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红色文化中,留下了不少外国革命者的印痕。1921年党的一大召开时,除了13位国内代表外,还有2位外国人,即共产国际派来的荷兰人马林和俄罗斯人尼克尔斯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苏联侦查员佐尔格为首的国际情报人员在上海积极开展工作,收集大量情报。从1934年秋天开始,在宋庆龄的倡导下,在上海的租界还活跃着一个国际性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学习马列革命理论,研究国际时事,探讨法西斯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苏联的建设经验和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其成员包括史沫特莱、马海德、路易·艾黎、耿丽淑等,后来欧洲犹太难民中的不少左翼人士也参加了这个小组。这个小组事实上成了中国革命的外籍同盟军,而其发起人就是犹太作家兼记者,德国共产党员汉斯·希伯。 汉斯·希伯1897年6月13日生于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波兰克拉科夫,后定居德国,上大学时加入了德国共产党,通晓英、德、俄、中、波兰5种文字。毕业后,他从事记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工作,曾到苏联采访过列宁和斯大林。他很早就向往历史悠久的中国。1925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在上海担任记者。当上海发生“五卅运动”时,他积极支持中国工人运动,并向国外做了大量报道。1926年后,他由上海转赴广东参加北伐军,担任总政治部机关刊物《中国通讯》的编辑,向国内外宣传国民革命军的主张,宣传北伐的伟大意义。为了当好《中国通讯》的编辑,他挤出时间研究中国历史,学习马克思列宁等有关中国革命问题的著作,其间发表了《论马克思对中国的评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国民党右派视为左派人士的“洋编辑”希伯不得不辞职回国。在德国,他将自己在华期间撰写的文章和中国共产党以及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在北伐期间的一些文件编成《从广州到上海1926—1927》一书,以“亚细亚人”的笔名于1928年2月在德国出版。书中讴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努力和牺牲,在国外读者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有许多人就是因读了此书远赴中国的。1932年,希伯与同为德共党员的秋迪·卢森堡结婚。婚后不久,两人相继来华,在上海定居,从事写作,为美国《太平洋事务》《亚细亚杂志》和德国《世界舞台》等多种报刊撰稿,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和远东问题的文章,成为世界著名的反法西斯政论家。除了发起成立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外,1936年,希伯又与史沫特莱和德国左翼人士、曾经参与了战后上海重建计划的著名设计师鲍立克合办了《中国之声》期刊,宣传中国革命。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后,希伯积极投身到中国人民的抗日运动中,特别是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抗日前线采访,向世界人民宣传中国的抗日斗争。他致电自己的私人朋友,蒋介石的政治顾问拉铁摩尔先生,痛陈反共摩擦必须制止,主张民主团结,共同抗日。10月,上海沦陷前后,希伯夫妇又冒着生命危险设法筹款购买医药用品,并装扮成医生和护士将其送往抗战部队和新四军地下交通站。1938年春,他经武汉前往延安采访,受到毛泽东接见。毛泽东称赞他为中国的革命和民族解放作了许多有益的宣传工作。1939年2月,他与美国作家史沫特莱等由新四军卫生部负责人沈其震陪同,从上海前往皖南新四军军部,采访了周恩来和新四军领导人刘少奇、叶挺、项英、陈毅、粟裕等人,获得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斗争的第一手资料。采访结束后,他回到上海,将当时还没有广为人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英勇抗战介绍给全世界。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希伯无比气愤,随即在3月出版的《亚美评论》上发表了《叶挺将军传》,要求立即释放叶挺并停止对新四军和八路军的一切进攻。6月,希伯与夫人化装成医生和护士前往在苏北盐城新四军新建军部,与刘少奇就苏德战争爆发等问题进行了长谈,并实地考察中共根据地的抗战。经过几个月的考察,他写出了8万字的书稿《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并在《亚美评论》上发表了《重访新四军占领区》和《在亚洲的日本战线之后》两篇报道,对国内外人民更多地了解新四军坚持敌后抗战的真实情况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结束了对新四军的采访后,希伯提出希望继续北上,前往山东抗日根据地进一步了解中国军民的敌后抗战。由于去山东敌后的路途非常艰险,新四军领导出于安全考虑,劝他暂缓此行。但他听后却斩钉截铁地表示,正因为危险,迄今没有外国记者去过,所以更要去。“许多问题,我到那里才能找到答案。”在希伯的强烈恳求下,9月,希伯在新四军的护送下,晓宿夜行,穿越重重封锁来到了中共山东分局115师师部驻地。《大众日报》为希伯的到来专门刊登消息,称:“在抗战中,外国记者到鲁南,还是以希伯先生为第一。”新华社也介绍道:希伯系一有名之新闻记者,乃中国革命老友,曾先后来华六次。对中国问题著作颇多。此次来游系应太平洋学会之约,专门搜集中国人民在敌后坚持抗战之英勇事迹。10月4日,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民各界隆重集会欢迎希伯,并号召全省党政军民各界以实际工作与反“扫荡”的胜利来报答国际友人的厚望。希伯在答词中激动地回顾了他10余年来同中国人民一起艰苦奋斗的历程,并表示一定要把亲身经历的一切事情,真实地报道给全世界的人们。他深有体会地说道:“谁要想真正地了解今天的中国,真正地了解中国人民是怎样英勇地和他们的敌人——日本侵略者坚持斗争,谁就一定要亲身到中国的敌人后方来!”希伯一到山东根据地,就不顾一路风尘,即刻夜以继日地投入写作。不到两个月,他就写出了《在日寇占领区的旅行》等长篇报道,向世人说明,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坚持抗战,中国的抗战就不可能坚持到今天。但是在1941年底日军对沂蒙山区的扫荡中,希伯不幸战死,将热血洒在了中华大地。 2014年9月,中国民政部授予他抗日英烈称号。在山东临沂华东烈士陵园里,树立了一块纪念墓碑,碑文上铭刻着罗荣桓元帅的题词“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本文根据6月29日作者在上海社科院历史所举办的“外语文献中的红色文化”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