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抗战(大后方)文化 抗日战争时期,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抗战(大后方)文化是这一时期,在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西部地区出现的独特文化形态。它由大后方人民在浴血奋战的抗战历史中创造,以中国共产党倡导和推动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核心,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反对法西斯并取得伟大胜利为鲜明特征。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抗战文化、红岩精神。 抗战文化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以周恩来、董必武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培养形成的伟大的红岩精神,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化,全国各抗日党派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共同创造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捐弃前嫌,共赴国难,相忍为国的民族精神,等等。 红岩精神是抗战精神在重庆的独特内涵,是包含在抗战文化及其精神中的,是一种政治文化。这是党中央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造、命名的,是中国革命精神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统战文化 统战文化主要指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重庆土地上,中国共产党捐弃前嫌,与国民党、广大中间力量团结合作,结成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创造的历史文化形态。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已逐渐形成了两条战线、两个战场:一个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武装斗争,这是革命的主战场;一个是党领导的国统区地下工作战场,后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统一战线,随着抗日战争进程的发展变化,国统区战场的地位日显重要。南方局的使命就是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为抗战民主凝聚力量。南方局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始终高举抗战民主旗帜,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的阶级关系,广泛团结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以卓有成效的工作把统一战线推向空前的广度和深度,为民主党派阵营的形成,为建立新中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格局的开创,奠定了理论、制度和社会的基础。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时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这一时期,延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总指挥部。重庆由于战时首都的地位和中共南方局的驻足,成为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前哨阵地。因此,如果说延安是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的代表的话,重庆则是党的统战工作的重要实践地及经验、智慧的集中贡献之地——重庆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舞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的产生地,是中国民主党派的主要发祥地。重庆集聚了我党统战工作的基本要素、伟大实践和光辉成就,是中国统一战线历程的缩影。统一战线为重庆这座城市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统战文化所具有的独创性、政治性、基础性,使之成为重庆城市最显著的历史和文化特征。 重庆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重庆地域特点、人文特色、性格特征的,从重庆的大山、大河中生长出来的独特的文化品种,它与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海派文化、吴越文化、南粤文化,以及东北黑土地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最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作者系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admin) |