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从伊朗高原到吐鲁番盆地——坎儿井申遗刍议

http://www.newdu.com 2018-08-07 中国文物信息网 乔鲁京 参加讨论

    一条“坎儿井—木卡姆文化带”
    在2018年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虽然专业评估机构对沙特阿拉伯申报的项目“阿萨绿洲:演化中的文化景观”给出“不予列入”的建议,但委员会最终决定将该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围绕该项目的讨论,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灌溉水利技术类遗产的关注。在此次世遗期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还以边会形式通报了关于“中东及马格里布地区水文化遗产”的主题研究进展情况。如果检索世界遗产名录,不难发现从西亚到北非,乃至西班牙南部地区,已经有一系列以获取、利用水资源为核心价值的遗产项目。
    
    梳理各类文献,并结合实地调查,可以发现从非洲西北端的摩洛哥,经北非、西亚、中亚,直到中国新疆的吐鲁番、哈密等地区,在干旱半干旱的山麓、冲积扇缘地带,广泛分布着以截取地下潜水进行农业灌溉、同时供居民饮用为特征的传统水利灌溉系统——坎儿井。
    坎儿井通过主干渠长距离引水至目的地,再进行调配分流,由此形成了以其为依托的资源管理、社群组织、村镇布局乃至社区文化,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与坎儿井伴生的传统文化艺术——木卡姆。二者在地理分布上有着惊人的同步性。已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就有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联合申报的沙士木卡姆、阿塞拜疆木卡姆、伊拉克木卡姆、伊朗的传统音乐“拉迪夫”等。因之在北纬三十度上下、兼受副热带高压和水汽难以抵达等自然条件制约的地方,这一类具有同构性的文化地理现象,或可命名为“坎儿井—木卡姆文化带”。客观审视“坎儿井—木卡姆文化带”,可以看到以吐鲁番为代表的中国“坎儿井—木卡姆文化”分布在这个文化带的最东端,而地处西亚的伊朗、波斯湾诸国处于该文化带的地理中心,最西端则可至北非的摩洛哥、西南欧的西班牙等地。
    关于吐鲁番及哈密一带坎儿井的起源,中国学术界至少有三种不同看法,即中原说、新疆本地说、西来说。在国际上,主流看法通常认为坎儿井起源于伊朗高原。目前考古发现可以确定年代最早的坎儿井,或为在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的雅雅丘(TepeYahya)遗址中发现的坎儿井,据说使用碳14法经过校正后测得的年代在公元前840至公元前410年间。而将雅雅丘相关遗存与阿曼现存最古老的坎儿井对比后发现,后者至少晚了二百年。至于吐鲁番、哈密等地,目前尚未见到科学考古发掘报告。而在现有世界遗产名录中,亦以伊朗的波斯坎儿井(ThePersianQanat)和阿曼的阿夫拉季灌溉系统(AflajIrrigationSystemsofOman)为代表。其中伊朗据统计全国现有3.63余万多条坎儿井,地下渠道总长接近22万公里,地面渠道总长接近16万公里,列入世界遗产的波斯坎儿井,是从其中遴选出的11处有代表性的段落。而阿曼被认为是伊朗之外拥有坎儿井数量最多的国家,现在仍在使用的坎儿井尚有大约3000条,列入世界遗产的共有5个子项目。
    两处波斯坎儿井印象
    在伊朗历史文化名城亚兹德以南大约四十公里外,有一座古镇名叫梅赫里兹。小镇坐落于希尔山以东的冲积扇缘之上,常住人口约有三万人上下,规模虽然很小,但却拥有两项世界遗产:一项是位于城区西南一隅的帕赫鲁普尔花园(PahlevanpourGarden),另一项就是从希尔山前引导地下水的坎儿井。
    在列入世遗的九座“波斯花园”中,或许帕赫鲁普尔花园的知名度最低,规模体量也最小。相比起设拉子天堂花园的纤秾、伊斯法罕四十柱宫的绮丽、卡尚费恩花园的典雅来,梅赫里兹小镇上的这座花园不事雕琢,朴素无华。遒健古树沿着十字渠道栽种,与周遭赭黄的围墙、花园中心的穹顶建筑相得益彰。行走其间,唯有从坎儿井导引泻出的清泉欢快跳跃,在幽静的园中激荡出潺潺声响。出园西行,至城外,远眺冬末旭日照耀的希尔山巅,雪色刺目,山前大漠戈壁鲜有荆棘生长,一眼望不到尽头。梅赫里兹的坎儿井肉眼可观的是戈壁里乡道旁的一处取水口。当是时,列入世界遗产已有一年半光景,取水口地表却无任何标识,只时不时有附近居民骑乘摩托而来,循序步入取水口,用白色塑料桶汲取地下水,这是他们日复一日的生息劳作,没有游人打扰,何言风景观光。
    梅赫里兹坎儿井取水口
