节贺寿的地方。怡春堂改建为德和园大戏楼,是慈禧太后听戏的地方、它与故宫博物院畅音阁大戏楼。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清音阁大戏楼以及圆明园同乐园大戏楼,并称为清代四大戏楼。也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 建筑规模最大的古戏楼,京剧演员谭鑫培、杨小楼都曾在此献艺,被誉为中国京剧艺术的摇篮。
    (四)静宜园、静明园的理政建筑
    乾隆十年(1749,乾隆皇帝在香山静宜园建造勤政殿。勤政殿位于静宜园东宫门内,是乾隆皇帝在静宜园驻跸临时处理政务、接见王公大臣的地方,取意“勤政务本、勤于思政”之意。乾隆在《勤政殿》诗序中就勤政殿的命名和作用有说明:“皇祖就西苑超台之陂为瀛台以避暑,视事之所颜曰‘勤政’皇考圆明园视事之殿,亦以勤政名之予既以‘静宜’名是园,复建殿山麓,延见公卿百僚,取其自外来者,近而无登陟之劳也。晨披既勤,昼接靡倦,所行之政即皇祖、皇考之政,因寓意兹名,用自勖焉。”[3]表明自己效仿康熙、雍正在西苑和圆明园建设勤政殿的做法,游园不忘政务静宜园后面的致远斋则是乾隆日常理政较多的一个场所,致远斋东边的小院便是军机处办公的地方。
    玉泉山静明园也是清帝理政的场所之一,尽管在五园中属于皇帝理政最少的园子。其中的廓然大公、含晖堂、清音斋、创得斋、华滋馆等处,都是清帝“视事之所”。
     二、清帝三山五园理政的主要内容
    清帝在畅春园、圆明园和頣和园中理政的时间最长。自康熙二十六年(1687)起,康熙帝每年约有一半的时间居住在畅春园,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 病逝于园内清溪书屋。自雍正至咸丰五代皇帝150年间,有138年在圆明园理政,每年的春、夏、秋三季都在圆明园理政,冬季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回紫禁城,一般是每年的元宵节前夕,皇帝从紫禁城前往圆明园,随同前往的还有宫眷和大臣、圆明园成为紫禁城皇宫之外清朝的实际政治中枢、清末光绪朝的政治中心转移到了颐和园。
    根据何瑜先生研究,康熙皇帝自二十六年后,直到去世,每年有150余天在畅春园居住理政;雍正帝自雍正三年八月,园居理政后,平均每年在圆明园210余天;乾隆帝的理政地点,除紫禁城、避暑山庄、南巡和东巡途中之外,年平均驻圆明园120余天;嘉庆帝驻圆明园时间,年均160余天;道光帝驻圆明园时间,年均260余天,道光二十九年,有闰月,其园居时间高达354天;咸丰帝在咸丰十年(1860)八月初八,逃往热河前,驻跸圆明园7年,年均时间也达210余天[4]。光绪年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大部分时间也住在颐和园 在封建社会,皇帝所在就是朝廷所在,皇帝在哪里,哪里就是政治中心 雍正帝刚到圆明园理政就对吏部和兵部说过,“朕在圆明园,与宫中无异,凡应办之事,照常办理。尔等应奏者,不可迟误”[5],并传旨总管太监,把紫禁城养心殿内的帽架留下两件外,其余全部移到圆明园使用 至于嘉庆帝则明言:“朕今驻跸圆明园,则相近地界,即与禁城无异。”[6]
    清帝在三山五园避喧听政,大凡引见大臣、御门听政、任命官吏,策试选士、勾决人犯、翰詹大考、阅试武举等例行政务,立储废储等重大事项,以及许多重要的外事活动都在三山五园中处理。
    (一)处理日常政务
    1.御门听政
    如清帝圆明园理政时期,主要在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举行,五六天举行一次,凡部院有需陈奏的公事均要写好题本,首先交到内阁,由内阁汇总,届时大臣们依次奏事,皇帝决策。
    2.任命官吏
    如康熙二十六年(1687) 二月,9天之内3次驾临畅春园,其中一个工作便是决定曹禾担任国子监祭酒一事。
    3.处理亏欠
    如康熙五十四年十二月初一到十三日,有六日上朝,决定了几十件大事,其中初一日处理的是江宁、苏州两处织造曹寅和李煦亏欠织造银近八十二万两的奏折。
    4.处罚太监
    如雍正四年(1726),针对太监家人违法事情多发的情况,诏谕直隶州县,太监家人如做非法之事,潜逃来京者,可直接行文内务府,按例发落,不必奏闻。
    5.处理灾情
    如乾隆四十四年(1779)底,乾隆皇帝来到静宜园,看到阿桂从荆州抗洪前方呈进来的奏折,折子称荆州洪灾严重。乾隆帝对此事作出了具体的处理意见。
    6.考选官吏
    自雍正朝开始,经常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考选庶吉士,合格者进入翰林院庶常馆。翰林詹事的考选也在圆明园举行。
    7.勾决犯人
    每年秋审斩犯,都需要皇帝批准。雍正十一年,皇帝到圆明园洞明堂审阅秋审情实招册,并且诏谕刑部应该注意的问题。咸丰二年(1852)八月和九月,清帝在洞明堂勾决犯人。
    8.阅试武举
    如康熙五十四年十一月十三日一十五日,康熙在畅春园内的西厂阅试武举,十三日,领侍卫内大臣、读卷官大学士松柱等参加,兵部侍郎觉和托等人,上奏武举徐绶等170人分成11班,试其骑射,分其等次。第二天 第三天继续阅试,从170人选拔15人复射,根据成绩将前3人列为一甲,12人列为二甲,其余155人俱为三甲。康熙帝还诏谕,今后武生举人有愿改试文场者,文生举人有愿改试武场者俱听其便。
    9.殿试传胪
    道光二十四年(1844)以后,新进士复试均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进行,殿试传胪咸丰以后也多在圆明园中举行,咸丰十年(1860),把在紫禁城太和殿举行的殿试传胪大典移到圆明园正大光明殿举行,咸丰帝在勤政殿召见阅卷人员,钦定新进士甲第。
    (3)笼络少数民族上层
    清朝时期,西北的蒙古问题和西南的藏族问题一直是清帝处理民族问题的重点,为了边疆的巩固,历代皇帝都十分重视笼络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康熙五十二年(1713)一月三十日,封五世班禅呼图克图为班禅额尔德尼,给以印信,此后,凡是班禅转世,都必须经朝廷册封。康熙皇帝还在畅春园九经三事殿上筵请蒙古王公大臣,《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五十五年上元节,“十四日乙已,午时,上御畅春园内九经三事,以上元节赐朝正外藩蒙古诸王,左翼科尔沁和硕达尔汗亲王和硕额驸罗普藏滚布,巴林多罗郡王固伦额驸乌尔衮,科尔沁多罗郡王伊西班第,翁牛特多罗郡王和硕额驸仓津,……等,及内大臣、侍卫、大学士等宴、诸乐并作,上进酒、左翼科尔沁和硕达尔汗亲王和硕额驸罗普藏滚布,右翼科尔沁和硕亲王巴特马等近御座前,上亲赐钦……宴毕,众谢恩,上回宫。”[7]
    乾隆初年起,每新年正月要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举行“上元三宴”,即正月十四日宗亲宴、十五日朝正外藩宴、十六日廷臣宴。其中,朝正外藩宴是宴赏来京朝贺新年的少数民族王公、首领,根据昭梿《啸亭杂录》记载:“国家威德远被,大漠南北诸藩部无不尽隶版图。每年终,诸藩王贝勒更藩入朝,以尽执瑞之礼。上于除夕日宴于保和殿,一二品武臣咸侍座。新岁后三日,宴于紫光阁,上元日宴于正大光明殿,一品文武大臣皆入座,典甚巨也。”[8]席间还表演庆隆舞、喜起舞等,典礼隆重。
    清帝重视和西藏喇嘛教的关系。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帝八十寿辰时,班禅额尔德尼来北京向乾隆祝寿,乾隆专门为班禅在静宜园修建了“宗镜大昭之庙”(即“昭庙”,乾隆在《昭庙六韵》中说:“昭庙缘何建,神僧来自遐”是年八月,班禅在皇子永璿陪同下,到圆明园、香山、万寿山游览,还到恩佑寺、万寿寺等寺庙礼拜佛祖、九月十五日,班禅到静宜园住了3天。九月十九日,乾隆和班禅在静宜园共同出席“宗镜大昭之庙”开光之礼,乾隆向班禅及章嘉呼图克图、敏卓尔呼图克图、喇过呼图克图、严加呼图克图等人颁赏物品。
    乾隆还和三世章嘉呼图克图结下很深的友谊早在雍正皇帝时,就把幼年的章嘉呼图克图接到皇宫,让弘历和他共同学习语言文字。乾隆元年令章嘉呼图克图掌管京师喇嘛寺庙和西郊万安山法海寺。乾隆十一年五月,驻跸香山时去法海寺会晤章嘉国师。乾隆经常在静宜园栖云楼和章嘉国师畅谈,他在《题栖云楼》诗注中说:“章嘉国师虽番僧,而清文、汉文无不精通。戒律精严,老城宿学,尝居法海寺。驻静宜园必召见此室,咨国语翻藏经事。偶谈禅理,深契三昧。”[9]
    (三)处理重大事项
    1.立储废储
    康熙晚年,最让这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头痛的事情是接班人问题。康熙十四年,立了皇后生的允礽为太子,这引起了皇长子允禔的不满,逐渐形成皇长子党,和太子党水火不容,康熙将允禔革爵囚禁,也废了允礽的太子地位。不久,允噙与皇八子允禩结成“八爷党”,支持八爷做太子。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康熙帝在畅春园召集大臣商讨立储问题时说,除去大阿哥外,其余的任你们推举。于是,“八爷党”,便推举允禩为皇太子人选,但遭到康熙的斥责。之后,康熙复立允礽为太子,不久又废黜之。此后,不再言立储事。
    2.戊戌变法