    梅赫里兹的帕赫鲁普尔花园
    离开梅赫里兹,沿七十一号公路一路西北行,三百公里开外,在拥有伊朗现存最古老清真寺的纳因与原子能基地纳坦兹之间,另有一座小镇名曰阿尔德斯坦。这里藏有伊朗独一无二的双层坎儿井,据说已有八百年的历史。检索有关坎儿井营造技术文献可以了解到,在通常情况下,如果一组坎儿井的出水量大于地下水的补给量,人们就会被迫把坎儿井向深处延伸,但最终会出现深层坎儿井疏干浅层坎儿井的局面,所以双层坎儿井并置,且相安无事数百年的景象,确实天下罕见,因此在世界遗产“波斯坎儿井”的十一个子项目中,也包含了阿尔德斯坦地区的坎儿井系统。
    阿尔德斯坦双层坎儿井取水口内景
    实地寻访我才发现,这处双层坎儿井的入口就在阿尔德斯坦镇上的一条寻常马路旁,或是因为形制特异的缘故,所以在街头立有说明牌,但仅此而已,并没有任何世界遗产的显赫标志,也没有被改造成景区。拾级而下,站在靠近地面的浅层渠道边,透过竖井可以窥探到位于脚下数米的另一层渠道,饶有趣味的是能观游鱼戏水其中。又见两层渠道互不相扰,各自静水清流,让人不禁感慨起花剌子模时代凿井匠人的巧心独运。虽然无从得知他们的姓名,但我晓得有一位千年前的伊朗数学家兼工程师留下了关于坎儿井如何开凿的著作。此公名叫卡拉季(Al-Karaji,953—1029),生卒年代较沈括(1031—1095)、李诫(1035—1110)略早,也是全球科技史著作不可忽视的名流。代代容颜更替,科技加速演进,惟有千年水清依旧,逝者如斯未尝往也。那一刻,正午的阳光自阿尔德斯坦双层坎儿井取水点的天顶通风口洒将下来,和煦地照在缓缓行进的水上,仿佛流淌的是时光,让我回想起在前一个杏花待放时节探访过的吐鲁番。
    伊朗数学家兼工程师卡拉季的相关著作
    有机演化的废墟与知识
    书写此文时,我期望吐鲁番城区成排的高楼能继续和近郊的木纳尔村保持相当的距离。因为村外耕作的田地是一大片早已化作抔抔黄土的城市废墟,虽不及远郊的交河、高昌两座古城来得雄浑,却多了几许盎然生机;因为勤劳的村民们沿着毁弃的城墙栽种起杏树,严劲的枝条在每一春都会微微泛起绿意;更因为登上城墙望去,偌大的古城废墟里竟一排排满是整齐有序的葡萄架。在这密匝匝的葡萄架外,在这废城边上是吐鲁番旅游的又一大标志性景观——为纪念维护国家统一的额敏郡王而建造的苏公塔。这荒城废墟就是安乐城,它是继交河、高昌后,吐鲁番盆地里的又一座中心城市。
    tulufanmunaercunwaideanlechengyizhi03.jpg
    吐鲁番木纳尔村外的安乐城遗址
    在明代,吐鲁番地方统治者奉中央王朝为正朔,自称属臣,这是当地经济形态、社会结构、文化艺术演变的重要时期,安乐城便是当时吐鲁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415年,出使中亚回国后的陈诚,在回忆自己途经吐鲁番的经历时,写到此地“天气多暖少寒,鲜雨雪,土宜麻黍,有桃杏枣李,多葡萄。”一百多年后,桂萼留下了有关安乐城珍贵的记录:“城郭内外俱有居民,烟火林木宛如中原。”好一个烟火林木宛如中原,从交河、高昌在十三世纪前后相继被废弃,到苏公塔于1778年落成,今天来吐鲁番的游客们,鲜有人注意到他们参观的景点之间竟有一段长达五百年的空白。也许这个空白可以由木纳尔村外、苏公塔景区旁的这座废都填补。
    安乐城又不止是一座废墟,它更是有机演化的文化景观:林立的葡萄架,还有由黑洞洞的竖井们连接起来的、或许就是吐鲁番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坎儿井。在新疆古代文献《拉失德史》中,史官米尔扎·海达尔对坎儿井有过一番生动的记载:“因吐鲁番异常缺水”,1421年至1461年在位的汗王歪思“便亲自灌溉土地,他不从河里汲水,而是掘深井灌田”,“我们时常看到歪思汗在大热天让奴仆们帮着用水壶汲水,然后亲手倒到田上。”也许我身旁那废弃了的坎儿井,便是六百年前歪思汗汲水灌田的所在吧。
    坎儿井里汩汩流淌的雪水,成就的不止桃杏枣李、多汁的葡萄,更有《十二木卡姆》整理者写下的美丽诗篇:“说您的身姿是柏树的化身,柏树却不能有你那翩翩的步态。说您的丹唇是玫瑰的蓓蕾,蓓蕾却道不出你那缠绵的话来。”当地向导又告诉我,木纳尔村口的喇叭会三五不时播放木卡姆,如此说来那无形的歌舞也并未随安乐城一并荒废。在吐鲁番盆地里弦歌不辍的还有诗:“饮马傍交河,葡萄入汉家”,这是中原“边塞诗”的传统意象;“爱情好比投入心中的熊熊篝火,它比玉石矿中的玉石还要晶莹”,这是清初新疆诗人则勒力的苦吟独白;“种植神奇的葡萄而不卖自吃的农民”,这是当代维吾尔诗人塔依尔·哈木提对辛勤劳作者的赞美,而这首诗的题目就叫做《吐鲁番》。这些精美的诗句,宛若葡萄园和坎儿井交织的木纳尔村,只用村外田地边边角角的瑰丽,便见证了时光穿梭编就的吐鲁番是何其绚烂。