    光绪二十四年(1898)六月十一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光绪帝曾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谈了4个小时 为取得慈禧的支持,从四月到九月,光绪到颐和园向慈禧汇报请示变法事宜达19次。慈禧起初是支持变法的,认为这次变法内容比以前的维新活动说到点子上。费行简《慈禧太后传信录》载,变法之初,慈禧太后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10]但是由于后来改革的矛头指向了慈禧,导致慈禧反目,光绪帝感到大事不妙,九月十六日,于玉澜堂接见袁世凯,让他支持变法 九月十八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透露皇上希望袁世凯起兵勤王,诛杀荣禄及包围慈禧太后住的颐和园,袁世凯认为这是以卵击石,表面答应,在荣禄包围了紫禁城后,向荣禄全盘告密。九月二十一日凌晨,慈禧太后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慈禧在一番斥责光绪帝忘恩负义后,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变法失败。
    3.清末“新政”
    光绪二十六年(1900) 七月二十一日清晨,慈禧太后一副汉族老妇人的打扮,急忙从故宫逃出,在颐和园东宫门站着喝了碗粥,便向西逃跑了。狼狈之余,痛定思痛,次年起,宣布实行“新政”,光绪二十八年,慈禧回銮,此后一直居住在颐和园,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离开。撤销原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编练“新军”,废科举,兴学堂,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新政”大都是在颐和园中决定,从颐和园发布的。
    光绪二十四年,奕 病逝,朗润园(在今北京大学内)被充作内阁、军机处及诸王大臣会议之所,逢三、六、九日在此议政,到慈禧主导改革时,这里又成为王大臣讨论清末新政和推行预备立宪的地方,《十朝诗乘》载光绪丙午(1906) 诏王大臣议官制于朗润园[11]。余柴昌《故都变迁记略》、附录《朗润园议官制》曰:“光绪丙午,诏王大臣议官制于朗润园,……是年八月,有诏改巡警部为民政部,户部为度支,兵部为陆军,刑部为法部,工部并商部为农工部,理藩院改部,大理寺为院,即朗润园所定也。”[12]可见,朗润园已经成为当时清朝的政治中枢。
    (四)处理国际关系
    三山五园不仅是清帝处理内政的地方,还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主要场所。康熙五十九年(1720)十二月,康熙帝曾经在畅春园清溪书屋八次接见罗马教廷特使嘉禄,阐明清廷禁止天主教的态度。圆明园“正大光明”殿,除了平日的朝会听政之外,也是接待外国使臣的地方,清帝曾经在这里接待过葡萄牙、荷兰、英国等国家的使臣。雍正五年(1727),雍正皇帝接见了葡萄牙使臣麦德乐。乾隆十八年(1753),乾隆皇帝又接见了另一葡国使臣巴哲格。乾隆帝八十整寿时,朝鲜、安南、暹罗琉球。廓尔喀五国遣使朝正庆贺,乾隆帝在圆明园宴请各国使臣,并命人带领游览圆明园。
    乾隆五十八年,乾隆皇帝接见了英使马嘎尔尼,把马嘎尔尼安排在宏雅园(即明代勺园)居住了5天 马嘎尔尼回国前夕说了一段著名的预言,“清帝国好比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的、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它胜过其临船的地方,只是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有纪律和安全了。”[13]
    嘉庆二十一年(1816),英使阿美士德率领约600人的使团来华,先居住在蝎子湖(集贤院),由于礼节纠纷,迟迟得不到咸丰帝的接见,至七月初五,负责接待的钦差大臣苏楞额 和世泰等人,谎奏英使可以遵守中国礼节觐见,于是,七月初七日,嘉庆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接见英使,可英使拒绝觐见,嘉庆大怒,令英使即日回国,并严惩接待官员。
    咸丰十年(1860) 八月,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八月初八,咸丰皇帝在圆明园勤政殿召开紧急会议,和大臣商讨对策,开了4个小时的会议,决定留下恭亲王等人与洋人谈判,皇帝带着一班人仓皇出逃避暑山庄去了。当他听到圆明园被焚毁的噩耗之后,当场口吐鲜血,旧病复发,不到一年就死于热河。
    慈禧太后从西安返回北京后,加强对外交流,在颐和园东门外设立外务部公所。光绪二十八年一三十四年,慈禧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外国使节少则几次,多则十几次。慈禧还允许外国使节的太太们参观自己的卧室,表明清朝的开明态度。
    三、清帝三山五园理政的原因
    清朝统治者不在紫禁城处理朝政,把紫禁城变成了象征意义上的政治中心,在其统治的268年间,有226年在三山五园理政,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游牧民族和大自然具有天然亲近感
    满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以游牧为主,与大自然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突然进入北京的紫禁城,不但倍感炎热,而且受不了其中的封闭枯燥和束缚的宫廷生活 早在顺治七年(1650),摄政王多尔衮就命令加派直隶、山西、山东、浙江、河南、江南、江西、陕西、湖广等省地丁银249万余两,“输京师备工用”,准备择地筑城避暑,由于多尔衮早逝,更因为战争连绵,财力入不敷出,致使该计划搁置,清廷便把明代的南苑稍加修缮,使这里成为水草丰美,既可以渔猎 骑射,又能够避暑理政的皇家园林。
    (二)北京西郊的自然环境适合建筑皇家园林
    自辽金以来,北京西郊即为风景名胜之区,这里,秀美的西山以及西山余脉金山、玉泉山和翁山逶迤连绵,层峦叠嶂,湖泊罗列,泉水充沛,山水衬映,具有江南水乡的山水自然景观。香山双清玉乳泉和碧云寺卓锡泉、寿安山樱桃沟泉等丰沛的泉水流出西山后渗入地下,从玉泉山喷涌而出,西来的泉水与南来的万泉河水汇流于翁山泊(西湖)湖水从此流入丹棱淵。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征明用“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的诗句来吟颂西郊山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忘情地写下“雁被西风驱谴,人被西山留恋”的佳句。清代学者吴长元在《宸垣识略》、一书中描写这一带,“流泉满道,或注荒地,或伏草径,或散漫尘沙间。春夏之交,晴云碧树,花香鸟声,秋则乱叶飘丹,冬则积雪凝素。”[14]
    北京西郊的气温低于南苑,更低于紫禁城,康熙十六年,便修建了香山行宫,十九年,又开始修建玉泉山行宫“澄心园”,后来又修建了畅春园,雍正、乾隆修建皇家苑囿达到高潮。
    (三)良好的历史人文环境
    远在辽金时代,当时的皇家贵戚就已经在北京西郊修建离宫别院,作为他们游玩息憩之地。在玉泉山下,辽代建有行宫,金代建有离宫芙蓉殿,元代建有昭化寺,明代在此修建了华严寺和昭化寺,明武宗在翁山泊畔建有钓台,除了皇家贵戚继续修建离宫别苑以外,当时的达官显宦和文人学士也开始营建自己的私家园林。在这些众多的私家园林中,最享盛誉的当数著名书画家米万钟所建的勺园和武清侯所建的清华园。
    清华园又被称为“李园”,是第三代武清侯李诚铭所修建。谈迁《北游录》对此有明确记载:“寻策蹇出西直门,十二里至海淀,则清华园。故武清伯李诚铭,以神祖元舅,余力治园。”[15]谈迁认为清华园是李伟的孙子李铭诚所建。明朝人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对清华园的建筑记载地稍微详细:“方十里,正中,挹海堂。堂北亭,署‘清雅’二字,明肃太后手书也。亭一望牡丹,石间之,芍药间之,濒于水则已。”[16]
    结合其他记载可知,清华园面积广阔,方圆约十里,园墙采用虎皮石墙,正堂为挹海堂,堂之北有明朝肃太后所题的“清雅亭”。园北有兜率桥,凌空架起。西北有高楼五楹,额名“青天白日”,为明神宗所书,楼上建平台,能够俯瞰玉泉诸山。
    康熙帝决定在此基础上修建第一个大型皇家苑囿——畅春园,既节省了财力,又加快了工程进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三山五园为主的清代西郊皇家苑囿,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康熙帝修建的畅春园开清代园林之先河,深深影响了其后的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和颐和园等皇家园林。历朝清帝均效法康熙皇帝,在皇家苑囿中理政、居住和游憩,乾隆帝曾说:皇帝勤政之余也是要放松的。三山五园正好具有理政、居住和游憩的功能。三山五园集南北园林之大成,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它见证了清朝政治的跌宕起伏和清代的兴衰历程,承载了国家和民族的自豪与屈辱,是一部浓缩的大清史。