    从诗歌到木卡姆,再到麦西热甫,依托坎儿井的传统文化缤纷多彩。如前所述,围绕坎儿井的开掘、使用、管理,乃至水资源的分配共享,也有着一套丰富的传统知识体系。以地处“坎儿井—木卡姆文化带”最西端的西班牙为例,2009年就把“西班牙地中海海岸的灌溉者法庭:穆尔西亚平原贤人委员会和巴伦西亚平原水法庭”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在以椰枣种植系统闻名于世的埃尔切地区,当地多年来一直在乡村学校推动建设传统文化中心,这种传承“活态遗产”的努力也在同一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范例名册》。但愿地处“坎儿井—木卡姆文化带”最东端的我们,类似的一套传统知识体系不止展示在博物馆里,不仅记录于学者们的研究著述中,更能继续活在社区,作为“活态遗产”被当地人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吐鲁番独有的“复合文化景观”
    据说吐鲁番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干极”——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蒸发量却可以达到3000毫米,但这里又是驰名华夏的瓜果之乡,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坎儿井的功劳。位于吐鲁番盆地北缘、西缘的博格达山和喀拉乌成山,在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融化后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一辈辈先民为此辛苦劳作,在吐鲁番盆地里开凿出1100多条坎儿井。约莫5000公里的总长度,使之与长城、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2006年,“坎儿井地下水利工程”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坎儿井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但坎儿井想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前景并不乐观。因为伊朗、阿曼等国都已经捷足先登,有同类型的项目申遗成功。和它们相比,吐鲁番的坎儿井乍看上去真没什么独到之处。
    那个初春的清早,我站在安乐城遗址废弃的坎儿井旁,看着木纳尔村的村民们开始清理葡萄架,为新一年的栽种做准备。即便只从歪思汗自井中汲水,然后亲手倒到田地上算起,定居于此的人们依赖坎儿井种植葡萄的历史也有至少六百年了。安乐城虽已荒废,但坎儿井与葡萄园有机结合形成的绿洲农业景观仍持续不断地演化,直到今天。一阵晨风拂面,微带凉意,一个寒颤让我猛然间记起“新疆高昌吐鲁番葡萄栽培系统”在2016年被农业部确认为“具有潜在保护价值的农业生产系统”。对啊!这安乐城遗址所在的木纳尔村归属的乡镇就叫葡萄乡,这里是葡萄的王国:拥有无核白、吐鲁番红、淑女红、火焰无核、马奶子、玫瑰香等50多个优质品种。在距安乐城不过几十里地的洋海古墓群,还曾出土过迄今2500年前的葡萄藤,见证了葡萄从地中海沿岸东传的进程。说起来,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葡萄牙、匈牙利……许多欧洲国家都把葡萄园作为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像伊朗、阿曼、阿联酋、沙特这些西亚国家会把坎儿井之类的水利系统列入世界遗产一样。但那些葡萄园是欧洲的葡萄园,那些坎儿井是西亚的坎儿井,唯独中国拥有因坎儿井和葡萄园紧密联系有机形成的“复合文化景观”。这,是举世无双的景观,它就在吐鲁番。
    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撰写的全球战略报告《世界遗产名录:填补空缺——未来行动计划》中,把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所有项目按照文化联系、创造力表达、精神回应、利用自然资源、人类运动和科技发展等六大主题进行归类,并统计各主题下相关项目的数量占比,其中利用自然资源的占比只有大约4%,而科技发展的相关项目占比仅仅2%。因此这份全球战略报告建议各国在未来多申报符合这两类主题的项目,以填补名录空白,平衡不同主题的数量对比。而吐鲁番地区由坎儿井和葡萄园紧密联系有机形成的“复合文化景观”,恰恰与利用自然资源、科技发展这两大主题契合,作为低代表性项目,具有较好的申报前景。如果该项目申遗在未来提上日程,也必将推动中国对于相关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比较研究和综合保护,从而助力中国成长为真正的全球遗产强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