    参考文献:
    [1]梁章钜.枢垣记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吴振棫.养吉斋丛录[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32
    [3]于敏中.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1439
    [4]何瑜.《清代三山五园史事编年》(顺治乾隆)自序[M]//何瑜清代三山五园史事编年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
    [5]清世宗实录·卷36,雍正三年八月壬辰[M]北京:中华书局,1985:536
    [6]清仁宗实录·卷243,嘉庆十六年五月癸未[M]北京:中华书局,1985:274
    [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起居注: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4:2244-2245
    [8]昭槤.啸亭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375
    [9]香山公园管理处.清·乾隆皇帝咏香山静宜园御制诗[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  373
    [10]许指严.史说慈禧[M]沈阳:辽沈书社,1994:419
    [11]龙顾山人.十朝诗乘[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297
    12]余棨昌.故都变迁记略[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194
    13]张宝章.海淀[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187
    [14]吴长元.宸垣识略[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299
    [15]谈迁.北游录[Ml北京:中华书局,1960:113
    [16]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217-218
    The Three Hills and Five CJardens Witnessed the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ZH AO L ianwen
    (Center of CuItural Her rtage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e ijing Un ion U n iversity, Be ijing 100101 , China)
    Abstact: Jingyi G arden, Jingm ing Park,  Q ingyi Park (renam ed as 1he Sum m er Palace), Changchun Park and 1he 0 Id Sum m er Palace, are called “three hills and five gardens” in the Q ing D ynasly.  In 1hem, the em perors de It the adm in istration, had the recre- ation and had their living there,  wh ich  lasled 226 years,   and the dynasty reached 268 years. W hen Em peror Cangxi cam e to power,  the h ills and gardens becam e the center ofCh ina, and the forb idden places in the city.  In them ,  are in slored the condensed hislory of the dynasy.
    Key words:  three hills and five gardens; the em perors of the Q ing dynasy;   adm in istration
    
    
    
    《安康学院学报》2014年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